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眼中“博學多才,好學樂學”的劉松,在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閃光點的同時,也將科學教育的光照進學生心里。他善于鼓勵、肯定學生,課堂充滿趣味性,學生行走在學習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道路上,時刻被他教學中的智慧與溫暖包圍著。
200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在重慶舉辦,他參與了此次年會的志愿服務。這段經歷,使他明確地認識了科學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更加堅定了從事科學教育的信心。2011年,離開大學校園的劉松,懷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來到重慶市巴川中學校擔任科技教師。在教學中一步步摸索,在活動中一次次鍛煉,科技教師應有的樣子在劉松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作為首批重慶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巴川中學一直非常重視學??茖W教育的開展,也為科技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施展能力與才華的空間。2011年,劉松剛入職不久,就與學校吳天兵一起,挑選了48名學生,組建了第一屆科技興趣班。十年過去了,曾經的科技興趣班如今已發(fā)展為學校的科技社團,當初第一屆的48名學生,循著科學創(chuàng)新的方向,經過良好的發(fā)展,不少考入了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湖南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學校相關專業(yè),開啟了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索。
在多年的教育歷程中,劉松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科學教育理念。他的課,氛圍輕松,趣味盎然,“動手”常常作為核心貫穿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他認為,通過“動手”,學生在課堂上經歷“敢想、會說、善問、勤訓”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劉松說:“學生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真正認識科技知識所蘊含的真理,才能體會科學的變化無窮,才能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p>
因此,他常常在教學設計時,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多種主題科技創(chuàng)新課程,將看似枯燥的科學知識,融入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課程中,讓學生在活動探究過程中驗證科學知識,體會其中的奇妙。如他設計的科學實驗“有趣的全反射”,2014年獲得重慶市首屆趣味實驗設計大賽二等獎。
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不僅僅在于課堂上的40分鐘。課下,劉松還積極支持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類競賽活動、協(xié)助學生進行各種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曾經的體育特長生詹杰,正是因為在課堂上迸發(fā)的靈感,提出了“跳繩改進方案”,在劉松的幫助下成功申請了發(fā)明專利;已升入高中的夏英杰,生活中他喜歡動腦筋,曾有很多小發(fā)現(xiàn)、小發(fā)明,劉松經常從經濟、實用、科學三個角度對他進行指導,其中關于改進馬桶發(fā)明的設計還獲得了重慶市二等獎,并通過了專利申請。
在科技教育的路上,劉松可以說取得了不俗成績,但離他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師仍有一段距離。他曾看過一個關于教師的形象比喻:教給孩子一杯水,老師必須要準備好一桶水。這個比喻,劉松解讀為“學習永遠沒有止境”。“當今社會越來越多新技術的出現(xiàn),對老師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作為科技老師,尤其需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彼敢馔ㄟ^不斷的學習來蓄滿自己的“水桶”,用更多的“水”來點亮學生的創(chuàng)新夢,做好他們的科學“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