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艷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縣融媒體中心)
得益于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智能終端的高度普及,社會大眾的信息獲取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類型的新媒體成為社會大眾信息獲取的主要途徑,人類社會步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以數字化資源為傳播內容,具有更強的傳播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既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也對傳統(tǒng)媒體,如廣播電視新聞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呈現出了衰敗感[1]。采訪是廣播電視新聞的信息采集手段,對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以及傳播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立足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做好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創(chuàng)新的工作,推動廣播電視新聞在新媒體時代實現新發(fā)展。
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而言,攝錄設備是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采訪人員借助現代化的攝錄設備,如攝像機等,全程攝錄采訪過程。攝錄設備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具有重要的價值,一方面,攝錄設備具有信息采集的作用,能夠精準記錄廣播電視新聞采訪中的細節(jié)情況;另一方面,攝錄設備采集來的信息,對廣播電視新聞的后期制作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合理使用攝錄設備是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要點,但在實踐中,不少采訪人員存在過于依賴攝錄設備的問題,乃至產生了采訪惰性。較為典型的便是以攝錄取代采訪,完全忽略了自身與采訪對象的交流,既不對采訪過程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也不會隨機調整采訪模式[2],導致采訪工作機械化、僵硬化。更為嚴峻的是,攝錄設備的過度使用使得廣播電視新聞缺乏新意,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加劇了廣播電視新聞受眾的流失,削弱了廣播電視新聞在新媒體時代的競爭力。
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新聞出現,涵蓋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中既有重大突發(fā)性事件,也有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新媒體時代,流量為王,各種類型的新媒體,如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為了吸引流量,不斷地發(fā)掘生活中具有新聞價值的元素,既豐富了新聞內容,也增加了用戶黏性。相比而言,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則面臨著采訪主題脫離大眾需求的問題,一些采訪主題距離大眾的生活較為遙遠,或者說,大眾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難以真正參與到采訪中。導致廣播電視新聞采訪主題脫離大眾需求的因素有二:一是管理體制的問題。盡管當前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但一些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管理制度,在滯后的規(guī)章制度的限制下,采訪人員難以實現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二是新聞屬性的問題。廣播電視新聞的管理較為嚴格,新聞采訪具有“官樣文章”的色彩,缺乏生動性和靈活性。
當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中同樣存在著采訪內容缺乏深度的問題。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多采用問答的形式,采訪人員事先便準備采訪問題綱要,在采訪過程中,采訪人員問什么,被采訪者回答什么,這種機械式的采訪方式,使得采訪人員獲得的信息多流于表面,難以獲得更有價值的內容,同時也使得廣播電視新聞的內容缺乏深度,流于表面。比如,火災報道中僅僅采訪了火災的時間、地點以及直接致火原因等問題,并未對受害范圍、根本因素等做進一步的發(fā)掘。新媒體時代,網絡中的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其中,不少信息在廣播電視新聞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但采訪人員并沒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在新聞信息采集中的作用。相比而言,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這一方面表現得更為出色,針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新聞話題,微信公眾號能夠用圖、文、視頻結合的方式呈現,并且會結合新聞呈現的需要,進行追蹤呈現。采訪內容深度不足使得廣播電視新聞在內容呈現上滯后于新媒體,影響了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
新聞對時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從媒體發(fā)展的歷程來看,每一次的媒介變革均會極大地提升新聞的時效性。比如,報紙誕生后,新聞傳播速度加速;廣播、電視等媒體以及新媒體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新聞的傳播速度。新媒體時代,上一秒發(fā)生的新聞,下一秒便能隨著新媒體傳播到世界各地。當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存在時效性不高的問題,究其原因,首先,被動采訪現象嚴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多為被動式采訪,即一個地方發(fā)生新聞后,采訪人員才會趕到新聞現場開始信息采集工作。被動式的采訪使得采訪人員難以從日常生活中發(fā)掘有價值的內容,也催生了新聞同質化的問題。其次,制作流程較長。廣播電視新聞有一個固定的制作流程,從采訪而來的素材,到最終的新聞節(jié)目,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由此導致的結果便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已經完成新聞傳播,廣播電視才開始播報新聞,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吸引力。
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呈幾何級數增長。首先,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催生了新媒體,各種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等紛紛涌現,新媒體數量的增加自然會導致信息資源的增長。其次,新媒體模糊了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以微信為例,作為用戶基數龐大的社交軟件,微信朋友圈不僅是用戶展現個人生活的場所,也是用戶轉發(fā)各類社會新聞的平臺。用戶可以將不同渠道,如微信公眾號、網易新聞客戶觀、騰訊新聞等獲得的信息,以轉發(fā)的形式發(fā)送到朋友圈,其他關注到該條新聞的用戶也可以繼續(xù)轉發(fā)。而信息資源海量化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積極的一面來看,海量的信息資源為采訪人員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采訪人員既可以通過搜索引擎,以主題詞的方式查詢相關的內容,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內部,如微信、知乎等,查閱資料,廣播新聞信息的來源更為廣泛。從消極的一面來看,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使得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網絡中有著虛假信息,采訪人員稍不注意就會采用到虛假信息,從而影響廣播電視新聞質量。
