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yè)陶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第一卷中,記載了趙簡子以訓簡決定繼承人的事情。
趙簡子,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是戰(zhàn)國時代趙國基業(yè)的奠基者,對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發(fā)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位春秋后期叱咤風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一代雄主,在決定繼承人這件事情上可謂別出心裁。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長子伯魯,幼子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個好,于是他把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要求他們好好記住。三年之后,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卻能熟練背誦竹簡訓詞,問及竹簡,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
兩個兒子中間選一個,趙簡子選定無恤是很有道理的。作為繼承人來說,接受是繼承的基礎。同樣交付訓簡,同樣地囑咐好好記的,無恤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而且表現(xiàn)得很出色,比之伯魯丟失訓簡,簡直是天壤之別。趙簡子寫在竹簡上的既然是訓誡之詞,必定是修身治家平天下非常用得上的道理和要求,伯魯置若罔聞,暴露了他不學無術的德性,如此行為,怎堪重用?再者,在對待訓簡這件事上,伯魯漫不經心,無恤勤謹做事,品性操守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指望哪個兒子立志成就大業(yè),到此已經涇渭分明。
歷史也證明,趙簡子以訓簡決定繼承人的做法卓有遠見。作為趙國的實際創(chuàng)世人,無恤自幼敏而好學,膽識過人,在承襲趙簡子晉卿成為趙氏首領之后,無恤智取代國,將其領土并入趙氏版圖。面對晉國正卿智伯當面羞辱,無恤忍辱負重,足見其志向遠大、胸襟寬廣。在智伯兵臨晉陽城下的時候,臨危不懼,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最終以反間計分化智伯同盟,力挽狂瀾,消滅智伯。一系列的大智大勇,壯大了趙氏勢力,為創(chuàng)建趙國奠定了基礎,無恤的表現(xiàn),沒有辜負父親趙簡子的期望。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趙簡子訓簡決定繼承人留給我們的啟示是雙向的。用人,自然是選賢任能。伯魯雖為長子,但因無德無能,故而被淘汰,顯然簡子突破了論資排輩意識的桎梏;而考察的過程,察其言、觀其行,從而達到度其心、識其人之目的。趙簡子考察接班人的觀念和方式,都有可借鑒之處。作為被考察者,伯魯與無恤對待訓簡的做法不同,是處事態(tài)度、處事作風的不同,更是精神境界不同的表現(xiàn),至于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看看后果也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