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錦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小學英語一、二級語言目標對語法知識內容有明確的要求,在語言使用中,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與語音、詞匯、語篇和語用知識緊密相連,直接影響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教育部 2022)。學生年齡越小,邏輯思維能力越差,對語法項目的理解就越難。大多數教師習慣使用“題海戰(zhàn)術”讓學生進行機械的語法訓練,效果適得其反。
《課程標準》指出要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huán)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教育部2022)。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法規(guī)則,還要重視語法本身的表意功能,把語法知識運用于交際,突出其語用功能。因此,如何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探索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有重要意義。
下面,以執(zhí)教的一堂區(qū)級示范課為例,闡述在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探索。授課內容為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3的一堂英語語法復習課,內容是復習一般現在時的句型、用法、人稱的區(qū)別、動詞的變化形式和對一般現在時的拓展運用。
語法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法教學應兼顧形式、意義和功能,在語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加工、內化并產出語法,促進其交際能力的發(fā)展(程曉堂 2013)。語言是交際工具,只有在自然的情境中使用和發(fā)展,才能真正體現語言的交際功能。
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3的話題為Daily Life,屬于“人與自我”范疇中的“生活與學習”主題群下的“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子主題。教師基于這一話題以Everyday Life為情境主線展開教學,通過設計Talk about our life和Different people,different life兩個真實情境,依托“關于老師自己生活的趣味小詩”“學生談論自己生活的生成文本”及“馴獸師的一天”3個語篇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教師的日常生活、特殊職業(yè)人的日常生活,并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聽小詩、玩游戲、看錄像、閱讀等形式多樣的包括聽、說、讀、寫的活動。話題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使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更流暢、自然、生活化。本堂課的復習主題情境圖見下頁圖1:
圖1:Everyday life一般現在時復習課主題情境圖
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三種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王薔、錢小芳、吳昊 2021)。教師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感知一般現在時態(tài)的用法,基于語篇歸納、概括語法規(guī)則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其感知注意和提取概括能力。
為了自然引出本課主題,讓學生快速進入語境,教師播放從“迪士尼神奇英語”中截取的歌曲Everyday life。內容是迪士尼動畫中各種人物的有趣生活,教師通過歌曲中人物的有趣生活與學生展開對話,引出本課主題。英語歌曲作為熱身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其感知本課的主題語境,關注本堂課的學習內容。
學生通常對教師的一舉一動感興趣。教師對自己“自黑”式的日常生活情況介紹更能吸引學生眼球。教師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介紹編成押韻的小詩用夸張的語氣朗讀出來:I sometimes drink tea.I never brush my teeth./I usually play computer games.I always get up late./I seldom take exercise.I often feel tired./Do you think it’s a healthy life style? 趁機提問:“Do you think it’s a healthy life style?”在學生否定后,教師追問:“How to keep a healthy life style?”學生小組討論如何重新填寫頻率副詞幫助教師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活動流程見圖2。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變換頻率副詞,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并能解決改善教師的不良生活習慣的問題。而且,改編小詩的活動并沒有標準答案,只要符合常理都是恰當的答案。這一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考得出更多的答案,再評價各組的答案,探討哪種答案最合適。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頻率副詞的使用規(guī)律,完成下頁圖3:
圖2:改編小詩活動流程圖
圖3:頻率副詞排序圖
在“如何改變教師的不健康生活”的真實話題語境中,教師突出“意義領先”原則,鼓勵學生思考、討論,讓他們在活動中感知語法意義,歸納語言結構形式,使兩者得到有機結合,培養(yǎng)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法課堂大都比較沉悶,用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激發(fā)其參與活動的有效方法。在本堂課中,教師設計了“扔沙包”游戲,讓學生敘述自己的日常生活。首先,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采用扔沙包的形式輪流說句子,第一組一位學生說一句描述自己日常生活的話,如“I get up at six o’clock.”然后把沙包扔給第二組的任意一位學生。該學生用第三人稱單數復述第一位學生的話:“He gets up at six o’clock.”再說一句話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此類推。在游戲中,學生說完句子后把句子寫在卡紙上,并將卡紙張貼在黑板上。
在游戲活動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在游戲活動中生成的句子,讓他們觀察和分析并對其進行分類,生成一般現在時包含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文本,見圖4。最后,引導學生對比、歸納一般現在時的語法構成,完成一般現在時的概念建構。
圖4:課堂生成板書
在學習理解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避免機械記憶語法規(guī)則,而從真實生活出發(fā),以解決問題為抓手,通過合作探究、梳理歸納、概括總結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關注語法意義和形式,形成圍繞主題的結構化知識。
