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建英(甘肅:高臺縣宣化鎮(zhèn)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對語文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等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由此可見,依托現代教育技術構建智慧課堂是一種趨勢?;诖?,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索了信息化背景下構建小學語文智慧課堂的具體方案。
智慧課堂,是指依據知識構建理論,基于動態(tài)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端的應用,所構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智慧課堂一般采用的是“8+8流程”模式。即教師的學情分析、資源發(fā)布、教學設計、新課導入、新任務下達、講解與點評、個性化推送和批改作業(yè)8個環(huán)節(jié),與學生的預習與作業(yè)、課前討論、展現與分享、合作探究、隨堂檢測、運用鞏固、完成作業(yè)、總結討論8個環(huán)節(jié)交叉進行的模式。這一模式貫穿了課前、課中和課后整個過程。本文就是基于這一模式就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的探索。
小學階段是學生適應系統(tǒng)學習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這些習慣中,預習習慣占據重要地位。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只有把握重點,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才能真正鍛煉思維意識,提升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構建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時,可以借助微課資源幫助學生培養(yǎng)預習習慣,提升學習質量。
借助微課資源,是指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輔助。在微課中,教師可以點明本次探究的重點和難點,并就難點知識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觀看,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初步的認知。當然,如果學生產生疑惑或不同的觀點,可以先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提出來。
例如,在《夜書所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圍繞“理解文章含義”“體會作者思鄉(xiāng)情感”等重點設計微課,要求學生觀看,并記錄自己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產生的想法或疑惑。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疑問,例如“江上秋風動客情”這句詩確實無法流暢地翻譯,為什么一定是思鄉(xiāng)之情,而不是其他情感。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就可以對癥下藥,這將對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產生積極意義。
盧梭曾經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庇纱丝梢?,從學生的興趣著手,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而在一節(jié)課中,課堂導入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引導學生探究的第一步。因此,教師在構建語文智慧課堂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計趣味導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導入呈現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是游戲,可以是情境,也可以是虛擬幻影,等等。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結合自己的需求設計適當的趣味導入。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中的小女孩許了三次愿,擦亮火柴看到了三次場景。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就可以將這三次場景以視頻的方式播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時學生就容易產生好奇:這是什么樣的火柴,為什么有滿足人的愿望的魔力;這是一篇什么故事,這個小女孩是什么人;這個小女孩的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會怎么樣呢?帶著這樣的好奇心,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文章內容。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設計趣味課堂導入,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有效促進了智慧課堂的構建。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受限于時間和空間,只能設計統(tǒng)一的任務要求班級學生進行探究。但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推送分層任務——借助學習網絡平臺,引導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建立群組,然后給各個小組發(fā)布不同層次的任務,要求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種方式既可以減輕基礎一般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可以使基礎較好的學生的能力得到盡情施展,對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
在推送分層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也要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例如在《盤古開天地》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探究任務分為這樣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梳理文章線索;第二層次,分析文章中人物的鮮明形象,說一說自己對人物的感受;第三層次,自己嘗試利用起因、經過和結果編寫一個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要鮮明。第一層次為基礎層次,教師可以推送給基礎一般的學生;第二層次為標準層次,教師可以推送給基礎較好的學生;第三層次為延伸層次,教師可以推送給感興趣的學生。在推送這樣的分層任務后,各個層次的學生都需要盡力完成自己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就得到充分鍛煉,核心素養(yǎng)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智慧課堂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信息的即時反饋。教師不必等到課下有時間了再批改學生的課后練習,也不必隨機挑選學生的課后練習進行批改。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借助數據統(tǒng)計分析手段迅速了解學生的練習狀況,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
例如,希沃白板就是一個可以與學生即時互動的信息技術,其“作業(yè)本”的功能,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合適的練習題庫,同時還具備自動批改的功能,并且還有數據可以分析出學生最容易出錯的題型等等。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就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的這一功能測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豌”“按”“恐”等重點生字,并能夠組詞。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些重點字詞在“作業(yè)本”中選擇練習題,要求學生練習;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大部分學生對哪個生字詞不太熟練,分析學生不熟練的原因,進行重點講解;或者了解學生對哪些知識的掌握比較熟練,在之后講解時一筆帶過。通過這樣的即時反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解決學習問題,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信心,最終有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
因為智慧課堂本身就是依托于信息技術構建的,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資源豐富的特點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當然,這一拓展延伸不再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在課堂之外。另外,這一拓展延伸也要基于學生的學習內容和興趣愛好,而不是盲目地進行拓展延伸。
例如,在《牛郎織女》的教學中,許多學生對中國的神話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尤其對牛郎織女的故事產生了極大的共情。對此,教師可以進行拓展延伸,整理與牛郎織女相關的神話資源,發(fā)送給學生,引導學生觀看。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有很多,雖然大同小異,但這些“小異”也可以展現出思想上的不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邊觀看邊對比這些故事的不同之處,然后分析這些不同之處展現了什么樣的思想變化,這些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是否有一定的關系。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計主題討論帖,引導學生在帖子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拓展延伸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索會越來越深入。由于是基于興趣進行的拓展延伸,學生自主探索的質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在這樣的拓展延伸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雖然智慧課堂的“8+8流程”模式貫穿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但實際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界限模糊化。例如,教師可以將作業(yè)批改的環(huán)節(jié)放到課堂上,而不是課后。而且,教師還可以將作業(yè)批改設計成公開模式,引導學生在批改與反思中總結學習心得,升華學習境界。
公開的作業(yè)批改,也可以稱之為交換的作業(yè)批改。即教師在利用希沃白板的“作業(yè)本”設計練習之后,學生進行練習。這些作業(yè)統(tǒng)一交給教師之后,再由教師隨機分給不同的學生,讓學生自主批改作業(y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其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并與自己的思維路徑進行對比。這樣,學生不僅會加強對知識的掌握,思維品質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落花生》的作業(yè)中,有一道題是讓學生談讀了這篇文章的感悟。就有學生提出了疑問:蘋果和花生在道德方面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蘋果雖然高高掛在樹上,但是比深埋地下的花生經歷了更多的風吹雨打,這是蘋果應該得到的贊美。其他批改的學生受到啟發(fā),也會發(fā)散思維,產生不同的觀點。在這樣的方式下,批改作業(yè)不再是一種負擔,反而成為學生鍛煉的途徑,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從培養(yǎng)預習習慣、激發(fā)學習動力、實現自主探究、落實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fā)展和升華學習境界等角度,就依托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小學語文智慧課堂進行了研究。智慧課堂的構建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豐富教育資源的碰撞,教師與學生思維的交匯,都讓語文課堂變得生機勃勃起來。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見可以促進小學語文智慧課堂的廣泛構建,為學生打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