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元朝時期的獨木棺葬初探*

        2022-02-09 08:01:26李榮輝
        西部蒙古論壇 2022年4期

        李榮輝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內(nèi)容提要]元朝時期有一種獨特的葬俗——獨木棺葬,獨木棺在河北沽源梳妝樓墓地、蒙古國胡拉哈一號墓園、俄羅斯南鄂嫩河左岸欽丹特I號墓地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這種葬俗源自南西伯利亞與呼倫貝爾地區(qū)的達拉孫文化。9世紀以來,隨著室韋西遷,在蒙古高原中部也出現(xiàn)這種葬俗,獨木棺外有用金屬箍的習俗,其材質(zhì)與墓主人身份等級有關(guān)。獨木棺和潛埋虛葬葬俗的傳播路線,印證了蒙古部起源于今呼倫貝爾一帶的事實。

        元朝時期存在著一種獨特的喪葬習俗——獨木棺葬,《元史》《太師廣平貞憲王碑》《答祿乃蠻氏先塋碑》《草木子》等著述都有相關(guān)記載,獨木棺在考古中也有發(fā)現(xiàn)。我國的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墓地①白勁松:《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古墓清理簡報》,《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三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155~165頁,以下簡稱西烏珠爾墓地。、河北沽源梳妝樓墓地②林梅村:《從額爾古納森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80~481頁,以下簡稱梳妝樓墓地。、內(nèi)蒙古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墓地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等:《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的元代墓葬》,《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第27頁,以下簡稱恩格爾河墓地。、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考古》2015年第7期,以下簡稱崗嘎墓地。、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寨石窟30號窟喪葬圖⑤董曉榮:《阿爾寨石窟第31號窟六道輪回圖與蒙古族喪葬習俗研究》,《青藏高原論壇》2019年第4期,第112頁,以下簡稱阿爾泰石窟。、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地M3和M5⑥塔拉等:《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園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22頁,以下簡稱胡拉哈一號墓地。、俄羅斯鄂嫩河左岸欽丹特I號墓地①〔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56頁,以下簡稱欽丹特I號墓地。、俄羅斯鄂嫩河流域溫都貢湖墓地②И·И·基里洛夫著,王德厚譯,宋嗣喜校:《后貝加爾東部地區(qū)鐵器時代的溫杜貢文化》,《北方文物》1988年第3期,第106頁,以下簡稱溫杜貢墓地。、俄羅斯額爾古納河北岸的達拉孫文化分布區(qū)等都發(fā)現(xiàn)有獨木棺③〔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73頁。。林梅村先生以獨木棺為線索勾勒出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興起到元朝帝國的整個過程④林梅村:《從額爾古納森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46~273頁。,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對獨木棺外金屬箍材質(zhì)的細分,對元朝時期獨木棺葬的等級進行了分類,最后對元朝時期獨木棺的淵源進行了追溯,提出元朝時期的獨木棺葬俗來自達拉孫文化,元朝皇室秘葬習俗的淵源來自呼倫貝爾一帶自拓跋鮮卑以來的喪葬傳統(tǒng)。

        一、文獻中的獨木棺與考古發(fā)現(xiàn)

        宋元明時期記載獨木棺的史料有:

        《元史黑塔赤的伊斯蘭教徒祭祀六》“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系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開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復(fù)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遠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后返?!雹荨裁鳌乘五ィ骸对贰肪?7《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中華書局,1976年,第1925~1926頁。

        明葉子奇《草木子》“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小大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園寢之地深埋之。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fù)考志遺跡?!雹蕖裁鳌橙~子奇:《草木子》卷之三下《雜志篇》,中華書局,1959年,第60頁。

        宋元之際鄭思肖《心史黑塔赤的伊斯蘭教徒大義略敘》“虜主及虜主婦死,剖大木刳其中空,僅容馬革裹尸納于中,復(fù)合其木,僭用金束之于外,皆歸于韃靼舊地,深葬平土,人皆莫知其處。往葬日,遇行路人,盡殺徇葬。”⑦〔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3頁。

        元閻復(fù)《太師廣平貞憲王碑》追溯博爾術(shù)之孫玉昔帖木兒葬禮時“刳香木為棺,錮以金銀,北葬于怯土山之原。”⑧〔元〕蘇天爵編,張金銑校點:《元文類》上卷23《太師廣平貞憲王碑》,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426頁。

        元黃溍《答祿乃蠻氏先塋碑》“北俗喪禮極簡,無蓑麻哭踴之節(jié),葬則刳木為棺,不封不樹”⑨〔元〕黃溍著,王颋校注:《黃溍全集》(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3頁。。