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王薔、錢小芳、吳昊 2021)。本階段的話題為Different people,different life,通過了解特殊職業(yè)人群的日常生活,聚焦一般現在時的初步應用,注重強化語法意義和形式。
在學生完成關注語法意義和形式的活動,形成語法概念的建構后,教師設計了以下應用實踐類活動,關注語法的表意功能。首先,教師呈現某種特殊職業(yè)人物在工作時的圖片,讓學生就他們想知道的信息自主提問:“Who’s she?What’s her job?How old is she?What does she do on weekdays?How long does she work everyday?...”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的關鍵詞進行板書,形成思維導圖。然后,學生觀看采訪特殊職業(yè)人物的視頻,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的提問不夠全面,則由教師補充問題,學生回答。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完成思維導圖(見下頁圖5)。最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復述。
圖5:人物信息思維導圖
在這個活動中,通過人物圖片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自主提問,再帶著問題觀看采訪視頻,獲取信息并完成思維導圖。學生基于問題不僅獲得了人物信息,而且獲得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復述人物信息,結合學習理解活動中構建的語法結構化知識,把人物采訪的第一、二人稱轉換成第三人稱進行描述,突出語用功能。在這個階段,教師堅持學用結合,引導學生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使其加深理解并初步應用(教育部 2022),培養(yǎng)其描述、闡釋和整合運用能力。
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王薔、錢小芳、吳昊 2021)。在之前的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的應用實踐活動后,在遷移創(chuàng)新階段,教師設計學生精讀語篇,讓其分析、評價和描寫父母的日?;顒印?/p>
在學生觀看特殊職業(yè)人物的采訪視頻,對人物信息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讓他們再次閱讀采訪視頻文本:Su Guirong is 50 years old and lives in Panyu.She works in Chimelong International Circus.Su Guirong trains a white lion and eight white tigers.So people call her“Queen of white tigers”.As an animal trainer,Su Guirong stays with white tigers all day.Everyday she gets up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She wakes up the tigers,goes for a walk with them,feeds them,plays with them,and of course trains them.She has a show in the circus in the evening.Animal trainer is a hard and dangerous job.Sometimes,the tigers hurt her.She always feels tired,but she feels happy when she’s at work.“I spend much more time with tigers than with my son.I think,I am a good animal trainer but not a good mother.”Su Guirong says.然后提問:(1)Does Su Guirong like her job?(2)Is Su Guirong a good animal trainer?Why or why not?(3)Is she a good mother?Why or why not? (4)What do you think of Su Guirong?有的學生認為該人物熱愛自己的工作,勤勞、勇敢,是一個好的馴獸師;有的學生認為該人物不是一個好母親,因為過于投入工作而忽視了自己的孩子;還有的學生認為該人物是一個好母親,雖然她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但給孩子作出了榜樣。
教師通過開放式的問題鏈設計,引導學生基于語篇研讀所獲取的信息對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將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聯系起來,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同時,學生在深入討論語篇人物是否因為熱愛工作而忽視對孩子的陪伴、是否是一個好母親的過程中,理解母親同時顧及工作和家庭的不易,是對本課主題意義的升華,為之后的寫作活動埋下了伏筆。
為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中解決新問題,教師設計了題為My father/mother的活動,讓他們描寫自己父親或母親的生活、工作情況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中閱讀材料的思維導圖框架填寫自己父親或母親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的關鍵詞,然后,按照思維導圖提綱進行寫作。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引導他們在小組內從語法正確性、結構完整性、內容豐富性等方面檢查和改進自己和同伴完成的作文。最后,學生在小組討論改進作文后推選代表進行展示。
在語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寫作文—讀同伴作文—提建議及改進—展示”的過程,并運用前面活動中學習的一般現在時的語法知識對自己和同伴的作文進行評閱、反思、改進,實現了語用功能。
在遷移創(chuàng)新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語篇內容,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開展批判與評價活動,設計問題鏈引發(fā)其思考,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幫助其加深對語篇主題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在“描寫自己父親或母親的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運用一般現在時語法知識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有意義的語言輸出,達到語法學習中“形式—意義—使用”統一的目的。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應摒棄以往孤立講解語法規(guī)則、反復做語法練習的授課方式,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首先應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構建語法知識結構,然后開展應用實踐類活動,聚焦意義與形式,內化語言并運用,最后進行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聯系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突出語用功能,升華主題意義。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次的語法學習活動,能提高語言交際的準確度,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