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人的晝夜節(jié)律可以分成三類,約40%的人習慣早睡早起,是早鳥型;30%的人習慣晚睡晚起,是夜貓子型;剩下的30%,處于兩者之間,但稍微偏向夜貓子型。
晝夜節(jié)律主要取決于基因。如果你爸媽是夜貓子,你大概率也是。
決定睡眠的第二個因素是,大腦中讓你想睡覺的腺苷等化學物質,會產生“睡眠壓力”。醒著的時間越長,腺苷積累越多,到一定程度,你的眼皮就會打架。
剛睡著的時候,你會進入非快速眼動期,它可以分為N1、N2、N3三個階段,然后進入快速眼動期。至此完成一個周期循環(huán),為90到120分鐘,一晚大概會經歷5個這樣的周期。
但每個階段的時間不是固定的。
睡眠的前半段,大部分時間是非快速眼動期,但進入下半夜后,快速眼動期開始占主導地位,做夢一般發(fā)生在快速眼動期。
非快速眼動期主要是讓大腦休養(yǎng)生息,而快速眼動期大腦變得活躍,有助于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調節(jié)情緒。
因為每個人的晝夜節(jié)律不一樣,具體幾點睡對身體的影響,并不是那么大。
睡眠時間夠不夠,質量達不達標,規(guī)不規(guī)律,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目前主流的建議是,成年人要睡7~9小時,中小學生是8~11小時,5歲以前的兒童,則要睡上10~17小時。
也有少數人天賦異稟,比如搜狐老板張朝陽,充電四小時,續(xù)航一整天。但對大部分人來講,睡這么少是在找死,睡眠不足會誘發(fā)各種疾?。喊柎暮D?、中風、癌癥、糖尿病、心臟病等。
光時長夠還不行,有時候我們明明睡足了八九小時,依然萎靡不振,這很可能是因為睡眠質量不達標。
有學者綜合了將近4000篇論文,總結了睡眠質量的六個指標:入睡時間、大于5分鐘的蘇醒次數、入睡后清醒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結構、小睡次數。
對成年人來說,入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蘇醒次數不超過1次,入睡后清醒時間不超過20分鐘,總睡眠時間占總臥床時間超過85%,都是高質量睡眠。
想要高質量睡眠,保持規(guī)律很重要,不能睡得太晚,也不要睡得太早。
研究發(fā)現,與日常睡覺時間相隔越遠,睡覺時的靜息心率波動越大,而較高的靜息心率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果你習慣晚上12點睡,那么1點半睡覺就是熬夜。如果你平常就是1點半睡,這就是你的正常睡眠時間,不算熬夜。
但不是說你可以無限推遲睡眠時間,有的人總是四五點才睡,這叫“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這種睡眠就算時間足夠,質量也不高,因為干擾因素太多,比如光線太強、領導打電話催你干活、樓上裝修。
和睡得早的人相比,晚睡的人通常睡的時間比較短,而且更容易飲食不健康。你想想自己是不是經常半夜沖動點外賣。
而且,大多數人得按時上班上學,半夜三四點才睡,很難睡足八小時。歸根到底,好好睡覺,才是真正的續(xù)命良藥。
(摘自2021年第20期《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