        前三條史料是元朝皇帝的葬喪之俗,從史源角度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元史》,鄭思肖由南宋入元,葉子奇由元入明,他們的身份不可能直接接觸到元朝皇室的喪葬資料,但《心史》也有《元史》未載的地方,如虜婦的葬俗。

        第四條史料追溯玉昔帖木兒去世時的場景,玉昔帖木兒祖父博爾術(shù)與元朝帝室同為孛端察兒后裔,其父納忽阿兒蘭居住地與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相鄰①〔明〕宋濂:《元史》卷119《博爾術(shù)》,中華書局,1976年,第2945頁。,除了身份地位的差別外,玉昔帖木兒的葬喪習俗應(yīng)該與元朝皇室差別不大。

        第五條史料說的是乃蠻屈出律孫抄思家族之事,別的因父抄思十二歲時隨母親耶律氏投靠成吉思汗,服侍三皇后,抄思家族的葬俗是“葬則刳木為棺,不封不樹”,與蒙古部葬俗相同,這是由于抄思十二歲即在成吉思汗三皇后處,葬俗已經(jīng)蒙古化。

        元朝皇帝的葬俗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第一,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第二,殮用貂皮襖、皮帽、盒缽等,陪葬品用金壺瓶、盞、碗、碟等;第三,棺外用黃金箍;第四,用織金錦覆棺;第五,殉馬,馬上配有黃金飾鞍轡;第六,無墳壟,秘葬。

        元帝陵外無封土,元朝帝陵的大體位置雖然已經(jīng)確定②陳得芝:《成吉思汗墓葬所在與蒙古早期歷史地理》,《元朝史與中華多元文化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4頁。,迄今為止并沒有找到元朝帝陵,因此無法用元帝陵的考古材料來印證《元史》等記載的真實性。近些年,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一批元朝時期的獨木棺葬,這些墓葬雖然與元帝陵無關(guān),但其墓葬形制、獨木棺、隨葬品等與《元史》等記載有契合之處。

        獨木棺葬規(guī)格較高的有梳妝樓墓地、恩格爾河墓地等。

        梳妝樓墓地為三人異穴合葬墓,墓葬上建有享堂,中間的墓葬出土有獨木棺,棺分為兩片,是用一段松木挖空中間的人形棺,棺的頭部按照人的頭形制成,外加三道鐵箍,墓葬已被盜掘,出土有馬鞍、馬鐙、皮靴、有龍圖案的鎏金帶扣、袍子等③CCTV—10探索發(fā)現(xiàn)頻道,《梳妝樓揭秘》中,2010年。,這個墓葬使用龍圖案的鎏金帶扣,說明墓主人身份較高。

        恩格爾河墓地遭到破壞,墓葬為豎穴土坑墓,上面沒有發(fā)現(xiàn)封土,木棺已腐朽,但能看出原來是用整木制成,棺外有金箍一道,隨葬品有龍鳳紋鏤雕金馬鞍飾、花卉紋馬具飾、十字架金飾件、金帶箍、高足金杯、銀缽等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等:《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的元代墓葬》,《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墓葬中沒有出現(xiàn)可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從出土的十字架金飾件可知,墓主人似為基督教徒。

        阿爾寨石窟第31窟六道輪回圖第三層為蒙古貴族喪葬圖,圖中有一圓形獨木棺,外有三道箍⑤董曉榮:《阿爾寨石窟第31號窟六道輪回圖與蒙古族喪葬習俗研究》,《青藏高原論壇》2019年第4期,第112頁。,箍的材質(zhì)不清。

        規(guī)格較低的獨木棺墓有胡拉哈一號墓地M3(1030年—1210年,樹輪較正)、M5墓葬(1185年—1285年,樹輪較正)⑥塔拉等:《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園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21~122頁。,溫都貢湖墓地(12—15世紀)⑦И·И·基里洛夫著,王德厚譯,宋嗣喜校:《后貝加爾東部地區(qū)鐵器時代的溫杜貢文化》,《北方文物》1988年第3期,第111~112頁;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11頁。,欽丹特I墓地(10—13世紀)⑧〔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65頁。。

