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寧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廣東廣州 510665)
制度自信,是指社會公眾對其所賴以生存和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制度的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認識和評價,這些制度能夠促進社會全面、持續(xù)發(fā)展和進步,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維護和發(fā)展最廣大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并能夠通過不斷地進行自我發(fā)展和完善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社會公眾制度自信從萌生到確立,是受到個體特征因素所影響的認知基礎上,對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以及產生現實績效是否滿足預期的體認和感知,而這種體認和感知決定著社會公眾對社會制度的認同。概括來講,社會公眾對制度的認同是在制度績效機制、制度傳播機制和制度創(chuàng)新機制等的外在機制與自身因素控制的認知和情感的內在機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由此,本文提出在制度績效、傳播和創(chuàng)新作用下,制度認同會相應產生線性變化作為分析框架,以公眾在其個體特征因素控制下,其制度績效感知、制度傳播感知和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對制度認同度產生影響建立研究假設,收集數據和設定變量,利用線性回歸的數量模型進行分析。
“認同”與“自信”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在認同中堅定自信,在自信中增加認同[2]。制度自信的堅定除了制度績效、制度傳播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外在機制在起作用之外,還要受社會公眾在其自身因素影響下對外在機制效應的體認、理性認識和信心狀態(tài)的影響。社會公眾的制度自信感知是對制度績效的感知、制度傳播的感知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感知,是在外在機制和內在機制的相互作用及動態(tài)發(fā)展的情況下形成的,掌握內在機制和外在機制的相互關系以及自信感知進化成制度信念的認同機制,有利于提升制度認同和堅定制度自信。
由此,因變量為社會公眾的制度認同度,自變量包括社會公眾的制度績效感知度、制度傳播感知度和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這些變量在不同的社會個體中因自身的性別、年齡、職業(yè)、政治面貌、學歷、收入水平以及在所在地的居住年限等控制變量的影響下,會產生不一樣的自我感知結果。
在現實情況中,一方面,政府作出科學民主的決策,嚴格執(zhí)行相關制度準則,制度績效提高,公民從中得到的利益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則有利于提高公眾對于制度的認同度;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政府相關信息公開至今仍然不夠完善,也可能是因為公眾自身對于政府的偏見,還可能因為政府制度是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對個別公民的利益造成損害,使公眾的制度認同度不隨績效的提高而提高。
對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1.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公眾的制度績效感知越顯著,制度認同度越高。
制度傳播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感觸到的物質事實”“清晰的形象”“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引導全黨,全社會形成對制度自信的感性認知,增進對制度自信的理性認同,堅定對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使宣傳教育更富實效、入腦入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3]。用鮮活的宣傳方式讓廣大人民切實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當人們能夠更直接、更易更深層地從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等渠道了解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科學性,以及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給人民生活帶來好處,這將會提高人們對制度的認同度。
研究假設1.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公眾的制度傳播感知度越顯著,制度認同度越高。
一個能夠與時俱進地保持創(chuàng)新性的制度,不僅善于著眼現實、回應現實,從現實中尋找創(chuàng)新的動力,而且也是一個保有自信品格的制度[4]。制度創(chuàng)新的結果由人民來評判,而不斷革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往往是社會成員形成制度自信的重要來源和依據。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制度更能促進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和進步,更能實現、維護和發(fā)展廣大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從而有利于提升制度績效[5]。在完善制度本身的同時,應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且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沿著原有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有序推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求突破僵化,進而提升公眾的制度認同度[6]。
研究假設1.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公眾的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越顯著,制度認同度越高。
制度績效、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傳播三種機制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在共同影響這制度認同的同時,三者之間亦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研究假設2.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制度認同度和制度績效感知度、制度傳播感知度、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存在正向關系,且制度傳播感知度對制度認同度影響最高。
研究假設2.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性別、年齡和制度認同度沒有相關關系。
研究假設2.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居住年限、收入水平和制度認同度存在正相關關系。
本文所有數據資料來源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認同機制研究”課題組2019年10月~2020年7月在廣州市各區(qū)進行的隨機抽樣的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在“問卷網”平臺上發(fā)布線上問卷和線下發(fā)放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終回收有效問卷共3171份,其中線上問卷1863份,線下問卷1308份。經檢驗后錄入SPSS25.0軟件統(tǒng)計,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因變量設置為社會公眾的制度認同度。自變量設置為制度績效感知度、制度傳播感知度和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為了更加科學地確定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關系,本文將公眾的性別、年齡、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居住年限、收入水平等人口學特征設定為控制變量。這些變量都可能令公眾對制度感知產生影響,而影響對制度的認同度。
