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墉
每年12月1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前面的廣場,都有為圣誕樹點燈的儀式。
超大的圣誕樹,據說都是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千萬棵巨大的杉樹中挑選出來的。
有一天,我教學生畫杉樹,順便提起那棵巨無霸。
“你以為那巨大的圣誕樹真是那樣的嗎?”一個中年女學生神秘地笑道,“錯了,多好的樹都有缺陷,都會缺枝干、少葉子,必須由我在那里當木工的丈夫,用其他的枝子補上去,才能完美?。 ?/p>
此后,每次我看洛克菲勒圣誕樹點燈的新聞,都會想起她的話。
我想,這世上的每個人,無論他多偉大、多有名,都像那樣一棵樹……
(摘自《螢窗小語》,漓江出版社)
文/王偉
毛腿沙雞是一種體形大小與鴿子相仿的飛鳥,棲息于荒漠、半荒漠地區(qū)。每年4月至7月是毛腿沙雞的繁殖季。雛鳥孵化出殼后,需要經過數(shù)周時間哺育才能展翅飛翔,在此期間不能自行尋找食物和水。
荒漠中最珍貴的不是食物,而是水。每到清晨和黃昏時分,毛腿沙雞會長途飛行到水源地喝水,雄鳥還要擔負給雛鳥取水的任務。雄鳥走進水塘,一邊低頭連續(xù)喝水,一邊將腹羽浸沒在水里,自己喝完水后立即振翅飛回巢穴。雛鳥爭先恐后圍攏過來,雄鳥張開翅膀站立,雛鳥用喙左右掃動擠壓雄鳥濕潤的腹羽,汲取其中的水分,樣子很像哺乳動物幼崽喝奶。
可是,毛腿沙雞如此費時費力地取水,能給雛鳥帶回多少水分呢?
跟其他鳥不同,毛腿沙雞腹羽的羽小枝基部呈螺旋狀,在干燥狀態(tài)下,相鄰的羽小枝互相纏繞。遇到水之后,卷曲的羽小枝便會吸水展開,沿著羽片垂直的方向舒展,纖細而致密的羽小枝緊密排列,形成一道蓄水層,彼此之間只留有微小的縫隙,如同細細的玻璃管,在毛細作用的原理下,水分便被保存在羽小枝間隙中。然而,縱使有如此精致的構造,雄鳥平均每次只能帶回20毫升的水,還不及2湯勺的量度,但對口渴難耐的雛鳥至關重要。雄鳥每天要往返巢穴和水源地3~5次,才能給雛鳥解渴。再度取水之前,雄鳥會在沙土上用力摩擦腹部羽毛,讓其盡快干燥,恢復吸水的能力。
從物競天擇的進化角度來看,毛腿沙雞的取水方式很笨、很低效。可是,毛腿沙雞卻可以通過浸透腹羽,大大縮短暴露在天敵面前的喝水時間。在水源地附近筑巢雖然簡便,但無異于火中取栗,因為荒漠中水源地很少,掠食動物往往守候于此,成鳥遇到危險可以飛走,雛鳥和鳥蛋卻只能坐以待斃。所以,毛腿沙雞的巢穴一般距離水源地10公里以上。
碰到濕羽取水的毛腿沙雞,掠食動物幾乎一點招數(shù)也沒有。如此,起源于600萬年前的毛腿沙雞成了廣袤荒漠中數(shù)量最多的鳥類。而當初與毛腿沙雞一起并存于世的乳齒象、巨貘、古猿等這些佼佼者,卻扛不住滄海桑田,早早地滅絕了。
動物也好,人類也罷,積小勝方為大勝。最聰明的,不見得是四兩撥千斤的取巧,更多的是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厥刈?。越笨越聰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蘭之幽摘自《讀者》(原創(chuàng)版)2022年第3期,Stacy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