        胡拉哈一號墓園M3、M5墓葬為墓表有封土堆的豎穴土坑墓,雙片式獨木棺,M5棺木為松木,從圖版看這兩個墓葬與梳妝樓墓地獨木棺的不同之處在于木棺頭部沒有制作出人頭形,棺的外表沒有金屬箍①塔拉等:《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園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圖版三十、圖版三十二。,這兩個獨木棺出土時保存狀況不是很好,木棺頭部是否原來如此,已無法判斷。欽丹特I墓地M4、M6、M10、M12為獨木棺葬,其中M4、M10為單片式獨木棺,上蓋松木板,墓葬外有石堆,M6、M12為雙片式獨木棺葬,M6墓葬外表沒有石堆,除M12棺木外是否有鐵箍不清楚外,其余都有,各墓的隨葬品也不相同,以實用器居多②林梅村:《從額爾古納森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呼倫貝爾民族考古文物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78~479頁。。

        除此之外,另有一些墓葬具有《元史·祭祀六》中所說的一些特點,因為棺木沒有保存,或者發(fā)掘者沒有詳細記載,也有可能屬于獨木棺葬。

        1988年,內(nèi)蒙古鑲黃旗烏蘭溝發(fā)現(xiàn)被水沖毀的古墓一座,墓葬為豎穴土坑墓,墓表無封土,墓葬出土有臥鹿紋金馬鞍飾、金高足杯、織金錦、黑釉長瓶等,考古調(diào)查者僅撿到部分棺木,原棺木的形態(tài)已不可知③內(nèi)蒙古文物博物館等:《鑲黃旗烏蘭溝出土一批元朝時期的金器》,《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第605~609頁,以下簡稱烏蘭溝墓地。。從形制上看,烏蘭溝墓地出土的臥鹿紋金馬鞍飾、金高足杯等與恩格爾河元代墓葬出土的龍鳳紋金馬鞍飾、金高足杯等非常接近④內(nèi)蒙古文物博物館等:《鑲黃旗烏蘭溝出土一批元朝時期的金器》,《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第605~609頁。,為獨木棺葬的可能性較大。

        1959年,蘇聯(lián)外貝加爾額爾古納河西岸移相哥城堡附近的敖卡什卡山發(fā)現(xiàn)四個蒙古貴族墓,其中一至三號墓被盜,四號墓完整保留了下來,木棺用絲綢包裹,外有鐵箍,墓主人是六歲的兒童,墓主人頭戴綢緞帽子,穿著絲綢襯衣、襯褲,外穿緞子面的皮襖,腳上穿著皮靴,棺內(nèi)出土骨制馬鐙、馬鞍、鐵制馬勒、銀杯等,吉謝列夫推測這四個墓葬都是移相哥的近親⑤〔蘇聯(lián)〕C·B·吉謝列夫:《位于外貝加爾地區(qū)黑爾黑河畔的蒙古移相哥城堡》,《蒙古史參考資料》(第十九輯),1965年,第64頁,以下簡稱敖卡什卡山墓地。,移相哥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兒子,那么這幾個墓的葬俗應(yīng)該與元朝皇帝的葬俗相近,林梅村先生認為四號墓也屬于獨木棺葬⑥林梅村:《從額爾古納森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呼倫貝爾民族考古文物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84頁。。

        二、獨木棺葬分類與墓主人身份

        元朝時期北方草原地區(qū)墓葬出土墓志較少,墓主人的身份比較難確認,根據(jù)獨木棺外面的金屬材質(zhì)可分為兩類:

        (一)獨木棺外帶有黃金箍的墓葬?!对贰ぜ漓肓酚涊d元朝皇帝死后用金箍四圈封住棺木,《草木子》中說用金箍三圈,《太師廣平貞憲王碑》玉昔帖木兒死后“刳香木為棺,錮以金銀”。玉昔帖木兒在擁立元成宗時立有大功,成宗即位后被封為太師⑦〔明〕宋濂:《元史》卷119《博爾術(shù)》,中華書局,1976年,第2948頁。,他是孛端察兒之后,其葬俗也應(yīng)是獨木棺葬,但棺外金屬圈是否為金圈,由于沒有發(fā)現(xiàn)玉昔帖木兒墓葬,只能存疑。

        正式考古發(fā)掘的獨木棺外有金箍的并不多,出現(xiàn)這種原因可能是因為黃金本來為貴重之物,容易被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墓主人身份有關(guān),在元代可能只有皇帝家族或者立有大功的功臣才有資格在棺外使用金箍。

        獨木棺外用黃金箍的墓葬,至今只在恩格爾河墓葬發(fā)現(xiàn)一例。這個獨木棺上有金箍一道,但此墓遭到破壞,棺木外有一道金箍是調(diào)查者聽目擊者所說,并不一定確切,《元史》《草木子》等記載元朝皇帝獨木棺用金箍三道或者四道,鐵可墓、王墓梁墓地等棺木外多用三道鐵箍,恩格爾河墓葬棺木上可能有三道金箍。

