王 媛
成本系經濟學概念,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即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成本的內涵和外延都處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之中,日益成為考究各種行為效率的標桿。作為國家或機關來講,管理也有成本,稱之為運行成本。機關運行成本自2012年開始在中央國家機關和各省區(qū)市進行統(tǒng)計,于2016年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會同國家統(tǒng)計局建立了機關運行成本統(tǒng)計制度,使機關運行成本統(tǒng)計趨向法制化,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是在強調預算會計的大前提下,機關運行成本的統(tǒng)計,無法體現出政府實際的“家底”與“負債”,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施行,機關運行成本也有了更加科學的保障。
1999年,全國人大和審計署先后提出了改進和規(guī)范中央預算編制工作的要求,財政部以此為契機,以預算編制方法為切入點,以部門預算為核心的預算管理改革,從此拉開了我國預算改革的序幕,也讓加強預算支出的成本控制成為可能。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制度的誕生,都會經歷促進、發(fā)展、逐漸適應的過程。因此,本文首先從預算制度對機關運行成本產生的積極影響進行分析。
一是部門預算改革。通過實行部門預算編制,實現部門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統(tǒng)一的編報內容和形式在整體預算中反映,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模式下經費管理渠道分散、資金分配混亂的局面。
二是收支兩條線改革。1996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決定》,明確預算外資金是國家財政性資金,要上繳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并要求嚴格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禁止將預算資金轉移到預算外。此后,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財政部《關于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進一步加強財政管理的意見》;2003年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關于將部分行政事業(yè)性收費納入預算管理的通知》(財預[2003]470號),都對“收支兩條線”做出相應規(guī)定,使國家收入大幅增加,支出更加透明。
三是國庫集中支付改革。2001年3月16日,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印發(fā)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在6個中央部門試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即政府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以財政支付信息系統(tǒng)和代理銀行實時清算系統(tǒng)為依托,集中管理所有財政性資金,從而實現對財政資金的流向、流量進行全過程監(jiān)控。
四是定員定額和實物費用定額標準改革。建立完善公共支出標準體系,對基本支出實行定員定額管理,通過建立實物費用定額標準控制基本支出公務經費預算,從而達到控制機關成本的目的。
五是政府采購制度改革。2002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標志著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規(guī)范了政府采購行為,有效降低采購成本。特別是政府集中采購制度的建立,更加有效地利用了規(guī)模效應,進一步提升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六是政府收支分類改革。2004年,財政部印發(fā)《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積極推進以建立完整、規(guī)范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為主要目標的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從2007年起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編制預算,這就為機關運行成本的統(tǒng)計歸集奠定了基礎,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機關運行成本統(tǒng)計工作的開展。特別是2017年實行的政府經濟分類改革,從財務會計角度對政府經濟分類進行劃分,可以更加科學地反映機關運行成本。
七是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改革。2014年,財政部、民政部、工商總局聯合印發(fā)《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標志著政府購買服務改革拉開大幕。政府購買服務,是通過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以及政府履職所需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和事業(yè)單位承擔,并由政府根據合同約定向其支付費用。堅持積極穩(wěn)妥、有序實施,科學安排、注重實效,公開擇優(yōu)、以事定費,改革創(chuàng)新、完善機制。由此可見,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力量,擇優(yōu)選擇,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政府購買成本。
綜上,我國預算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種控制支出趨向的預算體制,規(guī)范各部門支出行為,從而對運行經費支出施加“外部控制”,使機關運行經費得到有效利用。
以2019年為分界點,2019年以前我國實行的預算制度是建立在收付實現制會計制度框架下。機關運行成本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包括商品和服務支出的全部,不含人員經費;項目支出需甄別,一是一般行政管理事務等5個科目項目;二是其他科目項目需甄別,為辦公費、差旅費等科目之和占比50%以上的項目。
一是按功能分類歸集。機關運行成本包括行政運行、事業(yè)運行、一般行政管理事務、機關服務、離退休人員管理機構5個科目的全部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其他功能分類科目需甄別,其中基本支出要剔除掉人員經費,項目支出須甄別。
二是按經濟分類歸集。統(tǒng)計上述功能分類中的辦公費、差旅費等用于機關行政運行的相關支出,不包含以下經濟分類:(1)物業(yè)費科目中,單位統(tǒng)一繳納或向職工發(fā)放的物業(yè)補貼。(2)取暖費科目中,單位統(tǒng)一繳納或向職工發(fā)放的取暖補貼。(3)其他交通費科目中,單位向職工發(fā)放的公車制度改革補貼、班車補貼。(4)福利費、工會經費。(5)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支出等。
受人工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影響,機關運行成本是在不斷增長的。雖然預算改革積極推動了經濟社會發(fā)展,國庫集中支付使得支出更加透明,政府采購制度施行有效降低了采購成本,但是在預算會計下,成本是通過“總額”進行控制的,這種“重安排,輕支出”的預算制度并不利于機關運行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預算制度采用的收付實現制,不能準確反映出政府當年實際發(fā)生的支出和應承擔的負債,也未考慮資產的實際折舊,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機關運行成本。
