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馮鉑,張忠秋,李安巧,周晟,張萌
1.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北京市 100084;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市 100061;3.中國ICF 研究院,山東濰坊市 261000;4.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中國合作中心,北京市 100068;5.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蘇州市 215021
截至2015年,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shù)超過8 700萬;預計到2050年,我國殘疾人口數(shù)將增至1.68億,占總人口的11%[1]。殘疾人擁有和其他人共享文明發(fā)展成果的權利,康復是殘疾人實現(xiàn)權利的基本條件和首要前提,全球74%的傷殘狀況可得益于康復[2]。除了身體障礙外,殘疾人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系列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應對障礙等[3],嚴重者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心理康復對于殘疾人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康復是現(xiàn)代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個體通過心理治療獲得有意義生活的過程,目的是通過實施心理康復方法,最大限度恢復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精神功能[4]。正念訓練是常用的心理康復方法之一,無創(chuàng)、有效、可行性良好。正念訓練以第二代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與冥想相結合,不要求個體對內部狀態(tài)進行控制,強調對當前處境及內部狀態(tài)不加評判地注意,從而改善心理狀態(tài),促進心理健康[5]。常用方案包括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正念認知行為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正念太極療法等,根據(jù)不同人群的個別化需求,可以對訓練方法進行調整。
在正念訓練的效果方面,情緒和接受問題一直是研究熱點,相關領域呈多樣化發(fā)展,包括重度抑郁、焦慮障礙和應對障礙等。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了正念對殘疾人的身心康復效果[6-7]。但目前正念訓練對于改善殘疾人情緒和心理接受的效果尚無定論;正念的理念源于東方,正念訓練在東西方文化背景下對于殘疾人的效果是否相同也不明確。
本研究參考系統(tǒng)綜述研究優(yōu)先報告項目方案(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s,PRISMA-Protocol)[8],將東西方國家在殘疾人正念訓練領域的研究納入評價,針對正念訓練對殘疾人情緒和心理接受的改善效果進行系統(tǒng)綜述。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對殘疾人的積極作用。正念訓練對殘疾人康復的主要效果見表1。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見圖1。
圖1 研究整體架構
表1 正念訓練對殘疾人心理康復的效果
檢索英文數(shù)據(jù)庫Web of Science、EBSCO、APA PsycInfo、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Medline,中文數(shù)據(jù)庫CNKI、萬方數(shù)據(jù),獲取相關論文全文。鑒于我國正念訓練研究起步較晚,其概念界定和研究在2010 年后才逐漸得到認同[9],我們將文獻檢索時間設定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
中文檢索式:正念AND 殘疾。
英文檢索式:mindfulness* AND(disabilit* OR disabled)。
納入標準:①文獻語言為英文或中文;②核心合集論文全文;③被試為殘疾人;④研究類型為對照試驗,明確報告所使用的測量工具,數(shù)據(jù)報告完整;⑤結局指標為情緒和心理接受水平,多測量結果研究也納入。
排除標準:①會議論文和摘要等非全文論文和非核心論文;②被試為癌癥、慢性疼痛等疾病患者。
檢索詞由兩名研究者討論后確定,交由另一名研究者進行論文檢索;檢索者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初步確定文獻,經(jīng)與第一作者協(xié)商一致后確定最終納入文獻。文獻篩選流程見圖2。
圖2 文獻納入與排除流程圖
由兩名研究者對所納入文獻進行獨立編碼,當出現(xiàn)分歧時,經(jīng)與第三名研究者協(xié)商一致后確定最終編碼。文獻特征編碼指標包括:第一作者、出版年、國家、樣本量、平均年齡、訓練周期、訓練方法、心理康復效果及結局指標。
共納入符合標準的文獻15 篇[6-7,10-22],樣本總量1065 例。來源于西方國家的文獻7 篇。各文獻基本信息見表2、表3。
表2 納入文獻基本信息
表3 使用的訓練方法和康復效果
研究涉及殘疾人的殘疾類別主要有精神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和言語殘疾,以精神殘疾為主;訓練方案主要有MBCT、MBSR、正念太極、正念瑜伽、短時正念訓練、思維計劃正念觀察、MBPBS、DBT、BAM 以及其他基于正念的干預等。不同方案訓練周期不同,短時正念最短,只有5 d,而思維計劃正念觀察長達36周。
納入文獻共涉及64項結局指標??偟膩砜矗钣柧毜男Ч饕憩F(xiàn)在改善情緒狀態(tài)和提高對于消極體驗的接受性兩個方面。在情緒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改善消極情緒狀況、促進積極情緒狀況、提高注意控制能力、改善抑郁、改善自動化思維、降低自殺意念、改善睡眠質量、促進積極應對、改善消極應對、降低焦慮水平、改善記憶能力、改善溝通能力、恢復社交能力、改善壓力知覺、促進反省反思、降低攻擊性以及改善家庭關系等。在心理接受相關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提高正念水平、提高接受與行動水平以及提高正念覺察水平等。