        丁勇先生認為恩格爾河一帶處于金界壕南線和北線之間,為汪古部領(lǐng)地,這個墓主人應(yīng)該是與汪古部有關(guān)的公主或者王妃一類的人物①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等:《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的元代墓葬》,《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第32頁。。汪古部領(lǐng)地范圍見于《通制條格》卷二“砂井、集寧、靜州、按打堡子四處,壬子年(1252年)原籍愛不花駙馬位下人戶,揭照原籍相同,依舊開除”。②方齡貴:《通制條格校注》卷第二《戶令》,中華書局,2001年,第25~26頁。這四處為汪古部的領(lǐng)地,已被周清澍先生論證清楚③周清澍:《元蒙史札》,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58頁。。恩格爾河墓所在地在元代為上都路管轄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7~8頁。,元代稱也可迭烈孫之地,這里距元上都西北約三百公里,并不是汪古部轄地。

        元代汪古部人信仰基督教,墓葬中又出土基督教十字架,但這并不能作為墓主人是汪古部人的證據(jù)。元時期基督教信仰在北方草原地區(qū)流傳較廣,克烈部、乃蠻部都有眾多的景教信徒⑤李榮輝、袁剛:《9—14世紀北方草原地區(qū)基督教初探》,《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3期,第230~235頁。,克烈部王汗之弟扎合敢不有三個女兒嫁給了成吉思汗家族,大女兒亦必合別吉嫁給了成吉思汗,二女兒必克禿忒迷失旭真嫁給了術(shù)赤,三女兒唆魯禾帖尼嫁給了拖雷⑥唐曉峰:《元代基督教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53頁。,扎合敢不的三個女兒都是基督教徒,且都與成吉思汗家族聯(lián)姻。

        蓋山林先生在呼和浩特大青山以北發(fā)掘過多座汪古部墓葬,沒有發(fā)現(xiàn)外束金箍的獨木棺,汪古部墓葬分為豎穴土坑墓、磚室墓,有的墓葬外表有圈形石堆,部分墓葬上有景教墓頂石⑦蓋山林:《陰山汪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6~209頁。,這些墓葬的形制、隨葬品、葬俗,與恩格爾河墓葬并不相同。

        恩格爾河墓葬出土的馬鞍飾采用難度較高的鏤雕工藝,整套馬鞍飾用雙龍、雙鳳、單龍等裝飾圖案,馬鞍的顯要位置用寶石等鑲嵌⑧丁勇:《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元代墓葬的再認識》,《草原文物》2011年第2期,第92頁。,龍鳳等裝飾圖案并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從這套馬鞍的圖案及奢華程度看,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貴。

        《元史·祭祀六》記載陪葬品有黃金飾鞍轡、盞、碗、碟、勺等在恩格爾河墓葬中都有發(fā)現(xiàn),從出土隨葬品以及墓葬無封土看,其葬俗與元朝皇室的葬俗相似。墓主人為一中年婦女,她不會像玉昔帖木兒一樣立有重要的功勛,鄭思肖也提到,獨木棺外用黃金箍的葬俗不僅元朝皇帝使用,皇后、嬪妃等也有使用黃金箍的資格⑨〔宋〕鄭思肖著,陳??敌|c:《大義略敘》,《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3頁。,這個墓主人為皇室的可能性較大。

        烏蘭溝墓地出土的金馬鞍飾紋飾主要以鹿紋為中心,周邊為花草紋①內(nèi)蒙古博物館等:《鑲黃旗烏蘭溝出土一批元朝時期的金器》,《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第605頁。,從紋飾上看,顯然不如恩格爾河墓的龍鳳紋金馬鞍飾等級高,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銀器隨葬品,可以推斷這個墓的墓主人身份也很顯赫。由于棺木已損毀,是否棺木外原有金箍,已不可知。

        (二)獨木棺外帶有鐵箍的墓葬。這種墓葬發(fā)現(xiàn)較多,主要有梳妝樓墓②林梅村:《從額爾古納森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呼倫貝爾民族考古文物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81頁。、俄羅斯烏德河畔桑諾梅斯卡村墓葬③〔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00頁。、欽丹特I墓葬④〔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08~113頁。等,此外,敖卡什卡山四號墓可能為獨木棺⑤〔蘇聯(lián)〕C·B·吉謝列夫:《位于外貝加爾地區(qū)黑爾黑河畔的蒙古移相哥城堡》,《蒙古史參考資料》(第十九輯),1965年,第64頁。。

