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蘇東坡的京師之路

        2022-02-07 13:23:43遠(yuǎn)人
        綠洲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蘇洵父子歐陽修

        遠(yuǎn)人

        1

        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發(fā)源于松潘縣岷山南麓的岷江從北向南,經(jīng)茂縣、汶川、都江堰、新津、彭山、眉山、青神、樂山、犍為、宜賓,貫穿整個四川中部,到宜賓匯入激流洶涌的長江后,便一路浩浩蕩蕩,開始東流向海之程。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十月,二十四歲的蘇軾正是從故鄉(xiāng)眉州(今眉山)舟發(fā)岷江,南至宜賓,再東入長江,經(jīng)十一郡、三十六縣,行六十日行程后,在湖北荊州上岸,再取陸路,北上當(dāng)時的京師開封。

        與蘇軾同行的,除了妻子王弗,還有五十歲的父親蘇洵和剛及弱冠的弟弟蘇轍一家。

        在父子三人這里,已是第二次前往開封。

        三年前,即嘉祐元年(1056)閏三月底時,蘇氏父子同離成都,往開封赴京師之考。蘇軾當(dāng)時的心情與此刻相比,既有相同,也有不同。說相同,畢竟二十一歲與二十四歲相差無幾,都屬青春勃發(fā)之齡,對前途的渴望會使人涌動非比尋常的渴望,尤其嘉祐二年(1057)金榜題名后,迎接其雄心的仕途大門已然敞開。名震天下的歐陽修、梅堯臣等考官無不震驚于蘇氏兄弟的罕見才華,連宋仁宗也在閱過考卷后,驚喜萬分地告訴皇后,稱為子孫得到了兩個宰相;說不同,是此刻的自己剛剛守孝完畢。得知母親程氏去世的噩耗時,蘇軾正在京師嶄露頭角。剛剛及第的蘇軾當(dāng)即和父親、弟弟返蜀奔喪。另外不同的是,當(dāng)年父子赴京走的是險峻陸路,此次選行水路。面對滔滔大河,既是開闊心胸的最佳選擇,也是對人生遠(yuǎn)行的一種必要體驗。

        在蘇軾一生中,母親程氏堪為第一個對他產(chǎn)生至深影響之人。而且,程氏還是改變蘇洵畢生命運的人。站在今天來看,能步入“唐宋八大家”行列的蘇洵自是文學(xué)天賦奇高,但他偏偏自幼不喜讀書。成婚后,出身富裕名門的程氏“上事姑翁,下教子女”,面對家門日衰的窘境,不惜親自與“婢子熨帛”,為的是免去丈夫后顧之憂,盼其能感悟奮起。當(dāng)蘇洵逐漸體會“憂我泯沒”的妻子苦心后,終于在二十七歲時“發(fā)憤為學(xué)”,數(shù)年后學(xué)問終成,竟至“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xué)者競效蘇氏為文章”。

        蘇洵自己既知發(fā)憤,自不會讓兒子荒廢時日。蘇軾八歲時,被送到一個叫張易簡的眉山道士那里求學(xué)。當(dāng)他在天慶觀北極院勤讀三年返家后,余下學(xué)業(yè)由程氏“親授以書”。從后者能“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來看,程氏實為飽讀詩書之人?!端问贰诽氐赜涊d了一個故事,說是某日“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愿不能為滂母邪?”

        故事中的范滂是東漢名臣,因當(dāng)時大將軍竇武欲誅宦官,謀劃事泄后,兵敗身亡。當(dāng)宦官們在起事名單中發(fā)現(xiàn)范滂的名字后,即命汝南督郵吳導(dǎo)前往緝捕。頗有良知的吳導(dǎo)不忍將有清廉之名的范滂下獄,竟手抱詔書,伏床痛哭。范滂不想連累他人,即往縣府投案。繼續(xù)想不到的是,時任縣令的郭揖心感范滂為人正直,竟想掛印棄官,和他一起亡命天涯。范滂當(dāng)即拒絕。當(dāng)范母趕來與兒子訣別,范滂勸母親能“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時,范母的回答是,“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fù)求壽考,可兼得乎?”意思是你求仁得仁,能與李膺、杜密這樣的曠世忠臣齊名,死也沒有可遺憾的,人生在世,不可能既得名,又得壽。當(dāng)日程氏對蘇軾能作此回答,足見程氏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也見出程氏能以氣節(jié)來勉勵蘇軾的巾幗大義。