本文主要采用輸入策略和步進策略兩種方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共構建了4個回歸模型。模型一和模型二采取的是輸入策略,模型一輸入控制變量,模型二輸入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模型三和模型四采取的步進策略,模型三將控制變量和自變量引入后,采用步進策略。模型四主要是采取步進策略檢驗在忽略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關系變化。
從模型一的分析結果來看,控制變量的性別、出生年代、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在廣州的居住年限,都對受訪公眾的制度認同度沒有影響,而政治面貌和職業(yè)狀態(tài)有相關,呈現顯著正向影響,則作為中共黨員會比一般群眾有更高的制度認同度。而從職業(yè)狀態(tài)來看,在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也有更高的制度認同度。但是從模型一的整體回歸效果來看,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較差,再結合模型二和模型三來看,基本可以判斷,控制變量的各個變量對制度認同度沒有顯著影響。研究假設2.2得到驗證,而研究假設2.3獲得部分驗證,究其原因,作為黨員或在國企、事業(yè)、機關單位而言,對制度績效、制度傳播和制度創(chuàng)新有更直接的感知,制度紅利也對該群體有更直接的影響,而有相對更高的制度認同度。
從模型二、模型三和模型四的分析結果來看,控制變量并沒有對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有顯著的影響。從模型三和模型四的比較來看,居住年限的變量也沒有對整體回歸效果產生顯著影響。模型四整體回歸效果較好,R2和調整R2皆為0.767,擬合優(yōu)度較好,在p<0.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F檢驗和t檢驗,德賓-沃森檢驗值為1.843,接近2,自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關系,故本文采用模型四作為分析模型。
1.制度績效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制度績效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存在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研究假設1.1得到驗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并被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證明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客觀制度[7]。
2.制度傳播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制度傳播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存在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研究假設1.2得到驗證。正如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8]。
3.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存在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研究假設1.3得到驗證。制度創(chuàng)新是社會成員相信社會制度具有自我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制度的改革發(fā)展能滿足人民的需要。人們堅信制度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帶來更好的制度績效,也自然會對制度有更高的認同度,進而對制度有著強大的自信。
4.績效、傳播、創(chuàng)新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
根據模型四的分析結果,因變量制度認同度和自變量制度績效感知度、制度傳播感知度、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研究假設2.1得到驗證。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表現為,制度傳播感知度強于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大于制度績效感知度。由此,可以判斷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話語”來加強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宣傳,更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制度認同度,更有利于人們堅定制度自信。
基于對廣州公眾的調查數據,本文采用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制度績效感知度、制度傳播感知度、制度創(chuàng)新感知度與制度認同度的關系,以及公眾個體特征變量對制度認同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公眾個體特征變量中性別、出生年代、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居住年限對制度認同度沒有顯著影響,政治面貌和職業(yè)狀態(tài)對認同度有顯著的線性關系,但影響微弱。第二,采取步進策略,居住年限、制度績效感知度、績效傳播感知度、績效創(chuàng)新感知度和制度認同度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居住年限與制度認同呈反向相關,但結合模型四來分析,對制度認同度影響微弱。第三,制度績效感知度、績效傳播感知度、績效創(chuàng)新感知度和制度認同度存在顯著線性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三個自變量分別和制度認同度有著正向相關關系,且制度傳播感知對制度認同度的影響略高于另外兩個感知度。由此得出,加強思想宣傳教育,落實制度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有效地提升公眾的制度認同感,從而堅定制度自信。
制度認同與制度自信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對制度的認同中可以形成對制度的自信,對制度有強烈的自信可以增加對制度的認同?;诖耍梢詮闹贫瓤冃?、制度傳播、制度創(chuàng)新三方面構建制度認同機制,堅定制度自信??冃А鞑ズ蛣?chuàng)新對制度認同有著正向的線性關系,壯大制度發(fā)展成果,加強理論思想宣傳教育,永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可以提升人民群眾對制度的認同,堅定制度自信。構建新時代的話語體系,將制度績效源自制度的優(yōu)越性,以及制度的自我革新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人民的需要,通過思想宣傳教育,使得廣泛直接地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進而提升制度認同,堅定制度自信。制度績效是制度認同的物質基礎,制度創(chuàng)新是制度認同的理論導向,制度傳播是制度認同的思想保障,制度績效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制度傳播的信息來源。堅定的制度自信,高度的制度認同,可以令人民群眾更客觀、更科學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內容和實踐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