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柏鳴 Xu Boming
(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南京 210037)
談到家具設計,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首先就會想到“風格”。何謂“風格”?我們曾經在《品牌化是家具業(yè)未來最具價值的“風口”》一文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與眾不同的形狀或品質”。如何塑造與眾不同的形狀和品質?需要依靠“風格代碼”與“永久性裝飾元素”來進行設計應用和表達,從而形成品牌獨特的自我;如何使風格不被僵化?需要設計的靈活表達和風格主題的與時俱進。
不同于企業(yè)品牌個體定位的局限性,國家或地區(qū)這類全域市場不能受到某些具體“風格代碼”的過多束縛而被桎梏在小眾市場中,從而失去包容性和普適性,如“新中式家具”等。
然而,與此同時,能有什么辦法呈現出一個國家品牌或一個區(qū)域品牌區(qū)別于另一個國家或另一個區(qū)域品牌的“獨特氣質性與獨特價值性”呢?
這個需要具有充分彈性的概念、規(guī)則并用某種特殊的第二語言來說明、限定與遵循。為此,我們試圖引入可以用于交流與解釋的、在設計領域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元語言”。元語言如一座燈塔、一根指揮棒,由其內在的基因和邏輯來決定演化與發(fā)展的方向,以確?!褒埳垺倍皇恰褒埳摺保傍P生鳳”而不是“鳳生雞”。它但在本質上屬于底層技術,不會設置成規(guī)與束縛創(chuàng)新;是“松耦合”,而非強制綁定,就像計算機技術所用到的二進制與《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本原理一樣。
這是一個混沌的時代,當代中國家具業(yè)又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這是一個重塑與再造的時代,首先是價值觀的重塑與知識的再造,這些都要比我們以往的認知域寬泛得多、也深邃得多。
當代中國家具業(yè)到底何去何從?其根本性方向究竟是什么?除了產業(yè)生態(tài)這個戰(zhàn)略性的綜合系統(tǒng)外,在行業(yè)深層內涵上、在戰(zhàn)術上、在提供物的具體設計上,需要沉下心來靜靜思考,需要在核心價值觀重塑的基礎上進行元語言創(chuàng)立、底層邏輯貫通、過程創(chuàng)新與務實行動。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我們思考問題立足點一定要高,格局一定要大,不能糾結于現狀拔不出來,而是要讓自己的靈魂從肉體中掙脫出來,從更高的視角俯瞰全景,為自己的肉身導航。從時空兩個維度上來看,空間上要有全球視野,時間上要有歷史高度。
要有全球視野即意味著當代中國家具既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要在國際上具有普適性。否則難以真正走出國門,產生世界影響,更不可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國際地位。
要有歷史高度即意味著不能只考慮目前狀態(tài),還要知道我們來自何方、我們將要去向哪里,要考慮未來的使命。二十一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必將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央,家具業(yè)要與之相匹配,肩負起偉大的歷史使命。
當代中國家具設計還需要放低姿態(tài)、虛心學習發(fā)達經濟體的核心理念、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在設計實務中的廣泛應用,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換道超車,具體可有兩個抓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中國領先的高新技術,如5G、6G、AI等,而這一切都需要奠定堅實的基礎,需要從源頭來考慮問題。
圖1 二十世紀一百年來全球設計思潮流變
中國家具的形制要從具象化向抽象化蛻變,貼符號貼標簽的具象表達是膚淺的、僵化的和缺乏靈魂的,抽象才具有靈性和能動性。關于當代中國家具,我們認為首先應當將其與新中式家具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
新中式:有著相對具象的有型元素和鮮明的中國形制,有著直接和直白的表現,在國際上的識別度高,但局限性也大。它可以成為當代中國家具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可視為全部。
當代中國家具:包容性和寬容度應該更大,國際化程度更高。我們設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有著深深的中國內涵,但卻是去元素化的,主流家具必然是國際化的“現代時尚”風格。
意大利和北歐一直引領著世界設計的走向,源于各自有著自己的理論,而不是依靠狹隘的民族元素與符號。所呈現出來的風格特質也是高度抽象化的,只有抽象化才具有包容性和普適性。
