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本溪 117000)
小肝癌又稱為早期肝癌,在臨床多無明顯的肝癌癥狀及體征表現(xiàn),故在確診時,大部分患者已發(fā)展為中晚期。而肝硬化結節(jié)作為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主要是由于單一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而形成[1]。近年來,臨床采用組織病理學檢查鑒別診斷兩種疾病,但由于組織病理學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且相對用時較長,無法成為臨床首選的檢查方案[2-3]?;诖耍狙芯炕仡櫺苑治?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肝硬化結節(jié)(n=42)或小肝癌患者(n=37)的臨床資料,采用MRI及螺旋CT檢查的方式,評估螺旋CT與MRI對小肝癌及肝硬化結節(jié)的鑒別診斷,以為臨床兩者的鑒別診斷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可靠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肝硬化結節(jié)(n=42)和小肝癌患者(n=37)的臨床資料。其中肝硬化結節(jié)男28例,女14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6.73±10.54)歲。小肝癌男24例,女13例;年齡31~77歲,平均年齡(55.83±9.76)歲。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組織學檢查,并確診為小肝癌或肝硬化結節(jié);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其他惡性腫瘤者;并發(fā)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檢查方法 對79例患者進行MRI檢查及螺旋CT檢查。
1.3.1 MRI檢查 采用GE 1.5TMRI掃描儀。肝臟冠狀位為T2WI,橫軸位為矢狀位T1WI、3D快速自旋回波T2WI。掃描設置如下:激勵次數(shù)=1次,收集時間=16 s,矩陣設置為256×224,層厚=6 mm,層距=1 mm,TE=1.23 ms,TR=130 ms;3D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設置:激勵次數(shù)=1次,收集時間=115 s,矩陣設置為320×320,層厚=6 mm,層距=1 mm,TE=79 ms,TR=3 000 ms。單次繼發(fā)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設置:激勵次數(shù)=1次,收集時間=14 s,矩陣設置為256×256,層厚=5 mm,層距=1 mm,TE=87 ms,TR=800 ms。經(jīng)肘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45)對比劑,流速調(diào)整為3.0 ml/s,流量0.2 ml/kg,注射結束后使用等速等量的0.9%氯化鈉溶液進行穿管,以確保全部注入。注射完畢后對15~20 s,50~70 s及3~5 min進行3D VIBET1WI動脈、延遲期、門靜脈掃描,通過對應的工作站處理數(shù)據(jù)。
1.3.2 螺旋CT 采用GE 64排螺旋CT進行掃描,管電流設置200 mA,管電壓為120 kV,層厚為1.2 mm,螺距為3。掃描前30 min時先囑患者飲用溫開水,患者取平臥位后指導其進行屏氣呼吸,掃描范圍由自膈頂至肝部下緣,均于患者呼氣末時進行平掃。經(jīng)肘靜脈注射碘海醇對比劑(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37)100 ml,流速調(diào)整為3.0 ml/s,注射結束后使用等速等量的0.9%氯化鈉溶液進行穿管,以確保全部注入。于注射完成后30 s進行動脈期增強掃描,注射后70 s進行門靜脈期增強掃描,3 min后進行延遲期增強掃描全肝,完整顯示病灶特征。掃描完成后將圖像上傳至工作站進行處理。
1.4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經(jīng)檢查后的圖像均由2位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評估,鑒別影像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分析螺旋CT及MRI在肝硬化結節(jié)和小肝癌的鑒別診斷中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檢查結果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分別為91.89%、92.86%、92.41%,均顯著高于螺旋CT的72.97%、76.19%、74.6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螺旋CT診斷結果Table 1 Spiral CT diagnosis results
表2 MRI診斷結果Table 2 MRI diagnosis results
表3 螺旋CT與MRI的診斷效能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efficiency between spiral CT and MRI(%)
肝硬化結節(jié)作為臨床慢性進行性肝病,是纖維組織包繞的再生結節(jié)引起的肝臟結構廣泛破壞所致。該病以上消化道出血、原發(fā)性肝癌、肝性腦病等為主要并發(fā)癥,其并發(fā)癥也是導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4-5]。小肝癌是指肝細胞中單個癌結節(jié)的最大直徑≤3 cm或兩個癌結節(jié)直徑之和≤3 cm,小肝癌多無明顯臨床癥狀表現(xiàn),大部分患者臨床以腹脹、發(fā)熱、乏力消瘦等為主要表現(xiàn),若包膜下的小肝癌發(fā)生破裂則會出現(xiàn)劇烈疼痛,進而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若未及時進行搶救,則具有極高的病死率[6-7]。
相關文獻[8]表明,肝硬化結節(jié)與小肝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且小肝癌發(fā)病較為隱匿,兩者易混淆。故提高兩者的鑒別診斷對臨床制定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MRI檢查結果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為91.89%、92.86%、92.41%,均顯著高于螺旋CT的72.97%、76.19%、74.68%(P<0.05),提示MRI應用于肝硬化結節(jié)與小肝癌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分析原因為,由于MRI在應用于肝硬化結節(jié)與小肝癌的鑒別診斷過程中具有高分辨率的圖像,能清晰顯示病灶情況,以便臨床醫(yī)生進行全面的評估[9]。此外,MRI具有多序列、多參數(shù)呈像技術,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且可呈現(xiàn)腫瘤組織、結節(jié)性質(zhì)、肝臟質(zhì)地及病灶結構等信息;加之通過動態(tài)增強掃描后,能準確顯示病灶內(nèi)的血流動力學特征,提高臨床對兩者的鑒別診斷效能[10-11]。而螺旋CT應用于小肝癌的診斷中是比較正常肝實質(zhì)與病灶區(qū)域的密度差,且小肝癌因個體差異等因素在增強掃描中的持續(xù)時間較短,影響在注射對比劑后的出現(xiàn)時間[12]。此外,肝硬化結節(jié)中多含有脂肪,在進行T2WI及T1WI序列的掃描時多以等或高信號為主,脂肪抑制則會以等或低信號為主,影響診斷的效能[8]。但本研究因時間、物力、財力等諸多原因,納入的樣本數(shù)量較少,因此,本研究數(shù)據(jù)的可信度,還需在未來開展更多相關性研究加以證實[13]。
綜上所述,MRI應用于肝硬化結節(jié)與小肝癌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能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