良好的交互性是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重要區(qū)別。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民眾的受教育水平得以提升,他們渴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傳統(tǒng)媒體在受眾交互上存在不足,面臨著交互方式單一、交互時效滯后的問題。新媒體的出現有效克服了信息發(fā)布主體與受眾交互不足的問題。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微信公眾號的交互方式有兩種,一類是非文字交互。訂閱者以點贊、收藏、分享、點擊喜歡作者等方式,表明自身對發(fā)布內容的態(tài)度,管理者可以通過后臺的數據記錄,了解訂閱者對內容的喜歡程度,如以點贊人數除閱讀量來計算點贊比。另一類是文字交互,訂閱者可以在內容下留言,表明自身的看法,管理者看到訂閱者的留言后,可在評論區(qū)與他們交流討論。受此影響,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形式也呈現出互動化的特點。從采訪人員的角度而言,采訪人員更加注重現場采訪的靈活性,而非固守原先的采訪計劃。從采訪對象的角度而言,采訪對象不再是被動地回答采訪者的問題,而是能夠主動地介入到廣播電視新聞采訪中,為采訪人員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3]。在新媒體的幫助下,采訪對象的信息來源更為廣泛,他們能夠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對相關新聞內容形成自身的看法,從而使采訪工作從簡單的詢問——回答轉變?yōu)椴稍L人員與采訪對象的雙向交流。
新媒體有著更強的傳播效力,新媒體是依托于信息技術的現代媒體,傳播內容為數字化資源,能夠同時涵蓋文字、符號、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類型,在新聞內容的呈現上具有突出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時代,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媒體,信息傳播均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并且傳統(tǒng)媒體有一定的封閉性,難以取得廣泛傳播的效果。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借助于網絡,上一秒發(fā)生的新聞,下一秒便能傳播給受眾。并且,新媒體具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凡是有網的地方,均在新媒體傳播的范圍內。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使得廣播電視新聞的采訪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多為空間封閉式采訪[4],以追求音頻、視頻錄制效果為主要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精準性。新媒體時代,采訪人員可以從多個角度創(chuàng)新采訪方式,比如,以視頻通話的方式進行采訪。現代社交軟件,如微信等,都帶有視頻通話的功能,并且可通過建群的形式進行多人視頻通話。采訪人員可將采訪對象邀請到微信群中,以群視頻通話的形式開展采訪工作。又如,以網絡問卷獲得信息。問卷星等網絡問卷平臺,具有強大的問卷發(fā)放、搜集、處理等功能,是采訪人員獲得有效信息的可靠憑借。
當前,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廣播電視面臨著新媒體巨大的沖擊,出現了收視率下降、受眾減少的問題。與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新聞既有明顯的不足,如時效性差、受眾參與度不高等,也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即受眾信任度高。對此,廣播電視新聞要將精準選題作為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重點內容。首先,從廣播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出發(fā),將民生問題作為新聞重點。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同利益主體間有著復雜的利益矛盾,民生問題隨之突顯。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要善于找準民生痛點,讓受眾對新聞內容有切實的了解,拉進新聞節(jié)目與受眾的距離,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廣播電視新聞要通過深度報道提高采訪內容質量。相比于新媒體而言,廣播電視新聞在深度報道方面具有更為顯著的優(yōu)勢。在一些社會突發(fā)問題和群眾較為關心的問題的新聞采訪中,廣播電視臺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安排采訪人員采訪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從業(yè)人員,多維度、多層面剖析新聞內容,獲取更完整的新聞信息。
網絡信息是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訪重要的信息來源。網絡信息數量豐富且處于持續(xù)增長中,搜集、分析難度較大。對此,廣播電視新聞要加強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大數據技術是大數據處理流程中所采用的各類技術的統(tǒng)稱,涵蓋數據采集、集成處理、數據挖掘、數據呈現等多個維度,常用的大數據技術有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存儲技術、數據分析技術、數據管理技術等[5]。大數據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商業(yè)智能、政府決策、公共服務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廣播電視新聞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強化信息搜集的全面性。網絡中的數據包括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三類,傳統(tǒng)的數據分析技術僅能處理結構化數據,而大數據技術則極大地擴大了數據處理的范圍,能夠同時處理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另外,廣播電視新聞可借助各種分析工具,提高信息使用價值。傳統(tǒng)的數據分析多局限于數據間的因果關系分析,大數據技術具有多維的分析方式,可從聚類分析、關聯(lián)分析等角度發(fā)掘數據的價值,提高數據的處理效果。
網絡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為廣播電視新聞采訪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魚龍混雜的信息也增加了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出現信息錯誤的風險,對此,必須對廣播電視新聞進行嚴格把關。首先,發(fā)揮好平臺的把關作用。新媒體時代,各種類型的新媒體成為新聞生產的主陣地。平臺自身要具備把關意識,協(xié)同發(fā)揮好機器審核、人工審核在內容審核中的作用。一方面要豐富審核資源庫,最大限度地擴容資源庫,擴大機器模型的審核范圍,使違反政治標準、道德標準的內容第一時間暴露出來;另一方面則要創(chuàng)新審核方法,完善機器審核的計算方式,提高新聞的審核效率[6]。一旦用戶發(fā)布的內容與內容攔截庫中的內容匹配,如標題、視頻內容等,用戶發(fā)布的內容將無法通過審核,自然也無法在平臺中傳播。從采訪人員的角度而言,采訪人員自身要具備把關意識,對于在網絡中獲得的信息,要做好審核工作,確保信息資料的準確性。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信息資源的海量化、采訪形式的互動化以及采訪方式的多樣化。與此同時,采訪人員要緊扣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圍繞精準新聞選題、加強技術應用、嚴格網絡把關三個角度優(yōu)化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新聞采訪,提高采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