        關(guān)于梳妝樓墓主人身份,趙琦⑥趙琦:《河北省沽源縣“梳妝樓”元蒙古貴族墓墓主考》,《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周良宵⑦周良宵:《沽源南溝村元墓與闊里吉思考》,《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4期。與黨寶海先生⑧黨寶海:《闊里吉思家族與元末政治》,《清華元史》(第七輯),商務(wù)出版社,2021年,第336~337頁。都認為是元代末期的晉寧忠襄王闊兒吉思。梳妝樓墓葬形制與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王墓梁景教徒墓葬比較接近,蓋山林先生對王墓梁長方形磚室墓這樣總結(jié):“先挖一個長方形深坑,在坑底起筑磚室,內(nèi)放棺,棺上搭橫木,木上壓青磚,磚上填土夯實”,⑨蓋山林:《陰山汪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2頁,以下簡稱王墓梁墓葬?!妒釆y樓揭秘》視頻中發(fā)掘者所說的磚套木槨墓正是這種墓葬形制。

        梳妝樓墓以前被盜過,殘存器物有馬鞍、馬靴、鐵馬鐙、絲織衣服、龍紋鎏金帶飾等⑩CCTV—10探索發(fā)現(xiàn)頻道,《梳妝樓揭秘》中,2010年。,從墓葬中出土的馬鞍飾等器物及木棺外的三道鐵箍看,這個墓葬比恩格爾河墓葬和烏蘭溝墓葬的隨葬品等級低得多。

        敖卡什卡山四號墓是否為獨木棺,原報告中沒有提及,但墓葬出土的隨葬品與《元史》等記載的元代皇帝葬俗非常接近。一至四號墓都位于移相哥城堡附近,墓葬中出土的磚和瓷片與移相哥城堡為同一時代,吉謝列夫推測這幾個高等級墓都是移相哥的近親?〔蘇聯(lián)〕C·B·吉謝列夫:《位于外貝加爾地區(qū)黑爾黑河畔的蒙古移相哥城堡》,《蒙古史參考資料》(第十九輯),1965年,第64頁。,四號墓棺外有鐵箍,移相哥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兒子,如果這幾個貴族墓確是哈撒兒的近親,那么可能只有狹義上的黃金家族(拖雷—忽必烈的后代)成員或者蒙古早期立有大功的蒙古貴族才有資格在棺外使用金箍。

        《元史·祭祀六》記載元朝皇帝死后棺外有四道黃金箍,《草木子》中說是三道黃金箍,雖然從史源學上來說,以官方檔案為基礎(chǔ)的《元史·祭祀六》比起元末明初基層官吏葉子奇寫的《草木子》可信度高,但元朝帝陵至今沒有被找到,且除了恩格爾河墓地外,別的地方并沒有發(fā)現(xiàn)獨木棺外有金箍的棺木。

        元朝時期棺木外有鐵箍的較多,獨木棺外加鐵箍的發(fā)現(xiàn)不多,梳妝樓墓是保存較好的獨木棺外加鐵箍的墓葬,棺外有三道鐵箍?CCTV—10探索發(fā)現(xiàn)頻道,《梳妝樓揭秘》中,2010年。,非獨木棺葬外加鐵箍的有北京崇文區(qū)的鐵可墓?喻震,黃秀純:《元鐵可父子墓和張弘綱》,《考古學報》1986年第1期,第396頁。、元上都附近的一棵樹墓地①魏堅:《元上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第604~642頁,以下簡稱一棵樹墓地。、王墓梁景教徒墓地②蓋山林:《陰山汪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6頁。等,這些墓葬多為三道鐵箍,汪古部的王墓梁景教徒墓地有的是兩道鐵箍③蓋山林:《陰山汪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2頁。。

        從《元史·祭祀六》的記載看,元朝皇帝有獨木棺外四道金箍,《太師廣平貞憲王碑》中玉昔帖木兒死后獨木棺“錮以金銀”,他的棺木外金屬箍是否金制,尚存疑,即使是金制,也不可能是四道,根據(jù)鐵可墓、王墓梁墓地的考古材料,一般的貴族棺木只有兩道或者三道鐵箍。如果《元史·祭祀六》的記載無誤,那么從棺外金屬箍的數(shù)量來看,阿爾寨21號窟很大可能并不是成吉思汗葬禮圖,而是蒙古貴族喪葬圖。

