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珊,鄧金玲,巫冬鳳,賴燕青
(英德市中醫(yī)院 廣東英德51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屬于限制性肺部疾病,常反復發(fā)作,其在我國發(fā)病率、病死率均較高,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隨著病程增加,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現(xiàn)反復咳嗽、活動后氣促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損害其身心健康[1]。臨床資料顯示,COPD患者病程一般較長,因此,部分患者存在治療依從性較差等現(xiàn)象,導致治療難度增加,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2]。為保證治療順利開展,臨床常通過給予COPD患者健康教育等常規(guī)護理幫助其改善預后,并取得一定成效,而臨床實踐調查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護理中,健康教育的形式通常為護理人員口頭講述,存在患者缺乏實踐的弊端,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難以記憶及理解護理過程中涉及到的操作與知識,無法實施自我護理,故患者自我護理管理能力較為低下,不利于預后。有學者指出,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過程中,每次受教育患者僅為一人,護士對每例患者行針對性教育,且教育過程中結合體驗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知疾病治療,使其更好地掌握護理措施,在改善COPD療效及預后方面已取得良好效果[3]。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們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COPD患者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入住我院的106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者[4];②采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者;③年齡38~85歲者。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溝通障礙或心理疾病病史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癌性疾病或心肺等臟器功能異常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男43例、女10例,年齡40~85(61.42±9.58)歲;首次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35例,2次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18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6例,中學17例,大學及以上10例。觀察組男42例、女11例,年齡38~82(60.59±10.05)歲;首次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37例,2次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16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7例,中學18例,大學及以上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于治療前后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病因、治療方案、日常用藥飲食鍛煉等注意事項,說明配合治療的重要性。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①理論教育。a.護士于每月5日及25日舉辦COPD疾病知識宣講會并號召患者參加。b.護士通過線上交流等方式定期與患者溝通,輔以心理干預,傾聽患者心理問題,并制訂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對出現(xiàn)不良情緒的患者,積極與其交流,增強其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向患者講解具體措施及制訂針對性措施的意義,告知積極配合治療的良好效果,提升患者的治愈信心及患者對醫(yī)生的信任程度和護理過程中的配合度,保證患者積極配合。c.護士給予患者縮唇式呼吸理論學習,囑患者緊閉口,用鼻子吸入氣體,然后縮唇呼出氣,呼吸時應收緊腹部,吸氣用時應為呼氣用時的1/2,指導患者如何行有效咳嗽,并說明使用不正確咳嗽方式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②體驗教育。a.為每例COPD患者選用相應尺寸的鼻(面)罩,從旁指導患者進行模擬輔助呼吸訓練,引導患者在鼻(面)罩下采用縮唇式呼吸,旨在幫助COPD患者適應通氣方式,待其適應后再接通呼吸機,從旁指導患者跟隨機器進行呼吸。b.采用面對面單獨輔導的形式,讓患者戴著鼻(面)罩進行咳嗽、咳痰,對其出現(xiàn)的不當行為及時予以改正。c.指導患者進食時取高體位,使用鼻腔呼吸,避免經口呼吸。d.教導患者鼻(面)罩迅速摘除方法,出現(xiàn)突發(fā)狀況時能自行將鼻(面)罩快速脫下。兩組均護理3個月。
1.3 評價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最高呼氣流速(PEF)。②焦慮狀態(tài):采用焦慮狀態(tài)-特質問卷(STAI)[5],包含40項,狀態(tài)焦慮量表(S-AI)評定應激情況下狀態(tài)焦慮,特質焦慮量表(T-AI)評定經常的情緒體驗。2個量表各占20項,均采用1~4分4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低提示焦慮情緒越輕。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6],包括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及自我效能5個維度,包含51項,每項評分1~5分,分數(shù)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呈正相關。④健康行為:采用健康行為測定量表(HPL)[7],包括軀體活動、心理健康、營養(yǎng)狀態(tài)、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及健康責任感6個維度,共52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健康行為越佳。
2.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STA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TA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HPL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HPL評分比較(分,
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COPD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且隨著患者患病時間延長、病情嚴重程度提高,部分患者出現(xiàn)認知功能、意識障礙等癥狀。有學者指出,COPD患者病程長,易出現(xiàn)呼吸衰竭、氣胸、紅細胞增生等多種并發(fā)癥,不利于其預后康復,甚至可致死亡[8]。然而,據臨床資料顯示,多數(shù)患者由于年齡較大,理解疾病知識過程中常受到受教育程度限制,導致患者在COPD治療過程中配合不佳,機械通氣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出現(xiàn)多種不良后果,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傳統(tǒng)健康教育注重理論灌入式教育,患者被動接受,缺乏實踐,導致患者對各項護理措施認識和掌握不足,臨床中存在與呼吸機通氣配合度低、咳嗽方式不當?shù)痊F(xiàn)象,甚至導致不良后果[9]。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不僅從理論上提高患者疾病知識認知水平,還給予患者實際指導,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其臨床應用效果已有學者證實[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FVC、FEV1水平高于對照組(P<0.01,P<0.05),S-AI和T-A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并可有效緩解其焦慮情緒。分析原因:首先,通過多次定期組織COPD患者參與健康教育,可增強患者認知,且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并由護理人員在旁“一對一”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呼吸機可有效避免錯誤操作,利于治療順利進行,且正確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可糾正患者不良呼吸方式,調整呼氣速度,使氣道內部壓力升高,促使氣體排出體外,氣體交換加強,對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積極意義。其次,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不僅為患者選擇適合的鼻(面)罩,提前模擬輔助呼吸,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亦較為重視,要求護士與患者積極溝通,引導患者表達問題和感受,并根據患者情況為其制訂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積極向其介紹治療的優(yōu)勢及重要性,使患者信任醫(yī)生及治療方案,從而緩解其焦慮等負性情緒。彭曉蕓[11]研究指出,身心代入式體驗干預利于COPD患者改善肺功能,且可幫助緩解負性情緒,與本文結論相似。
COPD發(fā)病機制多樣,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空氣污染、肺部發(fā)育不良等均是該病誘因,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氣短、胸悶、呼吸困難等,但COPD患者病程一般較長,尤其是老年患者預后較差[12]。有學者指出,患者具有較強自我管理能力利于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調控,從而有助于患者提高對疾病演變及促進健康的應對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可有效改善常規(guī)護理中將疾病置于首位的弊端,當患者面對疾病時,自我管理能力強的患者對疾病認識更佳,利于患者降低疾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顯示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躘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管理量表及HPL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究其原因:傳統(tǒng)護理管理中,常以護理人員宣傳教育作為中心,采用命令式教育方法,整個健康教育為單一過程,由醫(yī)護人員制訂護理計劃,患者多被動接受,不強調社會支持,而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是以患者作為教育中心,對其實施指導式教育,由護患共同制訂行為改變護理計劃,患者具有主動性,實施個體化教育和實踐指導,強調社會支持,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對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具有積極影響。有研究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高,患者執(zhí)行健康行為更佳,且形成良好、健康習慣可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更利于預后恢復[14]。
綜上所述,對COPD患者應用理論結合體驗教育護理利于提升其肺功能,且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幫助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行為水平,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