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珊,孫 敏,陳嘉琳,周金萍,翟超越
(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醫(yī)院 廣東珠海519100)
妊娠期糖尿病(GDM)為妊娠期常見合并癥之一,患者妊娠前糖代謝正常,妊娠期出現(xiàn)葡萄糖不耐受或糖耐量異常等癥狀[1]。據(jù)統(tǒng)計,我國GDM發(fā)病率達17%,且近年來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該病易造成孕產婦感染、羊水過多、妊娠期高血壓、巨大胎兒、流產、胎兒畸形等不良后果,增加母嬰遠期發(fā)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嚴重威脅母嬰健康[3]。然而大多數(shù)孕婦對該疾病缺乏正確認知,導致分娩風險大大增加,因此醫(yī)護人員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但該護理模式在GDM患者中的應用較少。因此,本研究擬通過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對GDM患者進行干預護理,探究其護理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4月1日~10月31日我院接受治療的G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4]相關診斷標準;②產檢規(guī)律且病史資料完整;③年齡20~45歲;④無溝通障礙者。排除標準:①妊娠前確診糖尿病患者;②嚴重精神疾病及傳染性疾病患者;③依從性較差患者;④合并心、肺功能損傷,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⑤甲狀腺疾病及高血壓疾病患者。按干預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年齡(31.35±3.85)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25.82±2.67),孕次(1.87±0.21)次,確診孕周(26.32±3.01)周,受教育程度:小學3例、中學17例、中學以上24例。對照組年齡(32.48±4.33)歲,BMI(25.49±2.34),孕次(1.80±0.15)次,確診孕周(26.17±2.98)周,受教育程度:小學2例、中學20例、中學以上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①采集患者臨床資料,與患者親切交談,了解其基本要求和心理狀態(tài)。②向患者講解GDM的病因、注意事項。③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督促患者學習。④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作息、飲食相關注意事項進行培訓,并鼓勵其適當運動。⑤專科護士定期評估孕婦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產生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⑥護理結束前提醒患者注意事項。每周實施1次護理,持續(xù)護理6周。
1.2.2 觀察組 給予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①根據(jù)醫(yī)院情況組織干預護理團隊,選取經驗豐富的醫(yī)護人員,包括健康營養(yǎng)師、??谱o士及具有GDM相關治療經驗的醫(yī)師。②明確團隊目的,細化團隊各成員職責及具體護理流程。③專科護士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合理評估。④治療開始后前2周由團隊按分工情況與患者進行溝通,充分了解患者身心狀態(tài)后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包括飲食、鍛煉、情緒控制等,隨后團隊各成員相互交流,總結患者情況進行,以形成完整的團隊護理干預體系。⑤治療開始后3~5周通過小組聚會的形式講解相關健康知識,鼓勵患者訴說困難,由??谱o士進行針對性疏通,表達對患者的關心以及對患者積極治療的認可,提升患者信心。⑥治療第6周以小組形式總結分析患者的治療情況,小組各成員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給予充分支持和指導,提出自我管理建議,協(xié)助患者主動分享遇到的問題,以延續(xù)團體教育結果。每周實施1次護理,每次持續(xù)2 h,持續(xù)護理6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壓力感知量表(PSS)評分。利用血糖檢測儀檢測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PSS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有5個選項,得分0~4分,其中正向記分7條,反向記分7條,得分越高表明孕婦感受到的壓力越大。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SDSCA)[5]評分。SDSCA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jiān)測3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0~7分,每個維度項目得分相加得相應維度得分,各維度單獨記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③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問卷從護理態(tài)度、健康教育兩個方面評估,每項滿分100分,得分80分以上為滿意,否則為不滿意。護理態(tài)度包括對患者問題解答情況、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情況等;健康教育包括對患者飲食、運動、生活作息方面給予指導情況。④比較兩組妊娠結局,包括剖宮產、早產、胎膜早破、宮內窘迫。
2.1 兩組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PS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PSS評分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SDS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DSC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2.4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例(%)]
GDM患者屬于高危妊娠,對于妊娠結局有較大影響[6]。對GDM認知不足可導致患者心理狀態(tài)改變,對該疾病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采用合理干預手段顯得尤為重要[7]。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及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對GDM的干預手段逐漸改進[8]。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干預手段,重視患者與醫(yī)護之間的情感交流,利用團體協(xié)助方式合理調整患者生活作息,使患者面對疾病時產生足夠信心,同時對患者生理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以達到幫助患者康復的目的[9]。
壓力為個體面對相應刺激情境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變化,由壓力源、個體對壓力的認知及反應構成[10]。妊娠作為一種壓力源事件,以導致孕婦產生一系列身心狀態(tài)的改變,尤其GDM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的擔心,通常有較大壓力[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妊娠壓力感知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模式對于減輕患者壓力感知具有積極意義。觀察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較對照組降低(P<0.05),與以往研究[12]結果一致。說明該模式干預對患者血糖控制具有積極作用。自我效能水平較高患者在生活中往往能夠督促自身完成康復訓練、規(guī)律飲食等,對疾病的康復具有積極意義[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后SDSCA評分較對照組升高(P<0.05),與以往研究[14]結論相似,表明采用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能有效提高GDM患者自我效能,使患者能夠按照醫(yī)護人員要求進行自我約束,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自身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態(tài)度、健康教育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可提升護理滿意度,這與該模式重視與患者交流,通過深入細致地了解患者情況及需求,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有關。本研究對兩組妊娠結局比較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剖宮產率、早產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該模式對GDM患者進行干預對母嬰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可有效減少不良結局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交互分析模式團體教育可明顯改善G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提升其自我效能,降低壓力感知及剖宮產、早產發(fā)生率,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