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娟
美國心理學家、被譽為青春期心理學之父的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在他的著作《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養(yǎng)成和健康》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青春期理論,認為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的過渡階段,是風雷激蕩的人生時期。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常常受到激烈變化情緒的困擾,如果你也遇到過類似的煩惱,不妨嘗試用“ABCDE模式”來幫助自己調(diào)整情緒,恢復良好狀態(tài)。
上世紀,心理學家提出了一種通過調(diào)整解讀負面事件的方式進而幫助普通人走出心理困擾的辦法,簡稱“ABCDE模式”。這其中:A是指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B指對該事件的解讀方式,即信念(Belief),C是該信念導致的后果(Consequence),D是反駁(Disputation),E是激勵(Energization)。他們認為一個事件的后果C不是由該事件A直接導致的,而是我們的信念B在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當面對一個不愉快事件A的時候,我們會根據(jù)自己的思維習慣去看待和解釋這個事件,從而得到一個信念B,這個信念是不自覺的想法,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然后,這個信念會影響我們采取何種行動,是沮喪、無望還是積極面對,進而導致一系列的后果C。通常,人們在面對一個不愉快事件時,習慣于從最不好的方面去解讀,導致產(chǎn)生沮喪和無望的負面情緒,進而采取退縮的行動方式來回避困難。如果我們能采用一定的技巧,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平常習慣性的想法,用理性的視角替代非理性的視角,那么對不愉快事件的應對就會發(fā)生改變,變得振奮、充滿活力。這種改變我們對不愉快事件解釋風格的技巧就是反駁D,即反駁我們負面的自動化解釋,也就是反駁我們的非理性信念B,最后我們成功處理悲觀情緒而獲得激勵E。簡言之,“ABCDE模式”認為,我們處理負面事件的方式,不是由事件本身所決定,而是由我們?nèi)绾慰创@件事來決定的,非理性的信念帶來消極的行動,從而產(chǎn)生消極的后果,而理性的信念將引發(fā)積極的行動,產(chǎn)生積極的后果。所以學會調(diào)整我們看待負面事件的視角,也就是所謂的信念B,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的非理性信念B 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的想法,常常表現(xiàn)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等;二是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三是糟糕至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
下面我們看一個案例。高二年級男生M,從小學到高一一直成績優(yōu)異,M自己也特別要強,即使升入了全國知名高中,也能名列前茅。因為太在意成績,高二第一次月考中的偶然失利,引發(fā)了M強烈的焦慮情緒,導致他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成績下滑嚴重,在接下來的期中考試前,過度焦慮嚴重影響復習,從而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得不求助心理老師。通過與M的悉心交流,心理老師得知,M考試成績下滑(A)是引起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C)的間接原因,真正產(chǎn)生這些負面情緒的原因是M的非理性信念(B)。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M將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一一列了出來:
非理性信念一,絕對化要求——無論試題難度如何,我必須考好(滿分100分的物理、化學、生物,如果低于90分就是沒有考好),我的名次只能前進不能后退;
非理性信念二,過分概括化——考試中總有不會做的題;
非理性信念三,糟糕至極——考得不好太糟糕了,我完蛋了。
正是這些非理性信念導致了不良結(jié)果C——M同學被偶爾的失利折磨得寢食難安、身心俱疲,深陷焦慮、不安、懊惱、憤怒的情緒泥沼無法自拔,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效率下降;而考前過大的壓力,更是讓他在考試中緊張萬分,導致成績不斷下滑。
心理老師告訴M,只有放棄這些非理性信念,也就是改變認知,學會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來代替這些非理性信念,才能重新振作起來。于是,心理老師和M一同與上述三大非理性信念進行了激烈論戰(zhàn)。
非理性信念一,絕對化要求——考試成績必須非常好,考試名次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反駁D:考試的目的不是排名,而是檢驗這段時間學習的效果,不是每次都必須考得特別“好”。所謂的“好”不是一紙成績單,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投入了多少,收獲了多少,成長了多少,只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考試名次“只能前進不能后退”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偶爾的一次失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回顧學習過程,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并加以改正,從而為下一次提升蓄積能量。激勵E:經(jīng)歷從失利中總結(jié)經(jīng)驗,繼續(xù)努力前進的過程,無論最終成績好與壞,對個人來說都是成長。
非理性信念二,過分概括化——不能在考前把所有的練習題都做一遍,感到每次考試都覺得復習得不充分,因而在考試中總有不會做的題。反駁D:因為不必要的擔心使得自己過分焦慮,總感到復習的程度不夠,所以利用一切時間甚至是睡眠時間過量刷題,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導致白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所以效率低下。而實際上復習得充分與否與是否做遍所有的練習題無關(guān)。而是取決于對知識的理解是否到位、運用是否靈活。重復性盲目刷題只是在浪費時間,要學會有重點地練習。激勵E:考試基本不出范圍,只要按照平常的狀態(tài)備考,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以鞏固,就能較充分地完成復習。
非理性信念三,糟糕至極——考得不好是特別糟糕的事情,我完蛋了。反駁D:學習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更是經(jīng)年累月不斷前進的過程,一次考試成績的好與壞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發(fā)展方向。這次考試只是個別科目的學習存在不足,你的人生不會因為今天做錯一道題而“完蛋”。每個學科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都有不同,不能要求每次考試、每個科目都必須優(yōu)秀,我們要做的是揚長補短。激勵E: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之路,不拘泥于當下的成敗得失,每個人都有擅長的科目和擅長的章節(jié),尊重并正確看待自己學習能力上的特點并善加利用,才是成長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當改變了有關(guān)考試及成績的這些非理性信念之后,M對考試及成績有了理性的認知。當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他學會告訴自己不需要每次考試都必須有一個好成績,只要努力學習,認真對待即可,成績的浮動不是什么糟糕至極的事情。這樣,在后面的復習過程中,他更能集中精力到學習課程本身,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成績也隨之穩(wěn)步提升。高考結(jié)束后,M同學回顧自己高中生活的這段插曲,深深地感到,經(jīng)過從跌倒到重新站起來并不斷努力的過程,無論最后成績好壞對他來說都是成長。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事件的后果C不是由該事件A直接導致的,而是我們的信念B在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癆BCDE模式”更像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換個角度看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理念:在面臨一些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或者在我們無法改變、注定失去時,我們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抱怨眼前的生活。當我們心情低落時,想想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愛我們的親人、真摯的友誼,只要換個角度看待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