        元朝時期除了以上兩類外,還有獨木棺外不帶箍的墓葬,這些墓葬發(fā)現(xiàn)于蒙古國和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qū)。欽丹特I墓地獨木棺葬有M4、M6、M10、M12四座,墓葬外表都有石封堆,除M12石封堆形狀不確定外,其余三座墓葬的石封堆為圓形或者近似圓形,M6、M12為鋸成兩半的大原木做成的獨木棺,M4、M10是用松木的一半做成,用2—3塊松木板作棺蓋④〔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08~113頁。。M4、M6、M10、M12四座墓的墓向為東北⑤〔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56頁。,欽丹特I墓地大部分骨架被盜墓者擾亂,據(jù)三具沒有被擾亂的骨架推測,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北或者東北⑥〔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113頁。。

        胡拉哈一號墓園共發(fā)掘了24座元朝時期的墓葬,其中獨木棺葬有兩座,即M3、M5,這兩座墓葬都是帶有封石堆的豎穴土坑墓,封堆呈橢圓形,獨木棺為一塊原木做成,類似于欽丹特I墓地M6式,M3被擾動嚴重,墓主人葬式已不能分辨,M5為仰身直肢葬,頭向向西,這個墓群中仰身直肢葬為主要葬式⑦塔拉等:《蒙古國后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園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12頁。。

        欽丹特I墓地和胡拉哈一號墓園兩處墓地的共同之處是墓葬表面都有圓形或者橢圓形封石堆,葬式為仰身直肢葬,有用一塊大原木剖成兩半做成的獨木棺。

        三、獨木棺葬的源流

        蒙古部落起源于蒙兀室韋,《史集》中說他們最早生活在額兒古涅昆山林中⑧〔波斯〕拉施特著,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一冊,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251頁。,張久和先生推定唐朝蒙兀室韋的活動地域在今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黑龍江上游以南一帶⑨張久和:《原蒙古人的歷史—室韋—達怛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8頁。。回鶻汗國時期,已經(jīng)有室韋部落活動在呼倫貝爾草原,《舊唐書·室韋傳》:“今室韋最西與回紇接界者,烏素固部落,當俱輪泊之西南?!雹佟埠髸x〕劉昫:《舊唐書》卷199下《室韋》,中華書局,1975年,第5356頁?!缎绿茣さ乩碇尽芬Z耽《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泊東北千余里有俱倫泊,泊之四面皆室韋”②〔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3下《志第三十三下·地理志七下》,中華書局,1975年,第1149頁。,俱輪泊即今呼倫湖。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所滅,不久黠戛斯也退出了蒙古高原,為室韋部向西遷徙提供了空間。

        蒙古部的祖先蒙兀室韋在回鶻汗國(744年—840年)時期居住于額爾古納河下游一帶,《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俱輪泊(今呼倫湖)的周邊皆室韋,從考古學上來看,這些室韋部落的文化面貌應(yīng)該一致。額爾古納河北岸達拉孫文化(6—9世紀)發(fā)現(xiàn)有獨木棺,這些墓葬的隨葬品與中世紀的游牧民族差別不大,但出現(xiàn)了一種與已知不同的小口、表面光澤、器身均勻細長的灰色陶器,基里洛夫(Kirillov)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并與蒙古民族的起源有關(guān),他認為達拉孫文化的分布范圍是俄羅斯赤塔州和布里亞特共和國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帶,9世紀以后,這種文化消失③〔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73頁。。

        達拉孫文化是從布爾霍圖伊文化中分離出來的,1977年在南西伯利亞阿列克桑德羅夫卡村發(fā)掘了兩座達拉孫文化墓葬,這兩座墓葬都是橢圓形墓坑,上有封石堆,1號墓左側(cè)身,四肢彎曲,頭向北略偏東;2號墓右側(cè)身,屈肢葬,頭向東④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08頁。以下簡稱阿列克桑德羅夫卡村墓地。。2號墓保留了布爾霍圖伊文化中頭向東、屈肢葬的葬俗⑤〔俄〕И·B·阿謝耶夫等著,王德厚、高秀云譯:《中世紀時代外貝加爾的游牧民族》,《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俄羅斯專號》,北方文物雜志社,1996年,第73頁。,1號墓的頭向北略偏東,已出現(xiàn)新的文化特點。