北歐現代家具:沒有明顯的斯堪的納維亞特色的具象元素,但有著北歐的“魂”,那就是:以人為本、使用為本、自然純凈。因此,北歐多經典。
意大利現代設計:沒有元素上的定式和定勢,但有其核心的學術理念,那就是3E理念,即:美學(Estetica)、人體工程學(Ergonomia)和經濟學(Economia)。因此,意大利多時尚。
這些就是北歐現代設計與意大利現代設計的“元語言”。那么,當代中國家具設計的元語言應該是什么?我們認為可以用另外三個關鍵詞來描繪,即:人性關懷、可持續(xù)發(fā)展、東方文化與東方哲學。
人類社會在不斷進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無止境,根本在人性關懷。因此,設計自身也在朝著人性關懷方向不斷進化。圖1是二十世紀一百年來全球設計思潮的流變。從形式追隨功能到美學再到語義學層面的情感,人性關懷對于消費端來說是根本性的。
人性關懷既有物質技術層面的,如家具的物理功能和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等;也有非物質層面的,如使用者對不同價值的追求與設計師對價值的賦予,從感性工學、美學和人文關懷等方面來考量。
在國內現有的設計實務中,不是完全沒有人性關懷,而是還比較簡單粗暴和急功近利,在商業(yè)思維的作用下形式化和碎片化成為一種常態(tài)。要解決這個問題,系統(tǒng)性思維不可或缺,但從根本上來說,首先需要有端正的價值觀,還需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家具設計如何落實人性關懷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需要借助材料、設計科學與藝術、智能技術和服務體系的綜合作用來實現。
①材料:要對環(huán)境友好,表現在可持續(xù)性上;對人類友好,表現在健康舒適性上,需要不斷開發(fā)功能性高科技材料。
②設計科學與藝術:既包括人體工學和感性工學的應用上,也體現在歷史文化與時代美學上。
③智能技術:智能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智能的應用旨在對功能的深化與人性化,是對健康、便捷、舒適、實用的加持。智能家居不等于智能家具,前者在于操作系統(tǒng)的互聯互通,而后者在于功能要素的深化和智慧化。
④服務體系:人性化的服務要覆蓋整個生命周期全過程,除了售中服務體驗和售后安裝、使用、維護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的處置外,售前服務體驗有待深度開發(fā)。售前綜合體驗包括信息交互體驗、設計共創(chuàng)體驗、環(huán)境體驗、產品體驗、服務體驗與品牌體驗等等。
體驗在于對人類全感覺系統(tǒng)的激活與知覺效果的優(yōu)化,除了眾所周知的視知覺之外,還要植入嗅覺、觸覺、聽覺等其他所有感覺系統(tǒng)。
人性關懷還要從產品思維切換為旨在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產品服務體系(PSS)思維,既產品+服務+傳播=解決方案。
人性關懷沒有標準答案,也無窮盡。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的個體都有或明確或隱含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設計師均有自己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世界正因為如此而精彩,設計世界也正因為如此而充滿著鮮活的魅力,這就是元語言的神奇與偉大之處。
“可持續(xù)發(fā)展”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生活形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企業(yè)生存與壯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以可持續(xù)設計為根本依托。
不愛護地球資源不可持續(xù),以壟斷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擾亂市場和社會秩序不可持續(xù),一味地模仿與拷貝不可持續(xù),投機取巧不可持續(xù),材料與風格的二元導向不可持續(xù),無厘頭地不斷“創(chuàng)造”五花八門的所謂“風格”不可持續(xù),被渠道端口一葉障目而漠視工業(yè)設計本質屬性的“全屋定制”“整裝”與“整家定制”的概念翻新不可持續(xù),以多賣材料與物件為唯一商業(yè)目的什么定制都不可持續(xù),沒有生活風格指引、花里胡哨、失魂落魄的空間安排不可持續(xù),不懂行業(yè)屬性與規(guī)律、不遵循常識的企業(yè)治理不可持續(xù),沒有創(chuàng)新不可持續(xù),自私自利、沒有端正價值觀、沒有愛心、不懂得人性關懷的設計不可持續(xù)。