        2

        此刻身在岷江舟中,蘇軾會想起故去的母親,也會想起三年前的點滴往事。

        為求得第一次赴京趕考的支持,蘇洵特地帶上二子,前往雅州(今四川雅安)拜見當(dāng)?shù)靥乩缀喎?。今天已默默無聞的雷簡夫在當(dāng)時卻極負(fù)盛譽,舉個例子,與歐陽修奉旨同修《新唐書》、以“紅杏枝頭春意鬧”垂名不朽的工部尚書宋祁特意寫過一首《贈雷簡夫》詩,稱其“大言滿千牘,高氣橫九州”。其中既見雷簡夫的當(dāng)時聲望,也見他平日所交人物?!拔镆灶惥邸钡囊馑际牵约翰环?,才能交上不凡之友。蘇洵彼時雖為布衣,名聲卻已不小。當(dāng)雷簡夫讀過蘇洵呈上的《六經(jīng)》《洪范論》等文論后,震驚之余,大起相見恨晚之感。從這里也能看出,大宋一朝,文人間的惺惺相惜并不受彼此身份限制,有才華的人,自會得到在朝在野的各類同行賞識。心懷感激的蘇洵當(dāng)即命兩個兒子對雷簡夫行拜師之禮。頗為有趣的是,今天讀者翻閱蘇軾兄弟的詩文集時,會發(fā)現(xiàn)竟“無一字及簡夫,似絕不知其人者”。原因是后來有個叫范偉的長安巨富,謊稱自己是武功縣令范祚的孫子。他若只吹吹牛皮,倒還無傷大雅,想不到的是,范偉重金請人從墓中盜得范祚尸首,與其祖母合葬,范門竟由此被免除五十年徭役。雷簡夫明知實情,卻在收受范偉的賄賂后,親題墓碑,為之張目。長安人人知此惡事,卻都知范偉背后有雷簡夫撐腰,乃至無人敢言。蘇軾兄弟雖嫉惡如仇,但若提筆揭露,又會想起自己父子當(dāng)年接受過他的幫助,就索性一字不書了。

        雷簡夫當(dāng)時對蘇氏父子的重要幫助是,他當(dāng)即給時任益州太守不足三年的禮部侍郎張方平、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中書門下平章事韓琦分別去信。在給張方平的信中,雷簡夫直接稱蘇洵負(fù)“王佐之才……豈唯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爾”。在給歐陽修的信中,生怕對方不了解其人,在又一次稱蘇洵具有“王佐之才”后,還著重說了他“寡言笑,淳謹(jǐn)好禮,不妄交流”的性格。在給韓琦的信中,則贊其“皇皇有憂天下心”,并告知蘇洵父子將往開封,“謀就秋試”。

        從一州之官到朝廷宰相,雷簡夫三封信一人不漏,足見他對蘇洵由衷欣賞。

        果然,當(dāng)蘇洵準(zhǔn)備完赴京事宜,帶兩個兒子先去成都拜見張方平時,后者竟立以“國士待之”,并急不可待地上奏朝廷,舉薦年紀(jì)不輕的蘇洵為成都學(xué)官。理所當(dāng)然的是,張方平?jīng)Q非因雷簡夫來函才如此,而是蘇洵父子才學(xué),令張方平大為贊賞。當(dāng)蘇洵問他,蘇軾兄弟是否可參加鄉(xiāng)舉時,張方平的回答是:“從鄉(xiāng)舉,乘騏驥而馳閭巷也。六科所以擢英俊,君二子從此選,猶不足騁其逸力爾。”意思是他們參加鄉(xiāng)舉,就好比千里馬在小巷奔馳,大材小用了,哪怕金榜題名,也恐怕釋放不出二人的全部才華。臨行前,張方平不僅給他們置辦行裝,派人陪送,還不假思索給關(guān)系已然交惡的歐陽修寫下一函,極力舉薦蘇洵父子。

