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秀
(康樂縣石王小學 甘肅 臨夏 731500)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nèi)全階段不同學科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其中也包含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但與此同時,對小學語文的生本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師角度出發(fā),需要教師具備更加寬泛的語文專業(yè)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教學技巧,其中之一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貫徹和落實。同時還需要重視教學引導、創(chuàng)作探討,使得小學生自身的討論、想法等等融入到作文創(chuàng)作當中,整體的教學也主要服務于小學生的作文學習。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將針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生本教育理念的運用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幫助教師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學習,掌握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
新課程標準當中,首要強調的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貫徹和落實,簡單來說,所謂的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1],最終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從中不難看出,生本教育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同時全面依靠學生。具象化來看,生本教育理念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點;
在生本教育理念、模式應用過程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為課堂中的主體,小學生則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這意味著小學生在作文學習和創(chuàng)造過程中,只能依賴教師[2]。
而在生本教育模式當中,小學生在作文學習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必須要尊重小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同時這也需要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要求小學生可以依據(jù)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獨立學習和創(chuàng)作。同時,在課堂談論環(huán)節(jié),小學生也需要積極主動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并且與教師進行溝通,提升自身的作文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生本教育理念另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差異化原則”特點,教師在以小學生為主體的作文教學工作過程中,由于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而每一個小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對象,其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能力、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生本教育理念運用過程中,需要重視差異化原則的落實,使得每一個小學生的語文作文能力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3],針對性的教學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從基礎到拔尖教育都是符合語文教學過程中生本教育理念的表現(xiàn)。
眾所周知,國內(nèi)義務教育是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制度背景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亦是如此,這導致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出現(xiàn)了較多的問題。傳統(tǒng)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
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其對于周遭事物的學習和理解處于一個初級階段,但同時,這也是小學生各項能力提升和成長的重要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開展不同教學工作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亦是如此。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橹魇且粋€顯著的問題,教學重點、核心都放在語文生字、故事和閱讀板塊當中,沒有讓學生在閱讀和名句的累積中體會寫作的樂趣和方法,單純以理論寫作為主[4],不利于提升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而從語文作文創(chuàng)作的角度上來說,其本質上是一種熟能生巧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練習,然而目前來看,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育對于作文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比較嚴重,不利于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就目前來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當中,作文教學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實際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差異性不大,幾乎就是教師進行講解和引導,后續(xù)交由小學生進行練習。這種教學方式相對陳舊和單一,不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之下,會導致小學語文作文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枯燥,難以提升小學生的作文學習興趣。而從小學生的角度上來說,其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一項源動力,在缺少這一源動力支持的情況下,勢必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小學生的寫作熱情開始降低,對于作文學習、創(chuàng)作也會保持消極、抗拒的態(tài)度,這不利于小學生的作文學習[5]。
語文作文是中考、高考中的主要考點之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視作文教學,同時為了使得每一個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對應的提升,需要注重生本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具體策略如下所示:
小學生自身的年齡比較小,身心發(fā)展并不成熟,其在實際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動力就是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當中,需要注重小學生自身的這一內(nèi)在動力激發(fā),從而使得實際的作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
為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不必循規(guī)蹈矩地按照課本上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而是在教學之前針對班級內(nèi)的小學生進行調查和分析,知曉其學習興趣所在,并且針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進行適當?shù)膬?yōu)化和完善,完成針對性的教學[6],使得每一個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可以具備較強的學習興趣,這是小學語文作文高質量教學的重要肌醇。例如,在“小猴與小熊”等等動物主題的想象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演示小猴與小熊之間可能發(fā)生的趣味故事,從而就能夠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刺激小學生的作文學習欲望,從而使得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能夠保持“事半功倍”的良好姿態(tài)。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之所以難以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限制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來自于小學生自身,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其語文知識理論基礎、作文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明顯不足,同時在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還會受到創(chuàng)作素材上的限制[7]。
基于此,在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實際生活進行對應的教學,這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提升拓展小學生的作文素材,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小學生群體在作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出現(xiàn)“同質化”現(xiàn)象和問題。例如,在小學生的“家庭”主體的作文創(chuàng)作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地貫徹和落實生本教育理念,讓小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家庭生活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其中,現(xiàn)實生活的有效引入,可以使得作文的真實性、獨特性得到比較大的提升。而且,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實際的學習、創(chuàng)作過程中,小學生也能夠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重新的梳理、理解,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作文能力,還可以養(yǎng)成觀察習慣、正確認知客觀事物的關系,從而可以為小學生日后的寫作和學習奠定很好的基礎。
在前文已經(jīng)進行了一定的提及,小學生之所以在實際的作文學習過程中受到比較大的限制,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來源于小學生自身的作文基礎和經(jīng)驗的不足[8]。在這種情況下,在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過程中,不光需要將重點、核心放在作文之上,還需要積極引導小學生進行閱讀,不斷積累作文素材。
例如,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精美句子、段落是哪一段呢?這些問題的有效引入,可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集中力,并且從文章當中找出精美段落,這些都是小學生日后作文學習、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礎。
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形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綜合素養(yǎng)方面也提出了嶄新且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得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效果得到保障,就需要重視小學語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小學學校可以定期定時開展相關的培訓和再教育工作,并且積極主動從其他學校當中邀請具備成功經(jīng)驗的教師,以講座、座談會的方式開展培訓和教育工作,促使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對應的提升,這也是確保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得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綜上所述,就是筆者針對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工作的相關研究和分析了,從文中闡述內(nèi)容中不難看出,傳統(tǒng)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不利于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重視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本教育的落實,同時重視實踐教學,以此為基礎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和完善,促使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這也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