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兒童成人化”是指兒童在語言、行為、裝扮、思想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近乎成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這些表現(xiàn)使他們縮短了自身童年的時間,加快了成熟的步伐,失去了本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段所特有的純真和童稚?!巴辍北徽J為是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快樂美好的時期,早在1982年,由于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xiàn),尼爾·波茲曼就提出了“童年消逝說”。[1]如今,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出現(xiàn),在這些短視頻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又一次把“童年危機”推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上。
短視頻平臺的泛濫。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入大眾視野,人們早已習慣在閑暇時觀看上面的視頻內容,其娛樂性最為突出。據(jù)統(tǒng)計(百度),短視頻APP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25分鐘。任何一個拿著手機的人都可以隨時觀看,也可以將自己拍攝的內容上傳,這就使看抖音看快手成為一種風尚。躲在屏幕后的兒童也逐漸卷入到這種熱潮當中,并被它深深吸引。再加上平臺的精準定位和有效推送,使用戶每天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當中難以自拔,逐漸出現(xiàn)粉絲效應,用戶可通過點贊、評論、轉發(fā)對視頻進行二次傳播,同樣類型的內容會被反復推送。久而久之,用戶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就會從觀看者到分享者再到視頻制作者的身份轉變?!皟和扇嘶钡囊曨l就這樣被一點一點地進行模仿,拍攝者大多是兒童的家長,起初可能只是因為好玩,隨著粉絲的增多,粉絲的簇擁效果也會使他們迷失自我,使視頻的拍攝者甚至視頻中的兒童產生明星幻想。為了博取眼球,讓兒童在鏡頭前的表現(xiàn)越來越夸張,以滿足他們內心的那點愉悅感,根本沒注意到這些行為背后會帶給兒童心理及生理造成多大的影響。
家長的商業(yè)化理念。促使“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的助推者其實就是視頻的拍攝者,大多就是兒童的家長。每條視頻的播放量、點贊量、轉發(fā)量以及評論區(qū)的留言互動都能夠為賬號主體帶來流量變現(xiàn),當粉絲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還可以通過直播帶貨、粉絲打賞、植入商家廣告等方式,獲得不菲的報酬。[2]例如“阿拉蕾”“裴佳欣”這些成功的案例,她們因為參加綜藝節(jié)目、拍攝廣告而給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更加刺激了家長的商業(yè)化理念。也正是由于這種誘人的報酬獎勵,加之家長的虛榮心和炫耀心理,家長會用各種方式激發(fā)孩子拍攝視頻的欲望,讓孩子穿上另類的服裝,說著一些為他們早已設定好的臺詞甚至是廣告詞,做出成人化的樣子,有的還化妝燙頭,以夸張的表演來博取更多人的關注,以求漲粉。家長們絲毫察覺不到這些行為的背后將給孩子的身心帶來怎樣的潛在沖擊。家長本應該是孩子的童年守護者,但在這樣一個商業(yè)化的大環(huán)境下,他們也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反而將自己和兒童一同卷入了這種利益化的浪潮中,加速了“童年的消逝”。
兒童善于模仿的天性。在人的一生當中,兒童時期的模仿能力最為突出。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詳細地論述了模仿理論,他說:“從孩提時候起,人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動物的一個區(qū)別就在于人最善模仿并通過模仿獲得最初的知識?!盵3]可見,善于模仿是兒童的天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兒童心智開蒙更早,模仿能力更加強大。正因為他們模仿能力強,所以拍出來的視頻也足夠有笑點、有看點,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就比如前兩年紅極一時的“小戲骨”團隊,可謂是賺足了受眾的眼球。不得不說,其中小演員們的模仿能力真的令人贊不絕口?!都t樓夢》這樣的文學著作,很多成年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層內涵,更別說一群兒童了,而他們卻成功拍攝了一部少兒版《紅樓夢》。孩子們僅憑他們的模仿能力就已經使“小戲骨團隊”“出圈”了,但模仿得再好還是會給受眾一種異樣的感覺,像這種“小孩演大人戲”的行為何嘗不是“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的又一種表現(xiàn)?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除此之外,兒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對這些新穎的視頻拍攝產生極大的興趣,認為從中可以獲得很多樂趣,甚至有的兒童把拍攝短視頻看成一種逃避學習的方式,和家長討價還價。兒童為了讓自己的短視頻更有吸引力,會不由自主地做出各種夸張的表演,用他們精湛的模仿力,去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有時候他們的表現(xiàn)會超乎家長的想象,看似娛樂了自己,滿足了兒童社交和表演的需求,殊不知卻透支了兒童的童年。