        多說一句,張方平能不假思索地給自己政敵去信,是他知道,無論歐陽修與自己有什么芥蒂,卻決不會忽視自己對人才的舉薦。面對蘇氏父子的才華,張方平對歐陽修的眼光信任就如對自己的信任。所以,歐陽修決不會以為自己是在做什么徇私之舉。今人讀史至此,恐怕不能不感慨,宋時官場文人,即便雙方不睦,一旦發(fā)現(xiàn)人才,便能立拋個人成見,行唯才是舉之事。往深處看,張方平的行為,最為恰當(dāng)?shù)貫楹笕苏故玖四莻€時代的文人風(fēng)度。它也從側(cè)面解釋了為什么宋朝能涌現(xiàn)如此多的文學(xué)巨匠,解釋了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為什么能占六席,解釋了后人眼里的“弱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蘇軾這樣彪炳千秋的首席文人,就因為這一真正坦蕩的時代胸襟,在宋朝已到巔峰,后世再也未能企及。

        3

        到開封后的蘇氏父子沒有辜負(fù)張、雷二人的期望。抵京后翌年,即嘉祐二年(1057)正月,蘇軾在省試中,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考卷令點檢試卷官梅堯臣大為稱贊,以為文章“詞語甚樸,無所藻飾”,當(dāng)即呈給主考官歐陽修。后者讀過后也驚喜異常,本想列為榜首,又覺該文怕是出自自己得意門生曾鞏之手。為避嫌疑,歐陽修將其列為第二,待揭榜之后,才知此文乃眉州考生蘇軾所作。

        當(dāng)時還發(fā)生一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和陸游的《老學(xué)庵筆記》都有記敘。二人文字稍有出入,此處綜合一下。說的是歐陽修閱卷之后,問梅堯臣試卷中寫到的“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之事出自什么典故時,胸藏萬卷的梅堯臣竟只能以“何須出處”四字作答。歐陽修也感迷惑,總覺此處必有典故,只恨自己怎么也想不起來。等蘇軾登門致謝時,歐陽修忍不住親問蘇軾。蘇軾說典故出自《三國志·孔融傳注》。歐陽修一查之下,沒發(fā)現(xiàn)書中有載。過幾日再見蘇軾后舊話重提。蘇軾回答說,曹操滅袁紹時,將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賜給曹丕,孔融說了句,昔日周武王伐紂后,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忙問此事見于哪部經(jīng)書。孔融的回答是,以今天的事情來看,意思相同。所以,自己考試時寫皋陶三次欲殺一罪犯,堯赦免其三次之事,也不過是同一個意思——“想當(dāng)然耳”。歐陽修聞言震驚,回去后說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到三月五日,仁宗親至崇政殿主持殿試,此時的蘇軾早已在禮部考試中,以一篇《〈春秋〉對義》躍為第一。待仁宗殿試后,朝廷發(fā)榜,登科及第的有十六人,蘇軾居第六位,蘇轍居第十五位。其中同科及第的,還有蘇軾不會想到將左右自己日后命運的章惇等人。發(fā)榜后,蘇軾依例寫了篇《謝歐陽內(nèi)翰啟》的謝文。歐陽修讀后,對梅堯臣說了句同樣彰顯宋人風(fēng)度的名言,“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上玻上?!”還對兒子歐陽奕說道,“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币詺W陽修當(dāng)時在文壇的領(lǐng)袖身份,能對初出茅廬的青年蘇軾作此評價,令人不僅欽服歐陽修的眼光,更欽服其對后學(xué)的熱忱與胸襟。

        金榜題名,赴瓊林苑宴,無論是誰,都會覺自己已推開實現(xiàn)人生抱負(fù)的大門,尤其有歐陽修的大力推薦,蘇氏父子“隱然名動京師……文章遂擅天下”。料不到的是,剛上云端的蘇軾得到母親程氏于四月初七亡故的噩耗,父子三人連歐陽修也來不及面辭,就立刻離京返蜀,將程氏安葬在眉州武陽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老翁泉側(cè)。

