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米江·買買提明(新疆:喀什市第十四小學)
依托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全面提升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的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是新時期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追求的重點目標。教師應通過科學方法的應用、多元化素材資源的融合以及在教學中與學生的良好互動,為取得更好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幫助。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教育階段,要對學生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能力、運用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和運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等多方面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教師應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轉變教學思路,明確新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新要求,通過轉變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實現(xiàn)課程教學效果提升這一目標。在推進實踐教學落實過程中,教師需通過轉變教學模式和調整教學流程,將實踐學習比例逐步增大,適當控制理論課程教學課時。同時,還應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實踐學習空間,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對信息技術課程實操方法、實操原理加以充分了解,這也是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優(yōu)化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科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和專業(yè)性,小學生操作計算機在規(guī)范性、合理性方面有所不足。其對于計算機運行原理、計算機應用價值和應用方法方面的知識,仍然缺乏學習和了解。因此,在統(tǒng)一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不同學生必然會存在不同類型的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用差異化學習引導方式教學,能夠使其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提升其學習主觀能動性。
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必然會遇到問題和障礙。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新課程標準同步匹配應用后,必然能夠發(fā)現(xiàn)并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對于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來說,這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從學生學習方面來講,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質量和及時性等方面都得到同步提升優(yōu)化后,其學習體驗會有所改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導致的具體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這有益于同時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雖然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與優(yōu)化,但給學生充足自主學習空間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分析積極性有重要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更強調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掌握計算機操作科學方法。對學生來說,雖然自主探索具有一定的困難,但教師可同步通過組織學習小組的方式,幫助學生營造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的科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實踐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分析。教師只要在教學引導中注重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引導教育,結合學生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答,就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體驗。
傳統(tǒng)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都以教師為主導,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要內容,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度則有所不足。在新課程標準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一宏觀背景下,理論與實踐應更緊密地有機結合,教師應在課程教學的有限時間內,為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預留充分時間,幫助學生在有限課程學習時間內獲得良好學習效果。學生自身也能在實踐學習中體會和發(fā)現(xiàn)個人存在的實際問題,并由教師進行集中解答和指導。例如,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用計算機畫畫》這部分課程教學時,教師可利用畫畫具有實踐性且與學生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這一特征,利用先進技術平臺縮短理論知識講解時間,提升理論知識講解的生動性。同時,為學生預留自主利用計算機畫圖工具進行繪畫操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隨堂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鞏固與實踐。這是最精準、最高效的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科學方法,應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受到充分重視,并積極應用前期理論知識教育引導時可用的素材與工具,包括微課視頻、交互式電子白板等。
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對計算機常規(guī)操作方法、操作原理進行充分了解,需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利用標準化與規(guī)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演示方法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學習環(huán)節(jié)進行輔助指導,確保學生應用規(guī)范操作方法進行計算機實操訓練,避免學生由于不規(guī)范操作出現(xiàn)對相關理論知識掌握缺乏牢固性這一問題。例如,部分學生可能會在網(wǎng)絡簡單應用這方面知識的學習中,根據(jù)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計算機進行操作的經(jīng)驗行事,使得其在這部分知識學習時,出現(xiàn)缺乏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的問題。即使部分操作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但學生對網(wǎng)絡平臺的基本操作原理仍未必能全面掌握。因此,教師應從自主示范的角度入手,用標準化的方式方法為學生提供實踐示范,指導學生更加規(guī)范、更加系統(tǒng)、更加全面地完成網(wǎng)絡簡單應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任務。
在新課程標準下,只有激發(fā)學生主觀興趣,才能更進一步實現(xiàn)提升學生實踐學習能力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結合實際提出生活化問題,幫助學生進入生活化情境進行課程學習。例如,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插入圖片與藝術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fā)提問:大家在街道上商場里看到過漂亮的電子屏幕文字展示嗎?大家在自己瀏覽網(wǎng)頁時看到過生動形象的文字呈現(xiàn)方式嗎?這種生活化的問題能直接將學生引入生活化場景中,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感受。然后,教師再提出引導性問題:大家想自己試試制做那樣的文字呈現(xiàn)效果嗎?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從生活到學習的引導方式更加順暢,更加自然,必然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實踐的興趣,使學生感受自主學習。生活化的問題也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程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只要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強教育引導的生動性,將插入圖片與藝術字的實踐操作流程制作成微課視頻或動態(tài)多媒體展示素材,讓學生進行觀察和了解,就能使固定的課程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小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時受到個人學習水平能力的限制,部分學生還可能存在實踐能力薄弱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更需結合實際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為學生獲得更好的實踐體驗奠定基礎。例如,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畫幾何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這部分課程需要實操,并應用畫圖工具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化平臺,與學生實現(xiàn)有效互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選取自己喜歡的幾何圖形。例如圓形的表盤、三角形組成的五角星以及多邊形對稱圖形等。隨著圖形繪制復雜性的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鍛煉效果也會同步提高。教師只要在教學中積極應用輔助教學工具組織落實相關教學過程,就能取得預期效果。
實踐操作能力鍛煉不僅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納入部分實踐課程,也需通過組織主題性實踐活動達到預期教育引導目標。小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時,更能夠反映實際問題,更能夠感受到自身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異和不足。教師只要在主題性實踐活動組織落實時,注重創(chuàng)新性、靈活性與實踐性,就能夠達到預期教育引導效果。例如,在監(jiān)督和檢驗學生實操水平時,教師可引入一些計算機操作游戲,將實踐能力鍛煉轉變?yōu)樽灾鲄⑴c游戲的過程。將計算機操作游戲更接近于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接觸游戲的模式,能夠激發(fā)其主動參與的興趣,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例如,在考查學生對計算機鍵盤字母位置熟悉度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字母消滅小游戲,借鑒一些簡單單機游戲原理,將字母設置為游戲中下落的雨滴,讓學生通過快捷精準操作及時消除字母,鍛煉學生在實操方面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同時,這也能檢驗學生對計算機鍵盤字母位置以及指法的熟悉度。這種檢驗方式還能夠更加輕松愉快、精準有效地把握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效果,并且感受到學生在實操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綜合本文實踐分析可知,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類型課程教學的側重點,找準實踐教學方法和切入點,并且提升個人實踐教學能力,優(yōu)化自身實踐教學引導能力,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同步全面提升學生計算機實操能力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