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樹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胡楊網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互聯網文學和互聯網新聞百花齊放的現代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媒體的受眾者、傳播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人們的思想和言論自由也更加開放,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新聞傳播,都不再局限于少數從業(yè)者的產出,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專業(yè)特長參與其中,二次創(chuàng)作的現象由此產生。在互聯網新媒體環(huán)境中,新聞打破了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方式,從報紙、電視新聞,向短視頻、網絡新聞等方面延伸,出現了更多對新聞二次創(chuàng)作再傳播的現象。
一個新聞事件往往包含多個方面,網絡編輯需要對新聞信息的各方面進行比對篩選,挑選出新聞事件中的關鍵點和有價值的點,對它們進行搭配、整合,保證新聞信息不會出現生硬、粗糙又過于簡略的情況。在進行新聞信息編輯過程中,編輯要注意對語言文字的把握,既要保證新聞信息的嚴謹性、真實性、邏輯性,又要保證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不會出現賣弄文字、堆砌粉飾之嫌,保證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新聞信息的解讀、理解、接受,比如對一些學術專家獲獎的新聞信息,網絡編輯必須嚴謹,不能在專業(yè)知識方面和獎項上出現錯誤,對于面向大眾的新聞來說,新聞信息的內容也不要只停留在晦澀難懂的專業(yè)知識上,更要讓大眾了解到這些學術專家排除萬難最終成功的喜悅,這就需要網絡編輯對學術專家的日常工作趣事進行挖掘,并將這些新聞信息進行搭配、整合,說明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保證新聞事件的完整性,便于受眾者對新聞的理解和接受。
在互聯網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接觸新聞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再局限于文字、電視新聞訪談等,社交平臺的新聞發(fā)布和短視頻成了更多人熟知的新聞傳播方式。社交平臺新聞發(fā)布得益于其高效快速的傳播特性,讓新聞當事人繞開新聞媒體工作者的采訪和編輯,直接面對大眾進行新聞傳播,這種直接、快速的新聞表現形式,讓大眾更易理解并接受。短視頻是由于其更加形象生動的傳播方式,讓受眾更可以清晰地了解新聞信息的信息傳播形式。過去較為單一的新聞表現形式會影響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情況,比如,央視證券資訊頻道是以財經資訊新聞為主的電視頻道,當它停播之后,會影響到人們對財經新聞信息的獲得,而如今,互聯網新媒體環(huán)境中,各種財經資訊通過各大社交平臺的公眾號、短消息推送等方式,讓人們接受到最新的各種類型的財經資訊。再如,曾經大眾是通過報紙新聞報道獲取信息,只能從文字或極少的照片上捕捉新聞信息點,短視頻通過可視可聽的表現形式,增加了新聞信息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網絡編輯通過對新聞信息內容的精簡編輯就可以讓復雜難懂的新聞信息變得簡單生動,讓受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以往,新聞工作者要根據受眾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新聞獲取習慣,將新聞事件的內容進行篩選分類,提供專業(yè)化、精細化的新聞信息編輯,要細分出時政新聞、社會新聞、體育新聞、農業(yè)新聞、娛樂新聞,不同新聞類型的傳播形態(tài)也有固定的制式,比如時政新聞和社會新聞一般都用訪談的形式,嚴肅端莊,體育新聞則會將新聞要點放在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的奮力拼搏上。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fā)展,更多的人開始接觸到多渠道、多元化的新聞傳播方式,開始充當新聞信息的傳播者,開始出現用詼諧幽默接地氣的方式對時政新聞進行解讀,讓時政新聞更加輕松易懂,更容易被大眾理解,這樣的新聞形態(tài)可以增加受眾者對新聞信息的理解度[1],娛樂新聞也不再局限于對明星華服璀璨的報道,也對涉及明星社會活動的新聞如實采訪報道。這些新聞形態(tài)的變化,都是新聞信息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產物。
相較于傳統(tǒng)新聞而言,網絡新聞的傳播能力較強、覆蓋程度高、傳播范圍廣,當出現一個新聞事件時,會引起網友廣泛的討論,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一個新聞事件更多時候會引發(fā)后續(xù)或另外的新聞事件,所以網絡新聞的反轉現象很多,由于互聯網新媒體的興起,社會大眾也可以做新聞的發(fā)布者,社會大眾不具備專業(yè)的新聞編輯知識,也沒有新聞敏感度和職業(yè)責任感,因此在對一個新聞事件進行發(fā)布時,不會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新聞重點進行審核和深度挖掘,這會造成網絡新聞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網絡編輯的新聞內容往往會采取生動有趣或者博人眼球的方式對新聞信息進行包裝,來吸引流量,因此一些媒體或個人為了流量等因素會編造假新聞,嚴重拉低了媒體的嚴肅性和職業(yè)責任感,比如前段時間出現的“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誣陷出軌”的新聞事件,就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便利店店主偷拍女子取快遞的視頻,對視頻畫面進行剪輯加工,惡意編輯后發(fā)布,造成取快遞的女子受到大量謾罵,工作也被公司辭退,而發(fā)布造謠消息的便利店店主卻解釋為是自己的一個玩笑之舉。這個事件充分表明,在如今的互聯網新媒體環(huán)境中,不乏法律意識淡薄、為了流量博出位的人,這些人、這類新聞的出現,造成的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僅影響到被造謠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也讓相關人員遭受到網絡謠言和暴力,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新聞信息的公信力,增加了互聯網絡社會秩序維護的成本。