        達拉孫文化在我國也有分布,1986年米文平先生在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蘇木海拉爾河北岸清理了一個墓群,清理時古墓大部分已經(jīng)被破壞,只剩下三座墓葬,M2保存較好,葬式為仰身屈肢葬,頭向北,獨木棺,M2木棺C14樹輪校正測年為570年±50,出土隨葬品中的Ⅱ式灰褐色泥質(zhì)陶壺,輪制磨光,長頸,口徑9.6cm,腹頸14.8cm,高24cm⑥白勁松:《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古墓清理簡報》,《呼倫貝爾民族考古研究》(第三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155~165頁。,這種陶壺就是基里洛夫(Kirillov)說的達拉孫文化類型的陶壺,這種陶壺也見于崗嘎墓地M18:2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呼倫貝爾聯(lián)合考古隊:《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考古》2015年第7期,第81頁。。

        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發(fā)掘了22座墓葬,其中9座墓葬為獨木棺葬,這些獨木棺多是根據(jù)人身大小掏空一段松木做成,葬式多為仰身或側(cè)身屈肢葬,也有少量仰身直肢葬,頭向朝北、西北或東北,根據(jù)C14測年,M1—M6的年代是8—10世紀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呼倫貝爾聯(lián)合考古隊:《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考古》2015年第7期,第71~77頁。。

        劉國祥先生認為,西烏珠爾墓葬與崗嘎墓葬在獨木棺葬、仰身屈肢葬式、隨葬品器物組合等方面都有共性,這些特點與本地區(qū)以扎賚諾爾為代表的鮮卑墓葬和巴彥庫仁為代表的遼代墓葬明顯不同,出土器物與《魏書》《舊唐書》等記載的室韋人風俗特征相吻合,應(yīng)為7—10世紀活躍在呼倫貝爾草原室韋人的遺存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呼倫貝爾聯(lián)合考古隊:《內(nèi)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考古》2015年第7期,第82~84頁。。從獨木棺、陶罐形制、屈肢葬葬俗等方面看,達拉孫文化分布的南界已經(jīng)到達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一帶。根據(jù)桑德羅夫卡村墓地和西烏珠穆爾、崗嘎墓地墓葬上是否有堆石,可把達拉孫文化分為西伯利亞類型和呼倫貝爾類型。

        南西伯利亞的達拉孫文化在9世紀以后消失,林梅村先生認為是額爾古涅昆的蒙古部落興起,越過額爾古納河,來到這一地區(qū),導(dǎo)致了這一地區(qū)隨葬品與中世紀游牧文化的一致性②林梅村:《從額爾古納森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呼倫貝爾民族考古文物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68頁。,但從葬俗和出土器物看,額爾古涅昆蒙古部本身屬于達拉孫文化系統(tǒng)。9世紀是呼倫貝爾地區(qū)蒙古諸部西遷的時代,9世紀末,呼倫貝爾一帶興起了烏古部③孟廣耀先生認為烏古部即于厥,孟廣耀:《遼代烏古敵烈部初探》,《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1979年,第241頁。,天復(fù)元年(901年)前后,耶律阿保機北伐室韋、烏古等部④〔元〕脫脫:《遼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馮恩學先生對貝加爾湖北岸西岸勒拿河上游希什基諾巖畫的研究表明,這些巖畫明顯受到遼文化的影響⑤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20~527頁。,達拉孫文化的消失應(yīng)與契丹擴張與室韋西遷有關(guān)。

        《元朝秘史》第1節(jié)記載,成吉思汗的祖先孛兒帖·赤那和豁埃馬闌勒渡過騰汲思水,來到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居?、挢?,烏蘭??保骸对厥贰肪?,中華書局,2012年,第1頁;伯希和認為tengiz為海的意思,余大鈞先生指出,騰汲思水指的是今呼倫湖,余大鈞譯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頁。,陳得芝先生的推測是9世紀后期(或9、10世紀之交)⑦陳得芝:《蒙古部何時遷到斡難河源頭》,《元朝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5頁。。在成吉思汗祖先孛兒帖·赤那來到這里之前,原生活在南西伯利亞的兀良哈部已經(jīng)成為此地的主人⑧《元朝秘史》第1節(jié)說不兒罕·合勒敦山(今肯特山)的主人是兀良哈部哂赤·伯顏,《史集》記載:森林兀良哈居住在南西伯利亞的森林地帶,早期來到不兒罕山的應(yīng)該是森林兀良哈部,他們來自南西伯利亞森林地帶,與在貝加爾湖一帶活動的豁里部有聯(lián)系,所以豁里剌兒氏才來投靠他們。參見佚名撰,烏蘭??保骸对厥贰肪?,中華書局,2012年,第1頁;〔波斯〕拉施特著,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1卷,第1冊,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98~204頁。,到成吉思汗十三代祖朵奔·篾兒干時,貝加爾湖周邊的豁里剌兒氏也來到此地⑨佚名撰,烏蘭??保骸对厥贰肪?,中華書局,2012年,第3頁。,隨著移民的到來,獨木棺葬也向西、向南擴散。

