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紅,盧 迎,畢麗君
(萍鄉(xiāng)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 江西萍鄉(xiāng)337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缺血性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會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有研究發(fā)現,50%~70%的腦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其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1]。功能恢復及預防復發(fā)是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護理重點,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改善患者康復意愿、提高功能狀態(tài)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3]。奧瑞姆(Orem)支持教育系統是以Orem自理理論為基礎支持教育系統,強調患者在自理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提供適宜的支持及教育,使患者處于自理的最優(yōu)狀態(tài),從而增強自我管理能力[4]。有研究表明,Orem支持教育系統的應用可明顯改善子宮肌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希望水平,促進患者全面康復[5]。2018年7月1日~2020年7月1日,我們對43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Orem支持教育系統的護理干預,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卒中及偏癱的診斷標準[6],且經顱腦CT或MRI確診者;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楚,無認知功能障礙者;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存在聽覺或視覺障礙,難以配合者;④其他原因所致偏癱者;⑤存在先天性腦部疾病或腦組織損傷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37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50~75(65.28±8.74)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中學25例,大專及以上8例;偏癱類型:左側23例,右側20例;住院時間10~29(16.25±5.13)d。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45~75(64.73±9.66)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8例,中學21例,大專及以上8例;偏癱類型:左側20例,右側17例;住院時間10~30(17.31±5.8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照組:由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干預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專業(yè)評估、運動康復訓練、心理干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并對家屬進行腦卒中偏癱護理相關知識的指導。觀察組:根據患者需求及自理能力,采用Orem支持教育系統進行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評估:在患者入院后,通過訪談方式了解其基本情況、需要解決的問題等;采用專業(yè)評估量表定期對患者進行功能評定,根據評估結果為其制訂可完成的個性化護理干預方案;此外,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建立康復意識及目標。②制訂Orem支持教育干預方案:根據評估結果、病情變化等,對患者實施信息支持并制訂干預方案,同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教育,包括主觀感受、生理需求等;當出現病情變化或自護能力發(fā)生改變時,需及時修改干預方案,從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③Orem支持教育方案實施:由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護理干預。a.加強自我管理教育。一方面通過講座、一對一交談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包括腦卒中偏癱相關知識、診療方案選擇、常見并發(fā)癥、康復期間注意事項等內容,從而提高患者康復信心;另一方面通過指導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漸進式放松和冥想放松法以改善情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b.運動康復及生活技能訓練。根據不同的偏癱階段制訂運動康復訓練,內容包括翻身訓練、關節(jié)活動訓練、平衡訓練、呼吸訓練、肌力訓練、步態(tài)訓練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包括上下樓梯訓練、穿脫衣訓練、進食訓練、如廁訓練和四肢協調訓練等,1次/d,訓練時間30~60 min,強度以患者無明顯疲勞感為宜。c.家庭及情感支持。對家屬進行教育,囑家屬營造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加強對患者的關愛程度,以減輕患者壓力,提高其希望水平。兩組均連續(xù)干預3個月。
1.3 評價指標 ①步態(tài)及平衡功能:采用Tinetti步態(tài)評估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兩組干預前后步態(tài)、平衡功能。Tinetti量表總分為28分,包括平衡和步態(tài)測試兩部分,其中平衡測試9個項目共16分,步態(tài)測試8個項目共12分,總分<24分表示存在平衡功能障礙。該量表總分為56分,分值<40分表示有跌倒的危險性。②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在干預前后評估兩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12個維度共49項條目,每項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2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55。③自我管理能力:參考蔣運蘭等[7]研發(fā)的腦卒中偏癱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估特異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包括疾病、用藥、飲食、日常生活起居、情緒、社會功能和人際、康復鍛煉管理7個維度,共51項條目,每項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進行計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47。④希望水平:采用赫氏希望量表對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對現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采取積極的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3個維度共12項條目,每項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進行計分,總分為48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52。
2.1 兩組干預前后Tinetti、BB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Tinetti、BB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S-QOL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S-QOL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分,
自我管理能力對疾病治療及機體功能康復具有重要影響,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越高,治療依從性越好,身體恢復越好[8]。一項有關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腦卒中患者存在疾病管理康復管理等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問題,自我管理行為水平有待提高[9]。因此,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希望作為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內在力量,與疾病相關的主觀體
驗,在各類慢性疾病的康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促進其心理健康,使患者適應疾病狀態(tài),進而提升生活質量[10]。Orem支持教育系統強調掌握患者不同時期的自理需求,將患者被動接受護理干預的行為轉換為主動參與,并克服自理局限性,從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該護理干預方式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對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腎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自理能力方面均發(fā)揮較大作用[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Tinetti、BBS、SS-QOL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P<0.05)。提示Orem支持教育系統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態(tài)及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傳統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以醫(yī)護人員告知患者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患者處于被動接受命令的狀態(tài),其自理需求被忽視,自我管理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減弱[13]。Orem支持教育系統是根據患者在當前自理能力的基礎上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使患者可以更積極參與到功能康復訓練中,從而更好地改善其肢體功能,提高生活水平。付蓮英等[13]研究發(fā)現,Orem支持教育系統能有效地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滿足患者清潔和舒適需要的同時,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自我管理水平是維持機體健康、促進疾病恢復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Orem支持教育系統可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與Orem支持教育系統涵蓋腦卒中相關知識、用藥、日常生活指導等內容,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有關。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前后情緒管理項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因為患者與醫(y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人員面對面交流程度不夠有關,提示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干預中,應加強患者的情感傾訴及其他心理干預。希望水平可反映個體對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及期望,與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關系密切。一項有關慢性疾病患者希望水平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發(fā)現,患者希望水平越高,其生活質量越好[15]。對現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能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疾病,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改變不良行為習慣,進而提升生活質量;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能使患者獲得更多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與家庭氛圍,從而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最終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希望水平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Orem支持教育系統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希望水平,使患者擁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從而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在改善負性情緒的同時,糾正不良行為,達到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