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雯,朱文優(yōu),鄧夢玲,王玉霞,陳 露
(宜賓學院 農林與食品工程學部,四川 宜賓 644007)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通過逆向思維模式,以成果為目標、以學習者為中心完成課程體系的改革,聚焦點在于學習后收獲的成果[1]。教學改革包含“教”和“學”的優(yōu)化。前期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涵蓋教學理念、模式、環(huán)境和師資水平等因素[2-3],但學生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OBE教育理念注重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能力,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反饋,不斷優(yōu)化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案,推動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目前,OBE理念在發(fā)達國家和國內某些高校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和較高的關注[4]。鄭海霞等[5]以OBE為教育理念,將“分堂教學”引入“園林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中,打破常規(guī)的講授型模式,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技能、提高學習興趣。王春苗等[6]基于OBE理念探索“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致力于培養(yǎng)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醫(yī)學人才。徐曉玲[7]將OBE理念應用于“食品工程原理”課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借助線上平臺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基礎和過硬工程應用能力的技術人才。
微生物結構簡單且微小,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應用于醫(yī)學、輕化工、環(huán)保、能源等行業(yè),是一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從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再到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人們深知微生物的重要性?;诖?,宜賓學院開設的公選課“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微生物與人類的自然關系,構建生命科學體系,樹立生命系統(tǒng)價值觀。為了探索如何通過公選課的方式將學科知識傳授給非生物專業(yè)的學生,本研究結合OBE教學理念構建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在傳授有趣微生物知識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針對“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課程,本研究以OBE為教學理念,設計“反向”教學,以學生成果為目標,采取先自主學習、后討論分析的教學模式,借助智慧樹線上平臺和線下互動,教師職能從“指導”和“講授”轉變?yōu)椤耙龑А焙汀皢l(fā)”,將傳統(tǒng)的“教”與“學”變?yōu)閹熒餐剿鞯姆绞?,同時在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思政教育”,最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整并實施后期課程內容(見圖1)。
圖1 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思路
“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是適應素質教育、拓展學生知識儲備、促進個性化發(fā)展的重要課程[8]。作為選修課,不可能要求學生強記概念,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點。因此,基于OBE教學理念,教師對教學大綱進行優(yōu)化調整,制定課程目標,具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guī)律,正確看待微生物與食品、疾病、藥物、環(huán)境保護等的自然關系,直視自身健康,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微生物知識,形成積極宣傳和預防意識,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考、表達、合作和評價的能力。(3)素質目標:學會善待自然,不管從事何種職業(yè),都應具備較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借助線上和線下混合模式,對教學內容、課堂互動、課程思政和考核體系等進行改革和探索。
目前,高校選修課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未能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如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遲到早退嚴重。因此,本研究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重在拓展學生的微生物知識儲備,注重趣味性,結合日常生活講解知識點,讓學生以較為輕松的方式掌握“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9]。同時,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全校非生物專業(yè)的本科生,生物學知識停留在高中階段且不系統(tǒng),對微生物的了解有限,部分文科生選課的出發(fā)點是基于對理科知識的缺乏,想通過公選課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所以在授課內容上難度低于專業(yè)課水平,重點放在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上,主要包括疾病、制藥、食品、環(huán)境等方面的應用,突出案例和實際應用,尋找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點。每章內容需結合微生物學發(fā)展實時前沿知識,在36個學時中強調微生物引起的民生問題,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學以致用,發(fā)揮本課程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價值。