        守孝時長,補充幾句和蘇洵有關(guān)的話。當(dāng)日攜二子到開封后,蘇洵即帶著張方平和雷簡夫的信函拜見歐陽修。事情果如張、雷二人所料,歐陽修讀過蘇洵文論后,驚其才華可比漢代的賈誼和劉尚,遂給朝廷上了封《薦布衣蘇洵狀》的奏折,乞賜甄錄,結(jié)果只給了個試銜初等官的職位。當(dāng)蘇軾和蘇轍同科及第后,蘇洵不無感觸地說了句:“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p>

        雖無功名,蘇洵的大名也畢竟傳遍京師。等他回鄉(xiāng)第二年時,即嘉祐三年(1058)十月中旬,從雷簡夫來函中得知朝廷將詔令自己入京,“試策論舍人院”。果然,十一月時,蘇洵收到詔令,即給仁宗上書,稱病請辭,其真實想法在給梅堯臣的信中倒是說得明白,一方面覺得“茍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一方面又覺得“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士林之士所輕笑哉!”意思還是自己自尊心不能接受。半年后,時已嘉祐四年(1059)六月,朝廷又詔令蘇洵赴京。沒作猶豫的蘇洵繼續(xù)請辭,同時給歐陽修去信,不無蒼涼地以為“洵已老矣,而不能為矣”。

        雖覺自己“不能為”,卻不等于兩個兒子不能為。尤其蘇軾,回鄉(xiāng)葬母后,對打開在自己前面的世界充滿向往和信心,從他當(dāng)時所寫的“平生負(fù)壯氣,豈可遂爾休”詩句看,希望自己有用于世的渴望與激情已躍然紙上。

        到十月時,蘇軾兄弟丁憂期滿,作為新科進士,該赴京辦理注官手續(xù)了。當(dāng)時蘇軾已娶妻王弗,蘇轍也娶妻史氏,此時王弗雖有孕在身,卻和史氏一般,都愿隨夫赴京。蘇洵拒詔令歸拒詔令,見二子都攜家而出,自不想孤老家鄉(xiāng),決心“由荊楚走大梁,然后訪吳越、適燕趙,徜徉于四方以忘其老”,便與蘇軾兄弟全家——包括蘇軾兄弟的兒時乳母任采蓮和楊氏,同舟而出,前往京師。

        4

        十月秋高氣爽。此時的蘇軾,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青春本就是意氣的另一種說法,何況此番入京,將是仕途的全面打開,四下看去,處處天寬地闊,似乎無處不能任己翱翔。最重要的是,在舟上同行的,都是自己至親至愛之人。兩年前在京師,自己父子三人不都是被公認(rèn)的才子嗎?對此刻的蘇軾來說,只覺前途如眼前江流般開闊。想起前人李白寫過的“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痹娋?,豪邁固然豪邁,卻終究是其失意時的自我暗示。所謂暗示,也就是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不肯消散,至于能不能最終實現(xiàn),真還是未知之?dāng)?shù)。今天的自己卻完全可以實現(xiàn)連李白也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他不需要暗示自己“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眼前不正是乘風(fēng)破浪的時刻嗎?

        大河滾滾,舟行如箭。從眉州南行兩天后,至一百二十里外的第一站嘉州(今四川樂山)系舟上岸。因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于此交匯,自是商賈游人不少,歷代名勝也多,最為天下?lián)P名的便是建于唐朝的樂山大佛,其頭、身、足三部,分別由烏尤山、凌云山和龜城山三山聯(lián)襟而成。一行人游興大起,登凌云山觀大佛,游龍巖和凌云寺。從后世徽宗年間邵博筆下的“天下山水之勝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在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勝也。嘉祐中,東坡字其亭曰清音,又南山之勝也”句子可見,當(dāng)日蘇軾在游寺之時,除了題詩,還興致勃勃地將寺內(nèi)能“俯江干,平視三峨,極曠望之致”的亭子題名為“清音亭”。這也是有史可考的蘇軾第一次為亭題名。

        理所當(dāng)然的是,出門所遇,不僅事,還有人。蘇洵曾負(fù)笈八方,識人甚多,當(dāng)下帶兒子出城十里,前往拜見隱居于此的老友程公望。程公望住在九頂山南麓。該處有三洞,洞名頗富道家色彩,分別為“白云”“朝霞”“清風(fēng)”,合稱“白崖三洞”。程公望居“朝霞洞”中,專心致志地注解《易經(jīng)》。也因此,后人又將其稱為“治易洞”。能遇奇人異事,蘇軾自是大為振奮,更何況,他幼年的開蒙之師張易簡便是道士。此時蘇軾對道學(xué)和《易經(jīng)》雖還談不上有多深研究,卻也并非完全陌生,與程公望相談甚歡。