有待完善的兒童節(jié)目。電視媒體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產物,各種各樣的電視節(jié)目層出不窮,但真正適合兒童的且教育性和娛樂性兼具的兒童電視節(jié)目卻屈指可數(shù)。兒童節(jié)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更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少兒節(jié)目都是由成人制作的,所以或多或少也會帶有“成人化”的色彩。再加上現(xiàn)在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兒童概念”的重要性,把兒童當作是成人的附屬品,沒有給予兒童足夠的尊重和理解。比如以成人的思維去教育孩子,總是希望孩子去做一個“聽話”的寶寶,還經常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樣的話語掛在嘴邊,致使兒童逐漸失去了“據(jù)理力爭”的能力,習慣跟隨父母的選擇。父母也沒有意識到讓孩子觀看專屬兒童的節(jié)目有多么重要,所以帶領孩子邁入觀看短視頻的浪潮中,使短視頻平臺上的“兒童成人化”一點一點被發(fā)酵出來。
被壓縮的童年。上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盵4]而如今短視頻平臺上的許多兒童,卻有著甚至超越成人的成熟化表現(xiàn),用成人的口吻說話,穿著符合成年人審美的服裝,擺出成年人的造型,像成年人一樣拍攝視頻,久而久之,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的思維也會逐漸“成人化”。他們提前受到利益的熏陶,明白金錢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利用自己賺錢,他們變得老練、深沉、復雜,無視學習的重要性,這難道不可怕嗎?人們無形間壓縮了兒童的童年,這對他們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F(xiàn)在的他們并不明白童年的可貴,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明白童年一去不復返。也許他們也并不想過早成熟,所以人們應該遵循成長規(guī)律,保護兒童的童年。
扭曲的價值觀。媒介對人的影響是在無形間產生的,尤其對這些心智尚不成熟、自控力不強的兒童來說,其影響更是潛移默化且深遠的。經常拍攝成人化視頻,容易使他們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從而抑制了自身個性化的發(fā)展,降低了兒童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兒童透過這些短視頻拍攝所得到的信息普遍都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很多孩子會按照家長或粉絲期待的方式改變自己的行為,有的甚至幻想著一朝成名當網紅。這對他們今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過度的娛樂化。國家廣電總局要求電視上播出的兒童節(jié)目要有教育意義,兒童節(jié)目必須保持教育性和娛樂性的平衡,但如今出現(xiàn)在自媒體平臺上的這些短視頻,卻極力追求娛樂性,毫不考慮其教育意義,達到了一種“娛樂至死”的層面,[5]使兒童變成了娛樂大眾的工具。家長經常會將孩子搞笑、出糗的行為或表情拍下來上傳至網上,甚至教授兒童去表演一些成人化的網絡搞笑段子。短視頻的娛樂性已經深入人心,不搞笑的內容根本不會引起關注,所以對于一些已經有流量或者已經開始利用廣告植入賺錢的小網紅來說,必須不斷挖掘娛樂素材才能留住粉絲,這就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了無形的壓力。為了持續(xù)獲得廣告商的青睞,不得不絞盡腦汁去創(chuàng)編段子,在如此快速發(fā)展的流量世界中,兒童又無法像專業(yè)演員那樣,所以讓兒童去扮演成人,進行成人化的表演,以另類的形象獲得關注,就是家長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其中不難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表演痕跡。
邊界的彌散。著名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其作品《童年的消逝》中,創(chuàng)造性地以閱讀能力為標準成功地將兒童和成年人區(qū)別開來。[6]在印刷媒體時代,兒童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當中,因為他們需要不斷學習去獲得理解這些信息的能力,然而到了現(xiàn)在的自媒體時代,兒童通過視頻或者圖像信息可以輕易地去了解成人的世界,因為這些內容非常通俗易懂,沒有年齡的劃分,也沒有知識水平的劃分。因此,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沒有了明顯的界限,成人在兒童面前也逐漸沒有了秘密,成人世界的有關性愛、暴力、利益輸送等內容也展現(xiàn)在了兒童面前,再加上兒童經常被鼓勵用成人化的言語、行為方式去表演,更加模糊了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限。
