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巖,鐘鳴,劉亞波
(無錫市西漳中學,江蘇無錫 214000)
道德智慧是教師運用道德知識、經驗和能力對自己和他人、自然、社會關系的積極道德審視,它以道德知識和道德心理為基礎,以道德能力為核心,是“德識”“德心”“德力”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1]表現為理論理性智慧和實踐理性智慧,在理論和實踐的交互歷練中不斷提升。
教師的道德智慧是教師通過在具體道德情景中的踐行,不斷體驗積累并沉淀為道德能力。教師道德能力是一種綜合實踐能力,教師不僅在知識層面理解道德,還需要教師能將道德理解應用于實踐中,采取恰當的行為方式處理道德問題的能力。較高的道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作為教師,應珍惜每一次道德實踐,并從中反思體悟,強化提升自我道德能力。實踐中,隨著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和加強,教師道德實踐會在更高一層開展;更高層次的道德實踐也會促進道德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二者互為基礎、相互促進、螺旋上升。
不同教師處理問題的視角和方法是不同的。在面臨實踐問題時,教師在道德實踐智慧積累上程度不一樣,其產生的想法、思路以及與之相應的實踐能力就有所差別,表現出所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性的差異。教師在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基于正確的道德認知進行恰當的道德選擇,教師的道德實踐能力才得以更好提升,教師道德智慧才得以真實生成。
盡管道德是客觀倫理的主觀表達,表現為道德法則。但是道德法則的探求和選擇卻依賴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人作為群居性物種,為了融入社會、實現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吸取和修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部分,表現出目標性和選擇性,使得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以及道德活動本身能帶給人發(fā)展的快樂,這種發(fā)展快樂又能促使人們在情境實踐中不斷探索道德智慧。除通過養(yǎng)成良好工作習慣、培養(yǎng)積極生活方式外,教師更應該注重通過教育問題的解決,科學利用道德智慧的目標性和選擇性,推動道德智慧生成。
道德智慧源于道德實踐,教師應通過道德實踐形成道德發(fā)展的自覺意識,融入到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來。在自我發(fā)展的系統(tǒng)中,把握道德智慧的本質,形成自我道德智慧體系。當形成了自我道德智慧體系,教師在面臨道德實踐問題時便不再手足無措,而是從容淡定,積極主動地處理教育問題,并從中獲得自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有意識地構建自我道德智慧體系,在德育實踐中有目標、有選擇地積累沉淀和提高強化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道德能力、道德智慧,不斷激發(fā)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在遇到實踐中各種具體問題時,教師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會主動地發(fā)揮道德智慧,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并非被動接受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盲目地模仿學習榜樣。通過積極主動對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社會現象進行獨立思考,教師會自覺作出高尚道德行為,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構建道德的實踐意義,建立主體的道德實踐體系,從而使道德智慧與具體情境相融合,從而更好地自我實現。
入職三年的王老師一直擔任班主任。他工作努力,認真負責,對學生要求嚴格,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前茅。
新學期開學之際,王老師特意提醒學生注意穿著打扮問題。雖說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可在王老師眼里,衣著外貌不能不當一回事。從學生個體角度來看,反映了一個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動態(tài);從班級集體來看,關乎班級整體班風學風。由于假期時間較長,家長們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更多地表現在神情外貌和衣著打扮上。報到時,很多男學生發(fā)型較長,染燙明顯,狀態(tài)散漫,所以王老師強調發(fā)型問題是有原因的。
于是,王老師再次提醒這部分同學,按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將頭發(fā)剪短。次日,班里的蘇同學還是留著長長的中分頭。放學時,王老師把蘇同學喊到辦公室:“老師給全班同學提的發(fā)型要求你知道嗎?”“知道”蘇同學低聲答道?!澳阒罏槭裁催€沒有理發(fā)?”王老師明顯有些不耐煩?!凹依锊蛔尷恚乙矝]辦法?!睂W生很理直氣壯地回道。
就這樣,師生對話的火藥味越來越濃。最后,王老師一氣之下,從抽屜順手拿出一把剪刀,“那就由我來幫你理吧!”話落手到,蘇同學中間的一綹頭發(fā)就被剪下來了。蘇同學一邊反抗著,一邊退后說:“好,好,我去理發(fā)店理發(fā),行了吧”,說完跑出了辦公室。
蘇同學回到家中,他的父親正在喝酒??匆妰鹤臃浅@仟N地走進來,以為兒子又打架了,便大聲喝問。當聽完兒子講述后,借著幾分酒力,怒沖沖跑到學校向王老師興師問罪。見到王老師便破口大罵,在場的老師都為之瞪目。大家紛紛上前勸解,可是家長不聽勸告,反而有恃無恐。為了化解矛盾,學校年級組長便把家長和教師帶到了校長室。
經過多方長時間調解,家長蘇某身上的酒氣也慢慢淡去,蘇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王老師賠禮道歉,王老師也為自己魯莽行事向家長、學生道歉。經過此次教訓,王老師不斷對自己的管理方式進行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感受和教育的方法,這樣的事情再也沒有重演。
這件事情中,教師和家長都有不妥之處。蘇父見到王老師后借著酒勁,不由分說,便破口大罵,侮辱了教師人格,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規(guī)定:“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辫b于情節(jié)不是特別嚴重,且經調解,雙方達成了相互諒解,學校對蘇父行為可以不予追究。但蘇父魯莽的行為可能會給孩子思想言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魯莽行為所折射的簡單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除教師在日常教學常規(guī)中需要謹言慎行和注意方式方法外,家長也需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王老師雖然盡職盡責,對學生嚴格要求,但是沒有選擇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沒有尊重學生人格,缺乏道德智慧,沒有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后來的矛盾激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條的規(guī)定“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章的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也有違法之嫌。由于家長諒解,學生醒悟,王老師認識錯誤并向家長、學生道歉,學校可以給予王老師談話警告。
