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潔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甘肅 合作 747000)
翻轉課堂的教學理論,是近些年在教育教學方面研究比較廣泛的一個問題。從2000年左右在美國開始有關翻轉課堂的相關研究,到目前為止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國的很多專家、學者們也在借鑒外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實際,從不同的角度,對翻轉課堂在理論的深化研究和實踐的應用性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它的出現(xiàn)克服了我們傳統(tǒng)教學中的很多問題:比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學習獨立性不強、思維不夠靈活,不能實現(xiàn)我們通過教育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教育理想等問題。同時,作為一種新生的存在物,它要真正在我國教育教學這片土地上,進一步茁壯成長,需要合適的陽光和水分等生長條件。翻轉課堂到目前來說,取得的成果還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上,在實踐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些實驗性的學校,還并沒有大面積的推行。因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它需要特定的推行條件(下一個問題中討論)。也就是說,我國現(xiàn)下的教學土壤,還并不完全適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這個新生物的運行。比如,翻轉課堂的運用需要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條件的,可這就是一個教學中比較難解的問題。尤其是長期作為一名藏區(qū)高等學校的一線教學老師,了解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和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學習和研究翻轉課堂的進步教學理念,立足于教學實踐,討論在藏區(qū)高校大學生中如何去推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從而為提高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學水平提供一些理論借鑒和參考。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自主學習,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y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這是360百科中給出的關于翻轉課堂的基本概念。
2.1.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基本氛圍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課前先學習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其中主要以視頻學習為主;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圍繞“問題”展開教學,也即教師圍繞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其困難,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主要運用的是討論法、啟發(fā)法等教學方法;通過反思、評價進一步深化學習內容,擴展知識面,深化思想。
2.1.2 翻轉課堂的開展是以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為應用技術條件的;
2.1.3 翻轉課堂的進行是以學生在課外是否真正參與了老師的教學活動任務為基本前提的。如果學生在課外實踐根本沒有積極主動、保質保量的去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活動,基本就不能順利進行。
2.1.4 翻轉課堂的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的核心的,而老師則作為徐盛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引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
大學階段的學習,不再是側重知識本身的學習,而更重要的是側重思想的啟發(fā)。對于同一問題的理解,有很多種思路和途徑??墒俏覀兊膶W生在學習中,固守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形成的學習經(jīng)驗,追求標準答案是什么的問題。尤其在我們大一新生的身上表現(xiàn)更為突出。他們甚至不明白,為什么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和教材上的內容不一樣?順序不一樣?教學思路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問題的解答也“不一樣”?這些困擾之所以出現(xiàn),那是因為我們要轉變自己的學習思路。我們中小學的學習側重知識本身的掌握,而大學的學習側重的是思想的啟發(fā)性和發(fā)展性。學習知識本身不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是要學會思考,學會生存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
長期以來,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們基本習慣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甚至是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教什么,就應該學什么,教師怎樣教,大家就怎樣去學,老師說的就是對的,說上說的就是正確的,一直都是按照老師的思維去進行學習思維和思考,習慣了,甚至已經(jīng)忘記了,還可以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去進行質疑。所以要提高教學的質量,首先要引導我們的學生改變觀念,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才能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資源和內地畢竟是有區(qū)別的。因此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一般都會有升學的分數(shù)照顧。因此這些學生,一般學習基礎都相對要差一些。
少數(shù)民族由于其特定的文化特點,大部分學生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思想上容易信奉,表現(xiàn)在學習中就是依賴性較強,比較依賴老師。主要表現(xiàn)為老師講什么就去學什么,老師怎么講,就怎么去聽,問題意識比較差。因此,學習任務一般都要老師去明確進行分配,學習主動性不夠,而且由于學習能力的原因,對學習任務的理解也比較差。
通過長期以來的教學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基本沒有課前預習學習內容,結合教材把握學習重難點,去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學習習慣。也缺乏積極思考的習慣。課后及時復習的情況和課前預習基本是大相徑庭的。一般課后的教學任務安排就是留一些思考題或者是相關學習任務,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主要依賴于找答案,對于很多題目的處理是題意都沒有完全理解清楚,在筆記、教材或者在網(wǎng)上直接搜索到“答案”,復制、粘貼,或者抄下來,作業(yè)一交,完成任務。完全沒有發(fā)揮出課后環(huán)節(jié)作為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意義。
講
不斷給學生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及學習的意義,引導學生學習要有問題意識,如何轉變思維,適應大學的學習以及如何去進行主體性學習。
行
(1)科學設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結構
教學內容的設定不能高、大、上,完全從理論上去安排教學內容,而應該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盡量安排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愿意去學習,有興趣去學。比如,我們的課程內容可以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或者民族歷史相關內容結合起來,這樣也就能夠較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2)轉換教學思路,注重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能用結果代替學習的過程,而應該注重起學習的過程。在學生對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發(fā)揮好啟發(fā)和引導的作用,切莫越俎代庖,教師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注重啟發(fā)學生對問題不斷去進行思考,讓學生自己通過不斷思考,研究,探索到問題的答案,而不能直接告知學生最后的答案。
(3)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對學習內容的升華在反轉課堂的教育理念中,課前的預習時非常重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的教學主要是建立在學生在課前對內容的學習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師如何設定、督促、監(jiān)督學生的課前學習質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同時,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思考和進一步學習,督促學生進行知識的串聯(lián),比較、分析、概括、歸納等,把所學知識不斷進行深化,升華。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是相對有難度的。如何讓我們學生意識到并且真正能夠做到自己學習的主體性,前面講到了,需要我們的教師不厭其煩地去給學生講,督促等。但是,其實學生要真正體現(xiàn)并且駕馭好自己的主體性地位,真正要靠的還是我們學生自己。
4.2.1 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動機
包括思想的動和行為的動。真正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學習是為了什么?我們很多學生對學習的意義及其學習的主體性意識并不明確,首先必須認識到學習對自己身心發(fā)展的意義的深刻理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能使自己感覺到快樂、幸福,也就是,淡化學習的功利性意義,而深刻理解教育的非功利性功能。
4.2.2 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考能力,勇于打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打破常規(guī),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規(gu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能跟隨自己的習慣或者一些環(huán)境中所謂的習慣,亦步亦趨,唯唯諾諾,優(yōu)柔寡斷,錯失機會。要勇于思考,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占據(jù)學習的主動性地位,自信面對學習中的任何問題和困難,積極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