教師應根據(jù)課程規(guī)劃,充分分析每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剖析各教學單元,制定具體的單元學習目標。課前,教師將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案、PPT、重難點、課后練習題上傳至智慧樹云平臺,分享當前章節(jié)的有趣話題和錄制的視頻,要求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預習準備并完成測試。教師根據(jù)后臺數(shù)據(jù)指標,考核學生觀看視頻時長以及預習后問題的梳理和思考。課上,教師利用5 min隨機提問,檢測學生對預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并根據(jù)結果微調課堂教學安排,保證課堂教學更能滿足學生需求,達到教學目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實現(xiàn)線上和線下模式無縫銜接。知識的“內化”吸收至關重要,若將其放在課堂之外,某些自主能動性較差的學生容易放任自流,積極主動的學生也有可能在內化過程中遇到困難,喪失學習主動性和成就感[10]。因此,課堂時間需以學生為主導,發(fā)揮其自主能動性,這也是OBE理念的宗旨[11]。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微生物學思維模式和方法分析人類與微生物的自然關系,教師應在課上設置情景模擬題,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引導學生鞏固和深化知識。如講到“流感”話題,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經歷闡述流感和普通感冒在癥狀和治療方面的區(qū)別,然后分組上臺闡述對流感病毒的認識和理解,再延伸到病毒的類別和病毒引起的其他疾病方面,要重預防、保持健康體魄、規(guī)律生活,同時知道要檢測哪些指標。如在講授微生物生態(tài)時,拋出問題:為什么要經常曬被子,被子曬完為什么有一種“太陽味道”?問題簡單但蘊含微生物學知識,學生熱烈討論,了解到被子長期使用容易滋生微生物,曬被子的原理是紫外線殺菌,從而認識到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相關PPT和思維導圖,上臺交流,進行案例總結、分析和思維拓展。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相互提問,最后教師對其知識見解、表達能力、綜合學習能力等進行點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學生在智慧樹平臺討論區(qū)進行觀點闡述、學習反饋和總結歸納。某些章節(jié)設計作業(yè)和測試注重典型化、開放性和多樣化[12],如分組收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期間平凡人背后的感人故事,題目更具靈活性,可增強學生的想象力。
微生物學已有千百年歷史,我國在該領域也有許多杰出人物,比如屠呦呦、鐘南山、陳薇、李蘭娟等專家。教師通過介紹微生物學發(fā)展史上偉大人物的事跡,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對科學事業(yè)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奉獻精神,在科學知識的講解中滲透人文素質。如在講授“病毒概述”時,教師可結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疫苗制備事件,傳達中國在戰(zhàn)“疫”中的大國擔當和抗“疫”一線戰(zhàn)士們大無畏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安全生產責任意識;通過梳理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實施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學生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13]。教師要講好微生物故事,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
考核標準主要考慮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而該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成果導向產出的核心[14]。“微生物與人類健康”作為一門公選課,目的是給學生普及微生物基礎知識和公共衛(wèi)生、環(huán)境和疾病等關系,最終指導自身健康,正確看待自然和微生物的關系。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書面評價體系,設計多元化考核標準來檢驗學生歸納、綜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見表1)。平時成績指標(80%)包括考勤、課前預習、課堂中互動情況、課后專題討論參與度、作業(yè)正確度等;終結性考核(期末考試20%)是以課程某專題為方向,完成一篇課程論文,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擴展能力,避開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考試,便于學生學以致用。第一次課上,教師就要告知學生課程成績評價方法,確保學生更積極地提升平時成績,拉開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學生的成績差距。多元化考核方式可從多角度考核學生,凸顯公平性。
表1 全過程評分標準
當今社會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全面的綜合素質,因此,“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公選課的開設,特別是對非生物專業(yè)學生的知識普及,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趨勢。基于OBE教學理念,宜賓學院開展“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課程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且反饋良好,豐富了學習資源,擴展了評價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反饋、教學運行等方面入手,對線上和線下課程進行設計,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學工作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教師需要結合工作實際情況持續(xù)改進,適應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為了提升微生物教學的直觀性,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微生物實驗室使用菌株平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程教師團隊應定期交流課程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發(fā)現(xiàn)不足,借鑒優(yōu)勢,復制有效的教學成果,還應提高自身修養(yǎng),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實現(xiàn)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