        返城后已到黃昏,在渡口見一大漢瘦馬傍身,端坐江邊遠(yuǎn)望,神情漠然。蘇氏父子雖是文人,卻性格豪邁,覺其頗有異人之姿,遂上前攀談。得知對方名叫郭綸,眼下是嘉州一個監(jiān)稅小官。交談中知郭綸自幼習(xí)武,尤以弓箭見長,曾投軍河西,在與西夏交戰(zhàn)中,固守三川寨立下戰(zhàn)功,卻沒見多少封賞,后在黎州(今四川漢源縣)做過一段時間都監(jiān)官,因無錢不能歸鄉(xiāng),遂流落嘉州棲身。世間不平事從來隨處可見,對蘇軾來說,還是初次親聞,感慨之下,動筆為郭綸寫下以“河西猛士無人識,日暮津亭閱過船”為開頭的詩歌相贈,蘇轍也為其贈詩,令郭綸大起知己之感。

        旅途間的逢人遇事,都是眼界得以開闊之舉。當(dāng)一行人于十三日登舟,繼續(xù)南行時,蘇軾對嘉州幾日見聞既感慨倍生,又交集起對前途的展望。舟行不久,一首《初發(fā)嘉州》的詩歌在兄弟二人筆下同題涌出。蘇轍的有三十六行,蘇軾的雖只十二行,卻令人更為過目難忘:

        朝發(fā)鼓闐闐,西風(fēng)獵畫旃。

        故鄉(xiāng)飄已遠(yuǎn),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xì)不見,蠻江清更鮮。

        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將這首詩與蘇軾后期詩歌相比,雖說不上老辣,卻自有一股撲面而來的青春之氣。說其不老辣,不等于說它不成熟。今天重溫該詩,能發(fā)現(xiàn)蘇軾風(fēng)格在起步之時,既不像李白那樣以想象取勝,也不像杜甫那樣以憂患為先,而是以自己對情感和事物的挖掘為重心。能挖到多深,取決于作者的才力和最后的思想深度。對二十出頭的蘇軾來說,也許還不會知道,自己踏上的這條創(chuàng)作之路,將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到不了極處,這種寫作也就到不了極處,二者相輔相成。

        舟往南行,嘉州遠(yuǎn)去了。岷江寬闊,水遠(yuǎn)云高。在故鄉(xiāng)待得太久的人,都會渴望故鄉(xiāng)外的天空。離開家鄉(xiāng)的蘇軾,還需一些時日,才能離開四川。

        5

        嘉州南下的下一站是犍為。路程和從眉州到嘉州相同,也是整整一百二十里。這就意味著一行人在舟上至少須行兩日。當(dāng)船只靠岸后,蘇氏父子游覽過山水旁的子云亭后,特意出縣北百里,尋訪書樓山。身為讀書人,父子早知山上有座頗為聞名的“王氏書樓”。不料尋至樓前方見,書樓已凋零為陳跡。昔人已去,散書蒙塵。蘇軾在落筆而下的《犍為王氏書樓》詩中發(fā)出“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的感嘆。當(dāng)時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料到,眼前書樓雖傾,王氏后人卻在。整整二十一年后,當(dāng)他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時,第一個聞訊前來拜見的,便是眼前這座書樓的主人王齊愈和王齊萬兄弟。這是人生的奇妙之處,該認(rèn)識的,遲早會在某個時刻有緣分降臨。人也只在事后才知,命運的種種安排,似無意,總有意,將他與遷住武昌的王氏兄弟安排在二十一年后相識,大概就是命運為增加蘇軾對歲月滄桑的無盡感慨。

