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巍巍
(煙臺日報社 山東 264000)
隨著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的不斷繁榮,這也標志著全媒體時代的正式到來,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讓我們每一個人通過社媒平臺都能成為“新聞記者”,[1]由于現在的網絡具有時效性強、影響面廣的明顯優(yōu)勢,網絡媒體的影響力早已超過了傳統(tǒng)電視和報紙等媒介,成為了最重要媒體,而作為黨報的駐站記者更應適應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需求,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傳統(tǒng)思路,提高自身的從業(yè)素質,運用新媒體網絡工具適應這個時代并賦予自己全新價值。
“全媒體”時代的高速發(fā)展,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的發(fā)達,也對全球媒體的媒體能力有著更高要求,人們對任何事情言論自由,全媒體時代的網絡具有很多不同的特點。[2]
“全媒體”時代就是一個技術占絕對優(yōu)勢的新時代,任何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比如在幾天之前知道的事情在今天必然不可能是突發(fā)新聞。所以要做好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首先就必須要第一時間到達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現場,并要用最快的速度整理出拍攝的照片和文字內容,并用最快的速度上傳到網絡。所以,黨報的駐站記者除了要有良好的個人素質之外,還需要配備筆記本電腦、無線網卡、簡易便攜的攝像機或者照相機,這些設備的配備齊全能讓黨報的駐站記者不論在何處都能及時把最新發(fā)生的新聞消息第一時間發(fā)布出去,[3]讓公眾知曉新聞事件的產生。“全媒體”時代的記者用現代的話說要一專多能,綜合素質要有更高的要求。黨報的駐站記者不但要有記者專業(yè)的技能素養(yǎng)之外,還要具有攝像記者的攝影攝像的技能特長,便于新聞事件的產出更加完美,讓公眾了解新聞更加直接,不會導致新聞報道因為圖像的不清晰而不能理解駐站記者報道新聞內容的本質。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不再是新聞最后的把關者,以往傳統(tǒng)的報紙和電視為主要載體的新聞產生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正面輿論導向和宣傳作用,必須經過層層審核新聞內容才能發(fā)布。[4]而當下互聯網媒體的發(fā)展讓人們對新聞也有一定的判斷性和選擇性,對熱門新聞內容通過多家媒體記者的綜合報道才會能更好判斷新聞的真實性,因此黨報的駐站記者必須時刻認識到自身新聞記者的角色,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可以對新聞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講解,以真實性、時效性原則確保新聞對受眾產生積極有效的宣傳作用,這個新聞不論是正向的還是一些不好的信息都保證是對社會現象的真實反映。
當前的黨報駐站記者,是在黨和國家重要的報社為及時報道一個地區(qū)的大事小事,長期在一個固定地區(qū)駐地進行報道的媒體人員,他們是依靠駐地展開新聞全面發(fā)布工作的專業(yè)記者。[5]駐站記者在國內能依靠我國好的新聞政策的支持,但在國外比如一些政局不太穩(wěn)定的地區(qū),駐站記者獲得的支持就非常有限,在國外的黨報駐站記者就必須有過硬的綜合素質來應對新時代面臨的不斷挑戰(zhàn)。我國黨報的駐站記者在工作開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一些黨報的駐站記者綜合素養(yǎng)有待提升,一專多能的全能型記者較為缺乏,當前黨報駐站記者的選擇普遍偏重于其能不能在對新聞事件的觀察以及對文字的具體把控方面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而一些記者缺乏攝影和攝像的能力,如果單獨面對突發(fā)新聞事件往往不能把重大新聞事件完整及時地完成采、編、發(fā)等一整套流程;還有一些黨報的駐站記者缺少新聞人員的一般從業(yè)素質,對工作環(huán)境非常挑剔,明顯有吃苦怕累的情緒,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黨報的責任心和團隊的合作意識,這樣的駐站記者不僅不能和自己同事良好協作,甚至很難在當地融入基層獲得有價值有意義的報道內容;還有一部分記者從大學畢業(yè)之后直接到黨報機構參加新聞的報道工作,對生活缺乏正確的主觀認識,不能很好地以一個客觀的身份去對新聞事件進行描述,對于發(fā)生的一些突發(fā)事件可能會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新聞事件的內容缺乏客觀性,如果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還會嚴重損害黨的良好形象,這樣的駐站記者也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全媒體”時代對所有的黨報駐站記者有著嚴格于其他新聞記者的要求,要求他們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有很高的政治意識和對黨堅定不移的信念。作為一名黨報駐站記者必須要以客觀的身份去報道各種新聞事件內容,[6]發(fā)揮出黨報正面的輿論導向,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嚴禁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影響新聞事件報道的效果,出現輿論導向的反方向。黨報的駐站記者也必須要時刻遵守職業(yè)道德,嚴格要求自我,嚴厲禁止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出現完全偏離事實的新聞報道,要尊重新聞事實的產生。
“全媒體”時代對黨報記者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要對黨報的駐站記者進行一定的培訓和教育,要不斷提高駐站記者的綜合素質,在一定時期下可以以末位淘汰制加強記者之間的競爭意識,促使黨報駐站記者在工作崗位上有一定的危機感。
首先要定期對駐站記者進行思想教育和講座培訓活動,目的是要提高駐站記者的政治素養(yǎng)。一個黨報駐站記者對話題或者新聞現象的敏感程度、記者自身的作風決定了新聞產生的效果。長期不在自己地方駐外工作,會在當地的一些政策民俗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黨報駐站記者的情緒會有一定的波動,難免會對報道產生一定的偏頗。所以要對黨報駐站記者不定期的持續(xù)進行好思想教育,才能不會忘記黨交給自己的神圣使命,也不會辜負人民對自己的期望,這樣的黨報駐站記者才能著眼于國家的發(fā)展去真實報道新聞事件。例如黨報派駐到武漢的駐站記者,2020年初新冠疫情最先在武漢開始蔓延,駐站記者一定要不怕困難和危險,為人民群眾報道一線醫(y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為疫情貢獻的大事小事,確保全國人民能夠對武漢疫情真實情況得到及時、全面了解。
黨報的駐站記者要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因為只有不斷通過實踐鍛煉,才能改變年輕黨報駐站記者的思想不成熟的現狀,而且只有通過不斷實踐訓練,才能強化他們采編拍發(fā)一整套流程的新聞發(fā)布綜合技能,成為一專多能的新聞人,才能不被“全媒體”時代所淘汰。駐站記者要根據自身業(yè)務短板和實際需求,采取走出去學、崗位上練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學習新媒體時代媒體知識和業(yè)務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轉變思路、注重積累,努力鍛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把學到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能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以實際行動講好地方故事,推動新聞宣傳工作更上新臺階。
最后,要引入末位淘汰制度,要讓黨報駐站記者有一定的危機感,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工作就是非常穩(wěn)定的。要留下敢于真正吃苦,站在人民和黨的角度下去報道的駐站記者,才能完全優(yōu)化黨報的整個團隊,鼓勵每一個黨報記者真正深入到人民的底層中去,報道出關于人民生活有意義的新聞內容。
“全媒體”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要求駐站的每一個記者從個人的道德素質到工作地方的能力有一個明顯的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每一個黨報的駐站記者要秉承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比一般的記者更要嚴格要求自身,為黨和人民起到好的輿論導向,為黨和人民報道最真實的新聞動態(tài),為黨和人民建立起完整的信譽度,讓人民通過自己在黨報的報道支持黨的相關政策,讓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更加暢通無阻,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