互聯網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發(fā)布平臺越來越多,同一個新聞事件會被不同的媒體或個人進行編輯報道,這些媒體或個人的網絡新聞編輯,專業(yè)水平高低不同,對新聞重點的敏感度不一樣,對新聞事件的深入挖掘和跟蹤報道的能力也不同,導致同一個新聞事件在不同的新聞平臺報道出來的內容也不一樣,進而影響新聞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和理解出現偏差。比如,之前的“屯糧”新聞,部分路人或新聞媒體隨手拍攝發(fā)布的新聞事件只講述了當下新聞事件的表面情況,而一些負責的新聞媒體則會對日常供應商品進行實地考察,并通過正規(guī)渠道核實信息的真實性,跟蹤新聞事件后續(xù)發(fā)展,深入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信息及發(fā)布原因,這樣就造成同一個新聞事件,有些新聞讓大眾看過之后迅速淡忘,而有些新聞則能引起受眾的反思,推動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2]。
新聞記者會對新聞事件采訪后制作發(fā)布新聞,網絡編輯則只是對新聞信息進行整理,編輯成稿,新聞通過各種形式發(fā)布時再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上,對新聞的發(fā)布,無論是文字圖片的形式還是短視頻的形式,都非??简灳W絡編輯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對新聞信息處理的創(chuàng)新能力,尤其是一些比較重要的熱點新聞,從獲取新聞信息到新聞發(fā)布的時間很短,網絡編輯要對新聞信息進行篩選整合,進行新聞內容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就非??简灳W絡編輯的專業(yè)能力[3],這個二次創(chuàng)作除了形式上可以變化之外,所傳遞的事實與一次創(chuàng)作必須大致相同,如何使二者無縫銜接,是需要注重的一點。
在網絡新聞的發(fā)布中,為了保證新聞內容的生動有趣、增加其可視性,網絡編輯經常會選用大量的素材對新聞內容進行修飾和填充,有些是借助名電影、名著的故事結構,有些是借助一些設計等,這些元素的創(chuàng)作很多都涉及到知識產權相關的問題,少量網絡編輯的二次創(chuàng)作和原作過于雷同,讓大眾無法區(qū)分二者,會讓這些二次創(chuàng)作的新聞內容落入著作權侵權或改編權的內涵中[4],例如曾經有一個諷刺短片《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就被《無極》的電影導演指責為侵犯電影保護作品的完整權,雖然觀眾認為這種諷刺作品只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但這類作品的確對電影及原創(chuàng)者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網絡編輯在對新聞信息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一定要慎重嚴謹,避免新聞內容涉及著作權侵權或改編權的問題。
新聞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其敘事價值在于思考明日之路當何去何從,這是新聞為百姓服務、為時代立言的職業(yè)覺悟。很多新聞內容之所以能夠感化到觀眾,不只是人物經歷的悲慘命運引發(fā)觀眾共鳴,更傳達出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照耀了百姓前行的光芒道路,所以才具有敘事價值。
我們能看到,很多新聞事件都被做了影視化改編,除了《我不是藥神》《中國機長》等影響力較大的電影外,也有大量的網絡新聞短視頻,都是對新聞內容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二次創(chuàng)作,將原本引起巨大反響、涉及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通過影視化的二次創(chuàng)作,通過演員對新聞事件當事人的演繹,將新聞事件涉及到的各個人物、各方關系全面展示給大眾,讓大眾更清晰地了解到新聞事件發(fā)生時的情況、新聞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不同角度所處的不同現狀,這是對新聞價值特性的整合,是對新聞內容更生動的傳播[5]。講好了新聞故事,還要帶給觀眾一些更為深刻的思考,即在故事和問題以外能否抵達更具哲學色彩、相對永恒的層面,例如人性、正義、倫理、價值觀、文明沖突、人類命運等,從新聞故事中折射一些終極意義,升華新聞本身的情感認知與思想認同,使得敘述更為生動,使新聞的思考深度和高度折射出人性光芒,這是新聞內容在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必須要深度思考的話題。
網絡編輯對新聞內容的二次創(chuàng)作,是在原有的新聞信息基礎上進行的深入挖掘和創(chuàng)新展示,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對原有的新聞信息進行提煉,讓新聞內容簡明扼要,能夠方便受眾加深印象。因此,網絡編輯在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在標題的選取方面要注意開門見山、一語中的、讓人一目了然,要用生活化的文字將新聞信息表述完整,將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交代清楚,這樣可以快速抓住受眾的目光,不會引起閱讀疲勞,更有利于受眾對新聞內容的深層分析,做到真正理解和接受。
如上所說,網絡編輯在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會運用大量元素對新聞信息進行包裝和修飾,而隨著人們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通過法律途徑維權,所以網絡編輯運用的元素跟創(chuàng)作作品有關聯時,一定要查詢清楚是否可以免費使用,或者可以對需要運用的元素購買使用權,還要考慮到二次創(chuàng)作的新聞內容是否會對一些單位或個人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防止不必要問題的產生。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媒體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一定要有獨特鮮明的觀點,這就要求網絡編輯必須要有正確成熟的三觀,對新聞事件要有敏感度,要有較強的語言文字功底,才能保證新聞內容的二次創(chuàng)作不脫離新聞事件本身,且足夠嚴謹準確。網絡編輯要與時俱進,在運用其他元素時要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不要出現博眼球、嘩眾取寵的成分,這樣才能讓網絡編輯的新聞內容在保證其客觀性的同時,向受眾傳輸正確、新穎的觀點,幫助受眾了解社會現狀[6]。
網絡編輯作為一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新興職業(yè),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技能,與時俱進接觸新事物,方能在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時游刃有余,進而增加職業(yè)認同感,不斷為社會發(fā)展提供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