        西烏珠爾墓地570年±50、崗嘎墓地(8—10世紀)墓葬表面沒有封土堆,也不見石塊堆積,這種習俗與《元史·祭祀六》記載的元朝皇帝陵墓秘葬相似。秘葬葬俗見于拓跋鮮卑,《宋書·索虜傳》拓跋鮮

        卑“死則潛埋,無墳壟處所”⑩〔梁〕沈約:《宋書》卷95《列傳第五十五·索虜》,中華書局,1974年,第2322頁。,呼倫貝爾扎賚諾爾墓地?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賚諾爾古墓群1986年清理發(fā)掘簡報》,《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369頁,以下簡稱扎賚諾爾墓地。等考古材料證實了《宋書·索虜傳》的記載。拓跋鮮卑發(fā)源于呼倫貝爾一帶,北朝隋唐時期生活在此地的室韋人繼承了拓跋鮮卑潛埋無墳壟的習俗,元朝時期潛埋無墳壟的習俗應(yīng)來自呼倫貝爾一帶自拓跋鮮卑以來的喪葬傳統(tǒng)。

        元朝時期獨木棺起源于達拉孫文化(6—9世紀),獨木棺葬需要特定的木材,它最早出現(xiàn)與森林民族有關(guān)。我國發(fā)現(xiàn)的獨木棺葬數(shù)量非常少,正式考古發(fā)掘的只有河北沽源梳妝樓墓葬。在我國發(fā)現(xiàn)獨木棺葬較少的原因,一是部分南遷到中原的蒙古部落葬俗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喪葬習俗逐漸漢化;二是由于遠離南西伯利亞、大小興安嶺地區(qū),要想找到適合做獨木棺的木材并不容易,于是采用變通的方式,改變木棺形制,如一棵樹墓地,清理的26座墓冢中19座沒有墓塋,這些墓葬多為梯形棺,部分棺體有三道鐵箍加固,保留著殉牲的習俗,隨葬品有箭鏃、馬鐙等與北方民族有關(guān)的器物,墓葬中出土的銅鏡、錢幣等也能明確看出漢文化的影響①魏堅:《元上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第601~643頁。。

        四、結(jié) 語

        元朝皇室獨木棺的喪葬習俗來自南西伯利亞與呼倫貝爾地區(qū)的達拉孫文化,桑德羅夫卡村墓葬頭向北略偏東或者向東,墓表有封石堆、葬式為側(cè)身屈肢葬;西烏珠爾墓地、崗嘎墓地墓葬外無封石堆,葬式多為仰身或側(cè)身屈肢葬直肢葬,少數(shù)為仰身直肢葬,頭向北、西北或者東北,這兩個墓群應(yīng)為達拉孫文化不同類型。

        胡拉哈一號墓園M3、M5(11—13世紀)獨木棺葬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外有封石堆,這種葬俗有一種可能是達拉孫文化西伯利亞類型南下帶來的葬俗,另一種可能是室韋西遷后吸收了本地封石堆墓的傳統(tǒng)。

        元朝黃金家族作為室韋的一支,其墓葬為秘葬,究其原因,應(yīng)該是西烏珠爾墓地、崗嘎墓地葬俗的延續(xù),不同的是,到了元朝時期,早期的屈肢葬已演變?yōu)橹敝?。從扎賚諾爾墓地、西烏珠爾墓地、崗嘎墓地等考古材料和《宋書》《新唐書》《舊唐書》《蒙古秘史》的文獻記載看,蒙古部起源于呼倫貝爾一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黄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av一区| 免费看又色又爽又黄的国产软件 | 影音先锋女人av鲁色资源网久久|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av男人的天堂手机免费网站|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 国产短视频精品区第一页| 亚洲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 无码不卡av东京热毛片|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免费网站|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在线观看| 澳门蜜桃av成人av| 欧美俄罗斯40老熟妇| 国产欧美久久久另类精品| 久久狠狠髙潮曰十八女人|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网| 国产成人av三级三级三级在线| 国产自拍偷拍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华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真人性做爰久久网站| 亚洲91av| 精品国产一品二品三品|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偷拍|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