事實上,為規(guī)范廣大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行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部先后印發(fā)并實施了《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該《意見》強調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突出規(guī)則立德,強化教師的法治意識。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也著重強調,將法治教育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訓體系,強化紀律建設,健全德育評價機制,開展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宣傳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堅守師德底線,將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教師要了解教師法和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能夠用法律法規(guī)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教育實踐行為,同時將此作為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手段。
案例中的王老師處理問題缺乏法律意識和道德覺察,處理問題的道德實踐智慧不足。經此一事,王老師需要結合自己日常管理方式就師德師風進行深刻反省,學習相關師德政策文件和相關法律條文,在日常教育實踐中體認參悟,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認知、鍛煉道德能力、豐富道德智慧。主管部門及學校也應強化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指導教師的道德實踐,在恪守職業(yè)道德,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幫助教師錘煉道德智慧。
教師道德智慧是一個不斷歷練和完善的過程,不僅體現在具體的道德問題情境中,也滲透到教師日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蘊含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如果脫離具體的教書育人實踐,教師的道德智慧將難以施展和提升。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這體現的就是教師的道德智慧,教師道德智慧的歷練,主要表現在道德評價、情境體驗、道德選擇等方面的歷練和完善。[2]
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具體的育人實踐,通過政策法規(guī)的學習和典型榜樣的感化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認知,建立道德評價的標準;另一方面要不斷積累道德實踐中的反省體驗,鍛煉道德選擇能力。
道德評價貫穿道德認知發(fā)展的始終,是人們運用已有的道德標準和觀念對道德行為進行評判的過程。進行道德評價能深化對道德意義的理解,有利于人們進一步鞏固道德經驗,在獲得理性智慧的同時,使道德知識成為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
道德評價能力的發(fā)展一般經歷由他律到自律,由他人到自己,由外在到內在,由片面到全面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道德現象進行褒貶,譴責不道德的思想行為,使本人意識到言行的不良影響,從而引起自疚、悔改之意;加強好的思想和行為的宣傳,為學生樹立模范榜樣,進一步激勵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教師本人在這一過程中,將自身的實際情況與對學生的道德評價相對照,有助于道德認知的深化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對自身的道德行為也能積極強化。
道德選擇是指個人或團體在道德意識和一定目的支配下,對某種道德行為所作的自主抉擇,是道德意識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3]。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的同時發(fā)展自己的道德選擇能力。
一是教育活動要精選教育主題。教育主題應圍繞社會現實和學生發(fā)展需求,改變傳統(tǒng)千篇一律的道德教育,研究未成年人道德培養(yǎng)的內容,關注未成年人議論的熱點話題等。例如,學生之間的相互攀比、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何更好地與同學朋友相處等。這些教育主題,教師除自身需要研究和修煉外,也應該在日常道德教育活動中幫助孩子認識和掌握,創(chuàng)造師生共同關切的主題,實現共同成長。
二是道德教育要以社會生活為背景。把社會環(huán)境作為學生學習的根據地,根據學生面對社會多元化資訊的所思所想,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同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敢于面對教育教學和社會道德領域中的新挑戰(zhàn)[4],在師生的共同聚焦和探討中,歷練道德選擇能力。
道德智慧來源于人的生活世界,是人們從生活實踐中體驗、感悟而來的實踐智慧,通過感知具體道德實踐情境、選擇恰當的道德行為來體現。校園,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創(chuàng)建真實的道德情境,促發(fā)有道德智慧的師生共同地親身體驗。[5]
道德智慧的養(yǎng)成不能離開道德實踐,當前我國的道德教育重點是在對道德的認知和規(guī)范上,缺少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體驗。學校應注重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師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把外在的規(guī)范內化,把內在的德性外化,師生共同獲得道德體驗。在此過程中,師生的意志品質、思維能力、道德情感隨著道德實踐不斷深入而得以發(fā)展,道德評價能力、選擇能力不斷提升,師生的道德智慧被激發(fā),獲得升華和提升。
總之,教師的道德智慧在有意識、靈活機智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歷練和提升。這需要教師不斷地通過實踐體驗和思考,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生成自身的道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