        離開犍為,船取東南,數(shù)日后到達宜賓。該地為川、滇交界處,素有“長江第一城”之譽,也是自古以來的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遙想先人開辟之艱,由此離川入滇,一路經(jīng)鹽津、昭通、東川、永仁、大理、保山、怒江、瑞麗等地,直入緬甸,不知路上有過多少汗水與淚水;也正是在這里,金沙江、岷江匯合成滾滾東去的長江。抵達長江,就意味旅途將由南往東,此后行程將更為開闊、更為艱險,也更為漫長。人生有些路,總與人擦肩而過,錯開了,就成為永遠(yuǎn)的未走之路。蘇氏父子站立船頭,朝西南遠(yuǎn)望崇山峻嶺的云南,卻不可能就此轉(zhuǎn)向云南。對他們來說,這里不僅是地理上的交界地,更是歷史與長河的交織處。蘇軾按捺不住復(fù)雜心情,在舟中揮毫寫下《過宜賓見夷中亂山》一詩。

        從該詩“豈無避世士,高隱煉精魄。誰能從之游,路有豺虎跡”的結(jié)句來看,能見出蘇軾對山多路險的云南有種艱辛難涉的感受,同時還見出他將仕途的不祥預(yù)感和大自然叢林法則進行的類比,這些一言難盡的復(fù)雜心理似乎在某個瞬間,聚集為涌上心頭的避世之想。需要即刻交代一句,這不是蘇軾第一次有避世之想,兩年在京師赴瓊林苑宴時,他就與坐在身邊的蔣之奇相約,日后到陽羨(今江蘇宜興)卜居。很難想象,剛剛抵達首座人生高峰、還未領(lǐng)教仕途甘苦的人會有退身之意,唯一能解釋的是,蘇軾早年接受的道家出世思想在內(nèi)心總時不時冒出,換個角度看,它也不可忽略地成為蘇軾面臨逆境終能超脫的性格元素。

        像要強化蘇軾心中的避世想法一樣,當(dāng)他們抵達下一站??跁r,正值“日落紅霧生”的黃昏。系舟投宿后,夜幕降臨,時時都在觀察的蘇軾面對“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的生活場景,再次難以置信地涌上“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的思想起伏,以致發(fā)出“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的追問。明明青春正盛、前途在望,換作他人,幾乎不可能有“甘與麋鹿友”的想法,在蘇軾這里偏偏出現(xiàn)了,這就足以說明,在蘇軾內(nèi)心,對身入仕途還是身入大自然的矛盾已然出現(xiàn)。作為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總教導(dǎo)人應(yīng)“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習(xí)過道家思想的人,又總擺不脫“自然無為”的左右。兩種思想談不上對錯,只有選擇。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就會走向什么樣的人生。這也無怪蘇軾當(dāng)夜輾轉(zhuǎn)難眠,索性披衣走至窗前,在新月朗照間又寫了首《??谝娫隆?,其中“幽懷耿不寐,四顧獨彷徨”令后人如讀蘇軾當(dāng)時的心靈。越是思緒深沉的人,才越會有獨自看向自己內(nèi)心的舉動?!罢J(rèn)識你自己”不僅是古希臘的箴言,它還是古今中外,所有思想者從未回避過的自我追尋。但人在青春時很難徹底認(rèn)識自己,蘇軾能在似錦前程的起點感到“彷徨”,已是常人難達的境界了。

        幸好,正因為是在前程起點,能夠左右人的,終究會是青春激情。當(dāng)一行人翌日行至戎州時,眼前秋風(fēng)撫江,明月攀崖,千年前秦軍破滇、漢武通夷的歷歷往事,喚起蘇軾心中難以抑制的激情,一首直截了當(dāng)?shù)摹度种荨纷怨P端飛瀉,其中“往時邊有警,征馬去無還”的慷慨詩句,在今天來讀,也能感受一股撲面而來的迫人氣勢。歷史總令人情難自已,就因為活著的人到不了千年前的過去,過去卻能在今人心里喚起“恨不彼時生”的追懷之感。

        此時豈止蘇軾,連年至半百的蘇洵也在往事越千年的激情涌動之下,在舟中撫出一曲激昂琴聲。在藝術(shù)類別中,能與詩歌抗衡的,從來只有音樂。蘇軾在父親的情緒中涌起更為壯闊的內(nèi)心激流,當(dāng)即又寫下一首《舟中聞大人彈琴》的詩歌,從“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的結(jié)句中能看出,此時的蘇軾已不再“彷徨”。沒錯,一路舟行所見,無不錦繡江山,連父親都有如此激情,自己青春正盛,又如何能枉顧父母和圣人之書的循循教誨?尤其父親已談不上仕途理想,自己若還糾纏于入世和出世,豈不有負(fù)父母期望?還記得母親曾說過什么?“汝能為滂,吾愿不能為滂母邪?”這是畢生難忘的刻骨之言。