重新界定產品的功能性;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避免材料低利用率并且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產品的材料含量(斷面尺寸) 減少工序中的廢料(以零廢料為終極目標);簡化拆卸;使部件的再循環(huán)和再使用變得簡化(面向回收的設計)降低生產與產業(yè)鏈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生產的能源效率與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為降低使用過程、回收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而設計使用“干凈的”工藝技術;為減少在運輸過程中的排放而設計;設計低污染的產品;為減少在循環(huán)期間的排放而設計降低噪音;改進產品的人體工程設計;減少故障的機率與遺留影響概念上的方法減少材料的使用封閉材料循環(huán)節(jié)約能源限制噪聲和危險減少在水、空氣和土壤里的排放準 則 內 容
在可持續(xù)設計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下,家具產品往往會呈現出全新的形態(tài)特征,也會對大眾的審美傾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方面供給側應當擔負起社會與歷史責任。事實上,創(chuàng)新的引擎永遠被安置在供給側一邊,而不在消費端。
上面談到的可持續(xù)范疇是極其寬泛的概念,在具體的設計實務中,作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核心的“低碳”已經成為全球設計的普世價值觀,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也是當代中國設計的必然方向,表1是可持續(xù)設計應當遵循的六項基本準則。
這六項基本準則也是元語言,也沒有終極答案和唯一形態(tài),而是具有無限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潛力的。它也是“道”,也有天道(陰陽)、人道(仁義)和地道(柔剛),也可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實現,中國家具與中國設計也需要與之相適應。同時,五千年華夏文明歷史底蘊深厚,有著無盡的寶藏有待我們去挖掘、傳承與發(fā)揚光大。這是世界上少有的。但我們絕對不能只是停留在符號和元素這樣的表層上,而是要真正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與現代文明高度交融、與世界潮流同步演繹。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含蓄美、模糊中求精確的,這種屬于東方神秘主義范疇的古代哲學藝術觀在中國傳統(tǒng)家具與藝術作品中均有著深深的烙印。中國人比較注重內在感覺,他們主張以心去體驗世界,中國文化由內而外、由里及表。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有所謂“天人合一”論,即認為人與世界是相關相通而不可分割的。道家學說強調“變”,認為永無休止的變化是自然的本質。易經具有模糊性、靈活性與空白性這三重特性,這本身就是元語言,就為事物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伏羲一劃開太極,從兩儀四象到八卦奧妙無窮、變化無窮。又如:中國畫不像西方繪畫有那么多固定的透視法則和構圖規(guī)律,西洋畫紀實,中國畫寫意,其作品經常采用散點式、即多點透視和俯瞰構圖,像那些山水長卷反映的是深遠的胸懷,表現的是內心情感,與西方繪畫注重對象客觀外在的形式不同,中國人注重的是神和勢。因此,中國畫經常表現出形象、空間和時間的模糊,這些因素可以隨心而動、隨意想象。這種意境可以通過心靈去感受,卻難以言辭來表達,“言不盡意、弦外有音”,這種高明的處理方法由于其不定性、多義性、可變性而產生了極大的思維能動作用,留有余地、發(fā)人深思、催人想象。當代中國家具設計不是恰好更需要這樣的元語言嗎?
以上只是一些例證,還不是中國文化的全部。這些思想和哲學才是中國文化的精要和靈魂所在,具有無限廣闊的設計創(chuàng)意空間,在此指引下的中國當代設計必然會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獨樹一幟,又不會受到有形元素的束縛和羈絆,這樣就可以在國際上贏得共鳴。所有這些都不是靠有形元素來創(chuàng)作的,有形元素顯得過于膚淺,不但拓展不開、容易進入死胡同,而且內涵不足、蒼白無力、太過匠氣、格局太小。五千年中化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足以滋養(yǎng)當代中國設計。中國的國家稟賦,加上現代生活方式與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才是當代中國家具設計的真正基石。
價值觀不可視,但卻是一切設計的隱性基因和最根本的驅動力!因此,探索當代中國家具設計的元語言就應當從價值觀這個源頭出發(fā),首先要樹立健康、利他和多元、包容的價值觀。人性關懷是對消費端的終極呵護,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供給側正確的努力方向,而東方文化和東方哲學則將是對全人類的杰出貢獻。
天乾地坤,守正固本;道法自然,創(chuàng)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