在英文文獻中,Cha 等[6]發(fā)現(xiàn),正念太極和冥想有助于改善殘疾人的體質量指數(shù)和身體相關指標,Cohen d=-0.01~0.49。Eisendrath 等[7]發(fā)現(xiàn),MBCT 改善精神殘疾人的抑郁水平,Cohen d=0.47~1.46。Immink 等[16]發(fā)現(xiàn),正念瑜伽和冥想改善肢體殘疾人的動作評估、平衡、2 分鐘行走距離、步態(tài)、抑郁、狀態(tài)焦慮、特質焦慮、身體、情緒、記憶、溝通、社交和康復等,Cohen d=-0.19~0.71。Lundqvist 等[17]發(fā)現(xiàn),CBMT 可改善殘疾人的知覺壓力、反省反思、正念注意覺察、睡眠狀況和接受與行動水平,Cohen d=-0.05~0.74。
Marshall 等[18]發(fā)現(xiàn),短時正念冥想可改善言語殘疾人的語言流利度、心率、心率變異性和唾液皮質醇等,Cohen d=0.00~0.53。Singh 等[19]發(fā)現(xiàn),思維計劃正念觀察可減少智力殘疾人吸煙量,Cohen d=3.00。Singh等[20]發(fā)現(xiàn),MBPBS可塑像智力殘疾人的攻擊性,Cohen d=0.71。Van Dijk 等[21]發(fā)現(xiàn),DBT 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抑郁水平、正念水平和情緒控制能力,Cohen d=-0.38~0.92。Wong 等[22]發(fā)現(xiàn),BAM 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抑郁水平、生活質量、改變能力、工作社會家庭損傷、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等,Cohen d=-0.00~0.36。
在中文文獻中,徐松等[10]發(fā)現(xiàn),MBI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精神分裂程度、消極情緒狀態(tài)、積極情緒狀態(tài)、注意控制和正念水平,Cohen d=-0.02~1.20。蔣合萍等[11]發(fā)現(xiàn),MBSR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正念水平,Cohen d=0.35。焦娜娜等[12]發(fā)現(xiàn),MBSR 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抑郁水平、正念水平、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Cohen d=0.59~1.42。康延海等[13]發(fā)現(xiàn),MBCT 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自動思維、自殺意念和抑郁癥狀,Cohen d=0.50~0.81。袁雪嬌等[14]發(fā)現(xiàn),MBCT 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貶低歧視感知、睡眠質量、抑郁、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Cohen d=0.21~1.66。張麗娟等[15]發(fā)現(xiàn),MBCT 可改善精神殘疾人的焦慮和抑郁,Cohen d分別為0.58和0.49。
64 項結局指標的總效應Cohen d=0.51,95%CI0.38~0.63,為中等效果。其中,東方國家研究d=0.62,西方國家研究d=0.37;干預8 周及以下的研究d=0.61,干預8 周以上的研究d=0.32;需要家庭練習的研究d=0.36,不需要家庭練習的研究d=0.61。
本研究遵循PRISMA-Protocol,納入證據(jù)強度較高的試驗研究,重點考察正念訓練改善殘疾人情緒和心理接受的效果。
殘疾人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當代醫(yī)學與積極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關注殘疾人身體功能的同時,更加關注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顯示,殘疾人的主要心理障礙是情緒和心理接受障礙,與以往研究一致[3]。首先,殘疾難以逆轉,殘疾人容易出現(xiàn)負性情緒,如焦慮和痛苦等。其次,大多數(shù)殘疾人勞動能力受限,面臨經(jīng)濟壓力和社會生活中的其他困難,導致負面情緒增多。再次,后天殘疾人在傷殘初期往往不能接受事實,進而自暴自棄,停留在過去的悲傷中無法自拔,導致情緒狀態(tài)甚至殘疾狀況進一步惡化。應利用有效的干預措施,如正念訓練,提高殘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共涉及64項結局指標,結果表明正念訓練對殘疾人的康復效果為中等。殘疾人通過正念訓練,能有效改善情緒和心理接受水平,與以往的研究一致[23]。正念訓練主要通過冥想、呼吸和飲食等形式融入殘疾人的康復過程,培養(yǎng)其接納和覺察能力,引導殘疾人帶著覺察的心體會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幫助殘疾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狀態(tài),阻止陷入對消極心理狀態(tài)反復思考的惡性循環(huán),對身心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東方國家殘疾人參與正念訓練的效果優(yōu)于西方國家殘疾人。首先,正念訓練的理念源于東方,其本身就帶有文化地域性,東方個體更能掌握正念訓練的核心;其次,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思想,即正念訓練希望達到的“去中心化”目的,這與西方文化下強調個人主義有顯著區(qū)別;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東方個體更懂得殘疾或功能障礙是客觀存在的,一味逃避不如學會與挫折共存,而西方個體則大多認為必須用實際行動來改變自己以應對挫折。所以,東方文化背景的殘疾人在接受正念訓練后,更易于將殘障當作客體,以實現(xiàn)更好的身心康復效果。
本研究顯示,正念訓練時間并非越長越好,與以往研究一致[9]。尤其對于智力或精神殘疾人來說,較長時間的正念訓練往往導致被試中途退出;且過長的訓練時間可能會給殘疾人帶來困擾,對無正念訓練經(jīng)驗的被試還可能產生“黑夜體驗”,引發(fā)負性事件[25],進而影響他們的參與意愿。短期訓練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鑒于正念訓練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且正念訓練的概念在近年來才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我們僅關注2010 年之后的相關研究成果,而未涉及更早成果。由于身體功能障礙,殘疾人在生活中難免會經(jīng)歷心理健康問題[25],而正念訓練既有普適性又有針對性,對殘疾人的身心均具有正向影響,有進一步拓展的價值。
關注殘疾人心理健康是踐行公平正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正念訓練可以幫助改善殘疾人的負性情緒、提高殘疾人心理接受水平,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