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珊珊
1.學會細心觀察,能從家人和動物之間找到相關聯(lián)的地方。
2.學會抓人物特點,通過多角度思考, 抓代表性事件的方法介紹自己的家人。
3.感受習作內容的溫馨。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動物?為什么?
2.學生交流。(外貌、愛好、性格、本領……)
1.微課導入,引發(fā)疑問。
(1)觀看微課。導入:有位同學說自己好像生活在一個“動物園”里,這是怎么回事呢?(播放微課)
習作例文:媽媽很和藹,很溫和,像一只綿羊。她有一頭波浪卷,看上去蓬蓬松松像云朵。她愛吃素,總挑青菜、茄子、南瓜吃。在我眼里,媽媽對我細心教導的樣子是最美的。有一次,我考試不及格,回家后不敢給她看卷子,遮遮掩掩的,最終還是被她發(fā)現了??蓻]想到,媽媽并沒有像想象中大發(fā)雷霆,而是耐心地對我說:“沒事,這次沒考好,我們查缺補漏,下次努力!”你瞧,我們家這只“綿羊”你喜歡嗎?
(2)找相似處。
提問:這個故事中,為什么說媽媽像一只綿羊呢?找找相似處。
(3)小結。同學們,他從外貌、性格特點、喜好等多方面感受到媽媽和綿羊有那么多相似之處,難怪他覺得自己的媽媽像只綿羊呢。(板書:特點相似)
2.展開聯(lián)想,找聯(lián)系。
(1)閱讀課文,啟發(fā)聯(lián)想。
(2)聯(lián)系生活、尋找相似處。提問:想一想,你的家人有什么特點,與哪種動物比較像呢?
點撥:可以從外貌、喜好、性格特點等多角度進行聯(lián)想。
小結: 我們可以從多角度去思考,進行聯(lián)想,家里人和什么動物比較相似。(板書:多角度思考)
(3)記錄相似處,小組交流評價。
學習活動:選擇一位家庭成員或自己,寫一寫特點,看看和哪種動物相似。再組內交流,互相評價相似度。
學習活動一:
3.全班交流。
(1)猜一猜。(指名說家人的特點,其他學生猜測是什么動物。)
(2)尋找原因。
(3)修改思維導圖。
4.抓代表性事件。
(1)有位同學家里有好幾只可愛的小動物,寫得也很有意思,請你讀一讀,還有發(fā)現嗎?
課件出示:
媽媽:她是只“大浣熊”,不管看到什么東西都馬上收去洗。有一次,媽媽差點連我也給一起洗了。
曾祖母: 她是只“貓頭鷹”,總是打著盹,半睡半醒。雖然她平常只會說“啊”“嗯”,只要和她在一起,大家都覺得很溫暖,很祥和。她沒有牙齒的嘴巴,笑起來“呵、呵、呵”的。
(2)交流。
點撥:這位同學在寫媽媽和曾祖母的時候,不僅寫了她們的特點,還選取了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來寫。這樣寫,讀起來就更有意思了。
1.初寫片段。
學習活動二:抓住對一位家人印象最深的特點,寫一段話。要求:
(1)寫出家人與動物之間相像的特點;
(2)列舉代表性事例,把印象最深的特點寫清楚;
(3)根據標準自評。
自評標準:語句通順、特點相像、代表事件寫清楚。
2.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1.集體交流。
(1)習作展示,集體評議。
(2)交流對家人的感情。
2.范文引領。
(1)出示范文學習。
弟弟是一只活蹦亂跳的“小猴子”。他調皮搗蛋,總是闖禍。弟弟還是一個吃貨,家里一有吃的,就會馬上被他消滅掉。尤其是桃子和香蕉,弟弟一見到它們就笑嘻嘻的,伸出“爪子”就拿,一定要吃完為止。
(2)評議交流。
點撥:爪子是動物才有的,這樣把人當成動物來寫,讓他帶有動物的特征,是不是更生動有趣了?(相機板書:帶動物的特征)
3.遷移運用。
(1)出示例句一組。
姐姐彎下腰,輕輕地向我走來。
姐姐弓起背,躡手躡腳地向我匍匐而來。
(2)比較發(fā)現。句子中使用了貓的動作“弓背”和“匍匐”,帶上了貓的特征。
(3)照樣子修改,交流反饋。
4.修改習作。
明確要求:把事例寫生動,試著把人和動物的特征進行聯(lián)系,加入自己的感受。
5.組內互評,推薦佳作。
6.分享佳作,進行評星。
1.總結。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法為每位家人寫上一段話,那么我們筆下的家就成了小小“動物園”。(板書:小小“動物園”)
2.布置任務。這節(jié)課我們練寫了其中一位家庭成員,請同學們回家后把寫的這個片段讀給家人聽,讓他們評評你寫得像不像。用上本課學到的方法,把家里的其他成員也寫一寫,形成完整的作品,下節(jié)課我們來評一評,秀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