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耿玉苗,北京赫德雙語學校課程研究院副院長,資深兒童閱讀推廣人,2016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全國百班千人讀寫項目導師,青少年閱讀指導專家,國家級養(yǎng)成教育指導師,教育部“國培計劃”教師培訓一線專家,東北師范大學特聘講師。小學六年,學生人均課外閱讀總量3600萬。
詩經(jīng)·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幽靜的山谷傳來先民伐木的聲音。一聲、兩聲、三聲……
那是自然的吟唱,那是先民與自然的原始對話。
鳥兒唱起來,在清晨,在傍晚,在晴朗的正午和飄雨的黃昏,它們在用生命祈愿,希望有人讀懂它心底的聲音。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人,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當我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好像尋找到了生命中重要的拼圖,生命完整了、燦爛了、明媚了,寂寞孤獨時有人傾聽,內(nèi)心歡喜時有人分享。良朋益友猶如雨后的彩虹,讓原本陰云密布的天空涂滿幸福的色彩。
《詩經(jīng)·小雅·伐木》中的鳥兒從遙遠的古代飛到陶淵明的心里,他在一個停云靄靄、時雨濛濛的日子于窗下悠閑飲茶,情不自禁思念遠方親人朋友,于是這樣的句子在筆端流瀉:
翩翩飛鳥,
息我庭柯。
斂翮(hé)閑止,
好聲相和。
《伐木》中的鳥兒又從千年前出發(fā),飛到唐代,飛到杜甫的詩里:
春山無伴獨相求,
伐木丁丁(zhēng)山更幽。
這是老杜探訪隱居山中的張姓友人留下的詩句,也是他渴求靈魂之伴侶的慨嘆。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們與無數(shù)人相遇相逢或擦肩而過,又有幾人能成為真正的知音,撥動心靈的琴弦,產(chǎn)生美妙的共鳴呢?或許,正因為知音難求,知音難覓,高山流水的故事才流傳千古,依舊動人。伯牙鼓琴,只有子期能與其心有靈犀,聽懂弦外之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鐘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p>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鐘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p>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也。共飲杯中酒之人易求,心照不宣者難求,之所以選擇獨酌無相親,是因為情投意合者寥寥。
士為知己者死,若無知音,寧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