        不僅慣常的影視作品,便是現(xiàn)實生活中,心境也常常與天氣掛鉤一處。深感歷史蒼涼的蘇軾恰到好處地迎來了連綿不斷的秋雨。當(dāng)舟至南井口(今江安縣)時,眼中所見,已無處不“深榛煙雨埋”。在這里任平泉令的是個叫任孜的眉州人,與蘇氏父子既是名副其實的老鄉(xiāng),也是與蘇洵交往多年的老友,學(xué)問、氣節(jié)都名聞鄉(xiāng)閭。聽聞蘇氏父子到此,任孜即冒雨乘馬,急匆匆趕至江邊相見。從蘇軾“江湖涉浩渺,安得與之偕”的句子看,任孜既是為老友送行,同時也對蘇軾兄弟贈以匡時濟世的良勸。因任孜正督治水患,公務(wù)纏身,抽暇見友后,還得趕回公署。蘇氏父子沒有在此過夜,臨到出發(fā)時,任孜頗為不舍,互道珍重后,邀父子幾人能再來南井口相聚。

        任孜為官一方,與民除患的行事,令蘇軾內(nèi)心感佩而震動。以儒家為修為,才能以天下為己任。當(dāng)再過瀘州合江縣的安樂山時,望著對岸的滿山秋葉,蘇軾又若有所思地寫下“天師化去知何在,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死,滿山秋葉豈能神”的絕句。該詩頗能反映蘇軾此時內(nèi)心。詩歌落筆寫到的“天師”,是漢代五斗米教的創(chuàng)始人張?zhí)鞄?。傳聞其修道成仙,安樂山上的樹葉布滿其寫下的符篆,被人信奉至今。就安樂山本身來說,也頗負(fù)傳奇色彩,據(jù)說初有此山之時,一夜大風(fēng)將其拔去,后被人在容子山發(fā)現(xiàn),乃至眾口相傳,山是神仙所遷。說有張?zhí)鞄煼臉淙~都是荔枝葉,比其他地方的荔葉長得多。蘇軾那句“滿山秋葉豈能神”已經(jīng)表明,對道學(xué)所謂的出世成仙說已生反感,乃至以詩譏諷。從這里能夠看出,蘇軾在途中經(jīng)過一些思想交鋒之后,已逐漸確立了自己對儒家的入世肯定。這是仕途要求的肯定,也是天下士人集團的肯定。

        6

        舟行不停,一行人再經(jīng)渝州(今重慶),過涪州(今涪陵),經(jīng)明月峽后,入豐都縣靠岸停舟。當(dāng)?shù)匾恍绽畹闹h趕來相陪,一起登縣內(nèi)最高峰平都山覽勝。說是最高峰,就山本身而言,海拔不足三百米,真還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平都山確有仙名,真宗朝的張君房在《云笈七簽》中說得明白,平都山乃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五福地。山上有一道觀,名“仙都觀”,傳聞古時有個叫陰長生的道士,潛心修道,活到一百七十歲時仍面如童顏,最后白日成仙,其成仙地點就在仙都觀中。據(jù)說,陰長生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陰皇后曾祖。越久遠(yuǎn)的事,越易令人深信,所以不僅平常游客,便是士大夫路過此地,也無不上山一觀。

        一行人剛剛走到觀前,早有道士外出相迎,料是李知縣提前通知。將幾人帶至觀內(nèi)游看間,道士在一塊名為“金丹訣”的石刻前停步,對蘇氏父子介紹稱,石上文字便是陰長生親刻。大約想獲新科進士認(rèn)同,便問石刻是否為真跡。蘇軾簡單答了句“不知也”,又順筆寫了首《留題仙都觀》。從結(jié)句“泠然乘風(fēng)駕浮云,超世無有我獨存”中能充分看出,蘇軾此刻的心理已徹底轉(zhuǎn)化為對真實或現(xiàn)實人生的面對和肯定。

