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汪小海,葛衛(wèi)紅,王東進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1 心胸外科;2 麻醉科;3 藥學部,南京210008
妊娠期A 型主動脈夾層(TAAD)是一種對母親和胎兒都有潛在致命危險的疾病[1],目前國內(nèi)外相關的麻醉報道較少。本院收治1 例高齡合并TAAD孕婦,多學科合作行剖宮產(chǎn)和主動脈修復術,術后產(chǎn)婦與胎兒均康復出院?,F(xiàn)將其用藥與相關文獻作對比分析,以期為此類患者麻醉用藥提供參考。
患者,女性,37歲,孕33周,G2P1,因“突發(fā)胸背部疼痛28 小時”至本院急診,查CT 血管成像檢查示“主動脈夾層(A 型)”。查體:神清,體溫36.5℃,脈搏94 次/min,呼吸20 次/min,左上肢血壓121/53mmHg、右上肢123/63 mmHg、左下肢134/62 mmHg、右下肢151/66 mmHg,身高160 cm,體重82 kg,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94 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未見異常;生化檢查:ALT 25.8 U·L-1,AST 48.6 U·L-1,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14.8×109/L,血紅蛋白108 g·L-1;尿蛋白++。產(chǎn)科B 超:單胎橫位,胎兒雙頂徑90 mm,股骨長63 mm,羊水指數(shù)114 cm。入院診斷:妊娠合并主動脈夾層(A 型)。
完善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確立麻醉和手術方案:全麻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chǎn);體外循環(huán)下予升主動脈置換+主動脈弓及降主動脈支架植入術。
術前行常規(guī)心電監(jiān)測:心率97 次/min,血壓136/57 mmHg,血氧飽和度(SpO2)100%。建立外周靜脈血管通路,局麻下行左橈動脈穿刺并置管,監(jiān)測有創(chuàng)血壓。血氣分析示:pH 7.47,二氧化碳分壓(PaCO2)28 mmHg,氧分壓(PaO2)31.9 mmHg,堿剩余(BE)-3.94 mmol·L-1。
麻醉誘導用藥依次為:靜脈注射1%丙泊酚20 mg,氯胺酮50 mg,吸入1%七氟醚,面罩吸入純氧手法控制呼吸,使SpO2維持在100%。實施子宮下段剖宮產(chǎn),順利娩出一女嬰(Apgar 評分7~9 分),隨即給予靜脈注射咪達唑侖1 mg,舒芬太尼20 μg,維庫溴銨12 mg,經(jīng)口插入內(nèi)徑7.0 mm 的加強型氣管導管行機械通氣,然后實施右側(cè)頸內(nèi)靜脈穿刺置管術、漂浮導管置入術、股動脈穿刺置管術。
維持麻醉,采用靜脈持續(xù)泵注2%丙泊酚2~6 mg·(kg·h)-1+右美托咪定0.2~0.4 μg·(kg·h)-1+維庫溴銨1.4 μg·(kg·min)-1,間斷靜脈注射舒芬太尼共250 μg 并間斷吸入1%~2%的七氟醚,待關腹后建立體外循環(huán),見破口位于竇管交界上方3 cm,內(nèi)膜撕裂至左冠狀動脈開口,行升主動脈置換+主動脈弓及降主動脈支架植入術。體外循環(huán)231 min,主動脈阻斷168 min,深低溫停循環(huán)+選擇性腦灌15 min。手術歷時12 h余,過程順利。
患者TAAD 指征明確,行手術可預防相關并發(fā)癥,如急性心包填塞、主動脈破裂、腦缺血或心肌梗死。該患者2019 年曾剖宮產(chǎn)一男嬰,產(chǎn)后夭折,此次為試管嬰兒,與家屬溝通后決定先行剖宮產(chǎn)娩出胎兒,后作主動脈修復術。