為了適應權責發(fā)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需要,規(guī)范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等法律法規(guī),財政部于2017年印發(fā)《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會計制度的施行,將對破解機關運行成本的瓶頸問題產生劃時代意義。
1.政府會計制度是有效管理機關運行成本的基礎。以權責發(fā)生制為基礎的政府會計制度,能夠清晰地反映出政府的所有資產與負債情況,解決了收付實現制下機關運行成本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體現資產的實際價值,折舊費用反映在機關運行成本中;二是使得資產更新有了數據上的支持,收付實現制不計提資產折舊,資產更新只能通過安排單獨的預算予以解決;三是擴大資產負債核算范圍,有利于全面規(guī)范政府單位各項經濟業(yè)務和事項會計處理、準確反映政府“家底”情況,為相關決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2.政府會計報告制度是有效核算機關運行成本的保障。政府會計制度要求政府部門及其所屬事業(yè)單位執(zhí)行統(tǒng)一的會計制度,改變了收付實現制下行政單位執(zhí)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yè)單位執(zhí)行《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兩張皮”的現象,實行統(tǒng)一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全面、系統(tǒng)反映政府資產負債狀況、政府預算執(zhí)行情況及政府的各種經濟活動狀況,信息披露更加全面。
政府會計制度為有效管理機關運行成本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如何有效對機關運行成本進行歸集,關鍵是“會計科目”有針對性的改進。政府會計制度分為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fā)生制為基礎,以政府財務報告制度為主的核算會計方法。筆者認為,機關運行成本的歸集應當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實現,具體科目分類見表1。
表1 財務會計費用類科目
表1為財務會計“費用類”下一級科目。機關運行成本的統(tǒng)計對象為機關本級和所屬機關服務局,其使用的會計科目為5001業(yè)務活動費用、5101單位管理費用和5301資產處置費用。筆者認為,為滿足成本核算的需要,在5001業(yè)務活動費用、5101單位管理費用下設立二級明細科目“工資福利費用”“商品和服務費用”“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無形資產攤銷費用”等成本項目,歸集能夠直接計入機關運行成本的費用。同時在二級明細科目“商品和服務費用”下設立輔助核算,增加“政府預算經濟分類”(50201辦公費、50202會議費等)和“機關運行成本”兩個輔助明細核算。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機關運行成本核算表
綜上,在統(tǒng)計機關運行成本時,可在“費用類”下通過“機關運行成本”輔助項歸集屬于機關運行成本的費用,同時根據“政府預算經濟分類”對“辦公費”“會議費”等機關運行成本下的經濟分類進行歸集,據此能夠準確填報《機關運行成本統(tǒng)計報表》。
政府會計制度的施行,雖然為管理機關運行成本提供了政策支持,能夠清晰、全面地反映出政府全部資產和負債,但如何控制并降低機關運行成本,需要外力配合共同施策。
目前,財政安排的公用支出采取的是按照實物費用定額標準核定的,由于這個定額標準制定的時間較早,已不能適應現有的物價水平,使得公用支出經費安排與實際支出相脫節(jié)。建議盡快建立機關運行成本動態(tài)標準與市場相互銜接協(xié)調機制,按市場價格彈性浮動。建立機關運行成本動態(tài)標準,一是可以使機關運行成本更加合理可信,二是只有在清晰核算機關運行真實成本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有效控制。
2018年政府機構改革,對機關后勤服務保障方式做出了一些探索創(chuàng)新,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門,沒有設立單獨的后勤服務機構,而是由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按照統(tǒng)一項目、統(tǒng)一標準、經費歸口、資源共享的原則,統(tǒng)一提供后勤服務,既精簡了機構人員,又節(jié)約了行政資源,并規(guī)范了服務類型。目前各部屬機關服務機構改革相對滯后,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機關改革統(tǒng)籌推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全面規(guī)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對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意義重大。因此,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壓縮低效無效支出迫在眉睫。機關運行成本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績效管理也應提上日程。設計反映機關運行成本的分析指標,如支出增長率、人員經費支出增長率、會議費差旅費比重、增加“人次天”等反映成本的指標。
目前,政府部門決算公開已日臻成熟,其中涉及機關運行成本數據,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機關運行成本控制產生倒逼機制,但決算中的機關運行數據與國管局《機關運行成本統(tǒng)計報告》中的數據存在統(tǒng)計口徑差異,并不能全面反映機關運行成本。因此,建議推動機關運行成本公開,通過公眾監(jiān)督,達到有效降低機關運行成本的目的。
1.強化廉潔自律。堅持“務實、高效、精簡、節(jié)儉”的原則,對會議實行計劃和審批管理,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guī)定,堅決不用公款購買、印制、郵寄、贈送賀年卡、明信片、年歷等物品,剎住節(jié)日期間公款送禮等不正之風。
2.規(guī)范差旅費管理。嚴格核定機關公用費用計劃,切實執(zhí)行差旅費管理各項規(guī)章制度,務實節(jié)儉,食宿從簡,按規(guī)定標準乘坐交通工具、住宿,對未經批準以及超范圍、超標準開支的費用一律不予報銷。
3.加強“三公”經費管理。一是嚴格出國(境)計劃審核,根據工作需要安排出國(境)活動,合理確定團組數量和規(guī)模,絕不組織和安排不必要和無實質內容的出國(境)培訓、考察和訪問。二是加強車輛管理、公務出行安排,要求車輛使用部門以加強制度建設為抓手,建立車輛費用臺賬。三是嚴格執(zhí)行《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guī)定》的規(guī)定,公務接待費支出必須有派出單位公函,無公函的公務活動和來訪人員一律不予接待。
4.加強資產配置管理。建立“公務倉”制度,能夠通過機關內部調劑解決的資產配置事宜,絕不通過購買解決,從而減少辦公電腦、辦公家具配置。
5.推進節(jié)約型機關建設。狠抓節(jié)能降耗,深入開展“節(jié)水節(jié)電節(jié)油節(jié)紙節(jié)氣節(jié)糧”工作,努力控制資源消耗,把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黨政機關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條例》和《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助力節(jié)約型機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