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世東
(環(huán)縣洪德鎮(zhèn)大戶塬小學 甘肅 慶陽 745700)
要想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幾何圖形的特征,能夠根據(jù)已知的條件清晰的計算出幾何體的面值、體積等,是需要學生真正的理解,是不依賴于實體圖形的,需要在自己的腦海里有一個清晰的幾何架構,對于圖形的轉化、分割、不同角度等都能進行反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帶領學生進行觀察感知,通過感知活動,通過圖形的表象,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幾何概念,在腦海里構建幾何空間[1]。
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一)》時,教材中畫出的圖形對于學生們來說是比較平面的,有些學生就根據(jù)教師的講解,認為只要是有6個面的就一定是長方體、有12條棱的也是長方體,很容易出現(xiàn)理解錯誤。所以教師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現(xiàn)有的物品,比如學生的橡皮、文具盒、粉筆盒等,讓學生觀察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數(shù)一數(shù)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還可以將紙盒裁開成平面,引導學生觀察,有的學生就會提出觀點:老師,我知道了,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時候教師要進行引導:“長方體的每一個面都一定是長方形嗎?”再出示一個有一組相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開圖,引導學生觀察總結,讓學生對長方體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科技的發(fā)展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的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數(shù)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書本上展示的平面圖形生動的展示在屏幕上,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的理解水平[2]。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的《多邊形的面積》中“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卡通圖形,以故事的方式向同學們進行提問:“同學們,這是熊大和熊二分別獲得的兩塊土地,熊大說自己長方形的土地面積大,可是熊二認為自己平行四邊形的土地面積大,你們說一說到底哪個大呢?”學生們給出了三種答案:平行四邊形的土地面積大;長方形土地面積大;兩塊土地面積一樣大。教師繼續(xù)提問:“那同學們會求長方形的面積,那你們知道該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時候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新的內容:在方格上有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同學說:“我們可以用數(shù)格子的方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呀!因為我們在學長方形面積的時候,就用過這個方法?!苯處煄ьI學生通過數(shù)格子的方式,知道了長方形的長和寬,求出面積;再用數(shù)格子的方式,求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但是數(shù)格子的方式很麻煩,同學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這時候有同學提出了分割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切割拼接為長方形,就可以求出面積了,教師可以用動畫的方式展現(xiàn)出切割拼接的過程,還可以讓學生動手進行切割拼接,最終引導學生推導出:分割拼接后的長方形,長與平行四邊形的長相等,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高。多媒體的運用,讓求解過程變得更加直觀,動態(tài)化的展示能夠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幾何模型,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也得到提升。
情境教學已經(jīng)是當前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他們來說,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很難理解,而將其引入到生活中,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主動的進行思考,還能讓學生們了解到數(shù)學是一門可以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學科。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們普遍熟悉的情境,設置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們有代入感,更有助于學生們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3]。
比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位置》一課時,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們能夠在情境中,準去找到某一個物品的具體位置,學會用“數(shù)對”在方格紙中尋找確定位置。教師就可以利用班級設置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重點知識內容。
教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好朋友,你們可不可以把你們在班級里的朋友介紹給我呢?
學生1:我在班級里的好朋友是小剛同學,我們天天放學一起回家!
教師:那你能告訴我小剛坐在哪里嗎?
學生1:他就坐在靠墻那組的第三張桌。
學生2:我的好朋友是麗麗,她坐在第二組的第一張桌。
學生3:我的好朋友是王浩,他坐在右數(shù)第二組的第四排。
教師:同學們都介紹的非常好,我也知道你們的朋友都坐在哪里了,但是老師發(fā)現(xiàn),每個同學描述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可以用組、排等方式去描述,還可以用方位來描述。我們在確定某個人或者某個物品的位置時,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
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列,行。
教師:現(xiàn)在從窗戶開始第一組是第一列,第一排就是第一行,那同學們,你們可不可以告訴我,體育委員的位置在哪里呢?
學生:體育委員坐在第二列,第四行。
教師:非常棒同學們,那如果用畫圖的方法,我們該怎么表示出體育委員的位置呢?
教師在黑板上帶領同學們畫出方格圖,學生們在紙上畫,確定自己的位置。
教師:同學們,現(xiàn)在大家看老師畫的位置圖,看老師指出的是誰的位置,請舉手??催@是誰的位置呢?(指出一個位置)
學生:老師這是我的位置,我在第三列第3個。
教師:非常正確,但是我們這樣表達比較麻煩,老師教大家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來表示我們的位置,比如(2,5),這種形式叫做數(shù)對表示法,前面的數(shù)字2代表的是列,5代表的是行,那么(2,5)代表的就是心心同學的位置。
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在逐步發(fā)展,空間思維水平還比較低,這樣以同學們熟悉的班級環(huán)境來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能夠將書中的知識立體的投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要想提高小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僅僅依靠教材中知識點的講解以及公式的使用,是無法有效實現(xiàn)的。雖然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生們能夠根據(jù)公式求出最終的答案,但是這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固化,沒有發(fā)散性思維,對于幾何圖形的印象更加平面化,不能夠在大腦內構建出立體的圖形,沒有空間想象能力,這對于后期更深層次的幾何學習帶來不利影響[4]。因此作為數(shù)學教師,要把握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適時的轉變原有的教學觀點,能夠真正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需求的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們的空間感知能力,提高對于幾何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運用能力。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在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能夠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自主的進行探究,能夠讓學生們的幾何表象思維更加的活躍,在腦海中構建出立體的幾何圖形,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shù)學學習的水平。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對于周長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因地制宜,讓學生們組成小組,測量實際物品。
教師可以引導提問:同學們,我們想測量樓下的花池,想它鋪上一圈好看的石頭,鋪設石頭的長度就是這個花池的周長,我們需要如何進行測量呢?
學生1:我們用直尺來測量周長就可以了。
學生2:我們想用線圍一圈,最后測量線的長度就可以了!
教師:好的,既然大家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那么就可以小組一起開始測量了,看看哪一組的同學測得又快又準確,我們將為第一名正確完成的小組頒發(fā)獎品哦!
根據(jù)學生們的能力水平,分成4-6人一組,在實際測量的活動中,因為小組之間是比賽的模式,所以組員們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并且學生們的能力不同,在整個活動中能夠取長補短,更好的完成任務。花池都是不規(guī)則形狀,這對學生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zhàn),在操作的過程中,抽象化的幾何知識更加立體,學生們的幾何空間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任何一個學生的教育,都不能單單的依靠學校完成,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而且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比如在家的時候,家長輔導孩子完成作業(yè)后,就可以做一些益智的小游戲,對于空間思維能力的鍛煉,最常見的就是魔方。當家長將魔方完成后,孩子們也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爸爸到底是怎么操作的?這么多顏色是怎么變成每面都一樣的呢?”這就會驅使孩子們主動的去探索、去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孩子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最開始雜亂的操作到最后勝利完成,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分析能力以及邏輯能力。
同時,家長們還可以陪同孩子開展一些手工制作,或者是參與類似的興趣小組,可以是折紙、立體拼圖等。在這些游戲中,孩子們的專注力得到了提升,小組游戲還可以提高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競爭意識,這不僅鍛煉了學生幾何空間思維能力,也會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幾何空間思維能力水平,就需要教師重視起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將平面的幾何展示變得生動立體;還要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將抽象的幾何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們認識到數(shù)學學科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加強學生的觀察感知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發(fā)揮家校合作的積極作用,這些都對提高學生的幾何空間思維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