患者術前予鎮(zhèn)痛、靜脈注射硝酸甘油或尼卡地平,嚴格控制血壓,防止夾層撕裂,同時防止低血壓影響胎兒灌注。當出現(xiàn)反射性心動過速時,輔以β-受體阻滯劑以控制心率。該藥可用于減緩主動脈擴張,為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建議[2]。當β-受體阻滯劑降壓效果不佳時,可考慮聯(lián)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藥、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藥、鈣通道阻滯藥等降壓藥[3]。麻醉誘導時使用丙泊酚+氯胺酮,輔以低濃度的吸入麻醉;胎兒娩出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舒芬太尼+維庫溴銨誘導插管,隨后間斷注射舒芬太尼、泵注丙泊酚+維庫溴銨維持麻醉,在體外循環(huán)輔助下行大血管手術;患者復溫后靜脈泵注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米力農(nóng)、新活素,維持血流動力學相對平穩(wěn),術畢安返心臟重癥監(jiān)護室。
既往報道的有關妊娠合并主動脈夾層的病例顯示,這類手術麻醉的處理因患者的基礎疾病及病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1 例孕33 周的產(chǎn)婦急診手術,靜脈注射異丙酚、順式阿曲庫銨后置入喉罩,吸入七氟醚維持麻醉,娩出嬰兒后改氣管插管;手術結(jié)束予順式阿曲庫銨、舒芬太尼,帶管轉(zhuǎn)入ICU 治療[4]。1 例孕34 周的產(chǎn)婦急診手術,靜脈予丙泊酚、瑞芬太尼、羅庫溴銨誘導后插入氣管導管,胎兒娩出后追加舒芬太尼、咪達唑侖,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麻醉,行心臟手術[5]。1 例孕36 周產(chǎn)婦,麻醉誘導吸入七氟醚、靜脈注射丙泊酚、羅庫溴銨,面罩控制呼吸,局部麻醉行剖宮產(chǎn)術;兩胎兒娩出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舒芬太尼,氣管內(nèi)插管,吸入七氟醚、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麻醉,產(chǎn)科手術結(jié)束后行胸科手術[6]。
本例產(chǎn)婦與上述3 例產(chǎn)婦孕周均超過32周,因而均先行剖宮產(chǎn)同期行主動脈修復術,誘導時均使用丙泊酚。該藥為快速、短效靜脈麻醉藥,脂溶性較高,通過臍靜脈進入胎兒體內(nèi)后,50%經(jīng)肝臟首過消除,再分布到全身,進入腦循環(huán)的血藥濃度很低,不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損傷[7]。
與上述3 例產(chǎn)婦麻醉處理存在差異的是:首先,本例產(chǎn)婦誘導時給予氯胺酮。氯胺酮是苯環(huán)已哌啶的衍生物,對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影響輕微,脂溶性高,易透過血腦屏障,同時還能增加妊娠子宮的肌張力,聯(lián)合丙泊酚可促進催眠效果,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8]。其次,本例誘導時輔以低濃度七氟醚。七氟醚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作用,不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可擴張冠狀動脈,很少引起心律失常。七氟醚易透過胎盤屏障,新生兒的藥物濃度與母體血藥濃度及使用時間有關,低濃度(1%~2%)藥物對新生兒Apgar 評分無明顯影響[6],故而本例維持麻醉時未用七氟醚。最重要的是,本例誘導時未給予阿片類藥物及肌松藥,避免麻醉性鎮(zhèn)痛藥抑制胎兒呼吸。待胎兒娩出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舒芬太尼+維庫溴銨行氣管插管。咪達唑侖脂溶性較高,微溶于水,首過效應較高,生物利用度小于60%,易通過胎盤[7],本例在胎兒娩出后,應用有順行性遺忘作用的咪達唑侖來預防術中“知曉”[9]。去極化肌松藥快速靜脈注射會引起肌纖維成束收縮,導致血壓升高,有可能造成動脈瘤破裂,應避免使用[10]。非去極化肌松藥不易透過胎盤屏障,可用于產(chǎn)科麻醉。本例選用維庫溴銨,不釋放組胺,對心血管的影響極小,適用于心肌缺血和心臟病患者。
綜上,對于妊娠合并主動脈夾層的患者,麻醉醫(yī)生應根據(jù)孕婦的具體情況,結(jié)合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合理使用麻醉藥物,確保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