消費的裹挾。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明星夢”不再變得遙遠,短視頻平臺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網絡明星”,其中不少就是兒童,這些“小網紅”還有機會登上大舞臺,去上綜藝、拍電影等。粉絲對這些網絡明星的追捧一點不亞于之前對電影明星的追捧,而且許多網絡明星通過直播帶貨賺的錢遠遠高于電影明星。這更加刺激了視頻拍攝者的欲望,于是拍攝者想盡一切辦法,按照粉絲的期待去創(chuàng)作拍攝內容。兒童成為消費對象,在消費文化背景下,兒童影像已成為網民集體消費兒童的媒介景觀。[7]更可怕的是,大眾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消費兒童的背后所存在的問題,比如生活隱私和幼童形象的過度曝光等。
社會層面:提升大眾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能力。[8]只有著力提升大眾的媒介素養(yǎng),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純凈的網絡空間。網民喜歡觀看或者傳播“兒童成人化”視頻,表面上是娛樂行為,其根本就是媒介素養(yǎng)薄弱的體現(xiàn)。人們要具有批判思維,正確看待處理這些兒童網絡短視頻。對于一些過度曝光兒童隱私、有消費兒童傾向的視頻,做到不傳播、不生產,努力抵制“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的泛濫。
家長層面:加強自身的示范作用。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示范作用遠比人們想象的要重要的多。首先,家長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抵制有“兒童成人化”色彩的內容,多關注兒童心理學,幫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的節(jié)目類型和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移動設備,特別是抖音這類短視頻平臺。如果因為學習等原因必須使用的話,要規(guī)范孩子使用時長,千萬不能放任不管,讓他們沉溺其中。最好準備一個孩子專用的移動設備,使這個設備保持“純天然”,盡量不讓他們接觸到這些短視頻內容,不良影響自然就會小很多。對于稍大一點的孩子,要引導他們學會甄別這些視頻內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判斷力,自覺選擇有用的信息,過濾掉那些對自身發(fā)展不利的視頻內容。當然,這需要家長長期的努力,言傳身教,用自身行動去影響兒童,盡自己的力量去減少“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的傳播。除此之外,要珍惜兒童寶貴的童年時期,保護他們的童真,尊重孩子,真誠平等地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不要一味地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孩子進行說教。
新媒體平臺層面:打開短視頻平臺的教育學視角。處于如此快速發(fā)展的媒介時代,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大眾傳媒具有強大的力量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影響人們的價值觀,所以想要完全脫離新媒體是不現(xiàn)實的?,F(xiàn)在保衛(wèi)兒童世界的出路就是用教育學的視角來改善媒體。[9]各大短視頻平臺要嚴格履行“把關人”的職責,不能以“流量至上”的原則把控視頻,要屏蔽掉一些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視頻,給兒童留有一片純凈的空間。對視頻的發(fā)布以及傳播建立更健全的監(jiān)管制度,堅決抵制“消費兒童”傾向的演變。除此之外,要多宣傳、多鼓勵、多引導大眾制作適合兒童的、益智類的、有教育意義的視頻內容,對這些內容可以優(yōu)先推送;也可以自設兒童視頻專欄,以短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更多生動有趣的兒童內容。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道,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人們要尊重兒童自身成長規(guī)律,不要讓孩子的童年在成人手中過早地消逝,要深刻認識“兒童成人化”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可能是無法彌補的,全社會都應該為了保護兒童的童年做出努力。特別是各大短視頻平臺,要深入體現(xiàn)“兒童關懷”的理念,積極傳播正能量的內容,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切實做好把關工作,把童年還給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