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志
一天課間,我剛回到辦公室,就有幾個學生跑過來沖我喊:“老師,不好啦!阿寶和王老師打起來了,還咬了王老師的胳膊!”我趕緊跟著他們來到教室。此時,教室里已經(jīng)有三四個老師了,他們把阿寶圍在中間。其中一個老師正將他摟在懷里,輕聲說:“你看看,是誰教你知識?是不是老師?你還咬老師的胳膊,這樣做對不對?”沒等阿寶回答,那位老師接著說:“你這樣是不對的,向老師道歉!好不好?”
心理學上有一種行為叫“非愛行為”,它是指以愛的名義控制他人,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我想,那個老師讓孩子道歉的行為應該就是一種非愛行為。面對這么多學生和同事,作為班主任,如果我此時將孩子拉出來,同事不認可;可我也不想在沒有弄清楚事情原委的情況下,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訓斥自己的學生。
面對這樣尷尬的局面,我一時有些不知所措。王老師繼續(xù)要求阿寶說對不起,阿寶也很執(zhí)拗,就是不道歉。后來,快上課了,王老師準備放棄了。此時,我終于找到時機,我示意王老師帶其他孩子先去音樂教室上下一節(jié)音樂課。
王老師帶著其他孩子離開后,我慢慢走到阿寶面前,微笑地注視著他。此時,正在氣頭上的阿寶倔強地撇過頭,不肯看我。
我知道,此時的說教和提醒對阿寶不起作用,必須換一種方法。我決定嘗試采用前段時間看到的正面管教法,力求在平靜、友善且尊重阿寶的前提下幫助他,一步一步引導他平復情緒,恢復理智。
第一步:認同孩子的感受
“你感覺很生氣,很委屈,對嗎?”我輕撫阿寶的肩膀,拉他坐在凳子上,看著他的眼睛輕聲問。
“對,我很生氣,也覺得很委屈!” 阿寶大聲地說。
“你這么生氣和委屈,老師也為你感到難過。你能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
阿寶感受到我對他的理解,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委屈,趴在我的肩上哭了起來,講述事情經(jīng)過:原來,上物理課《聲音的產(chǎn)生》時,王老師讓同學們分組實驗,然后匯報實驗發(fā)現(xiàn)與結(jié)論。小組代表發(fā)言時,阿寶仍沉浸在實驗中,拿著尺子敲擊,可能是聲音打斷了同學的匯報,王老師快步走過來,一把抓過尺子,雙手一折,“咔嚓”一聲,尺子碎成了三四段,然后,王老師把尺子扔進垃圾桶,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批評了他。阿寶說他當時非常生氣,所以就咬了王老師的胳膊。
很顯然,我問的兩個問題起到了作用。這樣的語言讓阿寶感受到我對他的理解以及我想幫他的意愿,他的情緒很快就好轉(zhuǎn)了,愿意敞開心扉告訴我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如果我直接問他:“你為什么咬老師的胳膊?”他的第一反應就會是我和其他老師一樣都在指責他,阿寶的對抗情緒可能會更重,就很難展開對話。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感
認真傾聽阿寶描述事情經(jīng)過后,我問他:“老師當眾折斷你的尺子,批評你,讓你很憤怒,對嗎?”阿寶點點頭。
我又說:“你希望王老師能善意地提醒你,對嗎?”
阿寶低頭想了一會兒,說:“是的!不過,同學發(fā)言時我沒有認真傾聽,仍然沉浸在實驗中也不對,發(fā)脾氣咬了老師的胳膊更不對。”這時候,阿寶已經(jīng)徹底冷靜下來,可以理性分析問題了。于是,我開玩笑說:“嗯,你發(fā)脾氣咬老師胳膊的樣子還有可能會嚇到同學們?!卑毑缓靡馑嫉匦α艘幌隆?/p>
此時,孩子感覺他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感覺到被尊重,不良情緒就會平復下來,可以理性地思考問題,從心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第三步:引領(lǐng)孩子換位思考
為了幫助阿寶拓展認知和內(nèi)在體驗,我又引領(lǐng)他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王老師,正在傾聽小組代表的發(fā)言,卻突然聽到某個地方發(fā)出了聲音,你心里會怎么想呢?”
阿寶很快回答:“我會很生氣?!边@時,他開始體會王老師的憤怒。
“能具體說說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嗎?”我運用了具體化技術(shù)。
阿寶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我……我在同學發(fā)言時不該繼續(xù)玩尺子,影響了大家,對發(fā)言同學也不尊重,更不該咬老師的胳膊,給同學們帶來了壞的影響……”
我對阿寶豎起大拇指:“勇于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接納孩子的情緒,還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這既是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幫助他們處理情緒的重要途徑,也是引導孩子矯正不良行為的正確方法。
第四步:引導孩子的行為
正面管教法還告訴我們,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承擔行為后果時,我們要與孩子共情,并安慰和鼓勵他。
于是,我又問阿寶:“從今天這件事中你學到了什么呢?”
阿寶態(tài)度誠懇地說:“我以后要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聽課,學會傾聽,不亂發(fā)脾氣,遇到事情不沖動?!?/p>
最后,阿寶主動提出在全班同學面前向王老師道歉,王老師也表示自己太過急躁,不該當眾把尺子折斷,傷害了阿寶的自尊心。
這件事情雖然結(jié)束了,可我的思考還在繼續(xù):在學生犯錯以后,與學生展開有效溝通,進行正面管教時要堅持一個原則:和善而堅定。我們只有先認同孩子的感受,接納他們的情感,然后才能逐步引領(lǐng)他們換位思考,進一步引導他們的行為。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西董街道鶴伴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