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慶
一次,到妹妹家串門,外甥做完家庭作業(yè),打開《青銅葵花》看了起來。不過,他一邊讀,一邊找答案。不難看出,他是為了完成作業(yè)而閱讀的。這件事讓我內心深處隱隱有些無奈、擔憂:我們的閱讀教學是否功利性太強?我們是否為了“考試”而進行閱讀教學?
在競爭激烈的考試壓力下,隨著學段的升高,學生的精力似乎越來越集中在與考試直接相關的教科書和教輔材料上,課外自由閱讀的時間則幾乎沒有。
在功利性閱讀的驅使下,閱讀的過程不再那么重要,學生可以一目十行地瀏覽,可以直接根據(jù)內容提要寫成讀后感,甚至沒有讀過原著的學生,也能輕松解答相關試題。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做細致的講解,讓學生處于“茫乎其若迷”的狀態(tài),從“山重水復疑無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自讀自悟,有所收獲。如果說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那么閱讀的樂趣則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之間。
與古人相比,我們的閱讀教學現(xiàn)狀是讓學生盡快地“懂”。為此,語文課本的古文不再是“古文”,而是有了詳盡的注釋和配套的輔導資料。學生讀不懂原文時,看一眼注釋,或查一下輔導資料,馬上就“懂”了??墒沁@樣快的“懂”,卻是以犧牲最有價值的東西為代價的,即學習中的困惑、猜想、推測,可謂“買櫝還珠”!這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吃倒是吃了,但全然不知其味。
叔本華曾經諷刺那些只讀書不思考或生吞活剝別人觀點的人,“大腦成了別人的跑馬場”。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真正屬于自己的“馬匹”?閱讀如生活,別人永遠代替不了自己。為了不讓自己的思維神經萎縮,就要用自己的靈感去碰撞作者的靈感,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去敲擊作者的心……“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見地。
當然,這個觀點并非反對有目的的閱讀。我想,有目的的閱讀固然重要,生活式的閱讀更加必需。讓閱讀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閱讀成為一種學習習慣;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才是閱讀的應然追求。
這件事給我留下的啟示無疑是深刻的:在閱讀已大眾化、通俗化甚至是娛樂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從功利化閱讀中走出來,進行更深入、更自由的閱讀。在閱讀中反思,在反思中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體驗,從而達到對人身心的全面關愛,對人性靈的全面滋養(yǎng),對人境界的全面提升。
一句話,閱讀,應少些功利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尚思小學)
投稿郵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