        離觀后,李知縣將蘇氏父子請至縣衙,蘇洵這才想起,自己剛到,李知縣如何便已得知。李知縣回答得神秘莫測,稱自己數(shù)日前便知蘇氏父子將至。蘇洵頗為奇怪,再問之下,李知縣告知,此處仙都山有只老鹿,無論野獸還是獵人,都無法將其捕獲,當(dāng)有遠(yuǎn)客前來,便在夜里鳴叫。自己連夜聽到鹿鳴,便知是有遠(yuǎn)客將臨了。蘇軾聽得大為驚異。這些沿途異事無不喚起其詩興,也是見聞的增長。

        當(dāng)一行人再次登舟東去時,時令已至小寒。當(dāng)夜下起大雪。雪助詩興,父子擬以《江上值雪》為題,各寫一詩。動筆前,父子三人談到歐陽修有一說法,詩人若寫雪,必得避開前人已然用濫的鹽、玉、鶴、鷺鷥、飛絮、蝶舞等陳舊意象。蘇軾索性提出,不僅這些意象不能用,還得剔除如皓白、潔素一類的陳腔濫調(diào)。這是蘇軾對語言展開的一種自我訓(xùn)練。詩人是否偉大,和對語言的理解息息相關(guān)。今人讀蘇軾作品,很少覺其語言陳舊,這其實就證明了蘇軾對語言的實踐和認(rèn)識到了至高之境。當(dāng)時的蘇軾詩歌,雖不能和他日后到達的巔峰期作品相提并論,但青年時的非凡意識決定了他延續(xù)終生的攀越。這是所有真正詩人的必走之路——進入語言,也必然會發(fā)現(xiàn),說語言古老,就因為語言原本是歷史的一部分。

        歲晚天寒,當(dāng)蘇軾一行至忠州(今重慶忠縣)時,果然就面對了歷史。

        在蘇軾沿路寫就的四十六首詩賦中,最令我讀來震動的就是他寫在忠州的《屈原塔》一詩。對后人來說,是否熟悉屈原生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體會屈原傳承千載的士大夫氣節(jié)。氣節(jié)是歷史觀得以塑造的先決條件。對當(dāng)時赴京師,更是赴仕途的蘇軾來說,屈原二字所代表的氣節(jié)對其感染至深。今人從蘇軾詩中“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來看,青年蘇軾的歷史觀已一步到位,再也沒有更改過。不過,寫下這些句子時的蘇軾還不能預(yù)料,屈原的命運就是從遠(yuǎn)古至今日,全部詩人的命運起點和縮影。沒經(jīng)過政治的拷打,屈原成為不了屈原,一如沒經(jīng)過天涯海角的流放,蘇軾最后也成為不了蘇軾一樣。從當(dāng)時來看,歷史是蘇軾必然要遇見的生活現(xiàn)實。越早進入歷史的人,會越早體會更多的現(xiàn)實。所謂歷史,只是時間上的久遠(yuǎn),就生活本質(zhì)而言,歷史等同于現(xiàn)實,所以面對歷史,就是面對自己還未親身涉入的現(xiàn)實。

        過忠州后,面對的史跡更多,尤其經(jīng)萬州武寧縣(今武陵鎮(zhèn))西時,眼前出現(xiàn)的木櫪山有著渺不可見的歷史身影。據(jù)說,大禹治水時路過此處,見周圍群山盡為水沒,唯獨此山木櫪不動,驚異之下,大禹遂將其命名為木櫪山。山上有寺,名白鶴寺,有觀,名白鶴觀。據(jù)考證,蘇軾寫在此處的詩名雖為《過木櫪觀》,實為白鶴觀。從其“石壁高千尺,微蹤遠(yuǎn)欲無”的落筆來看,父子三人均未登山,但都被遠(yuǎn)古情懷縈繞。天地蒼茫間,三人不約而同作詩,為眼前緩緩橫過,又緩緩遠(yuǎn)去的曠古幽懷感染??上У氖牵?dāng)年蘇軾筆下出現(xiàn)的“木櫪觀”早已在后世(也是歷史)風(fēng)云中毀滅。晚清進士劉貞安曾將蘇軾該詩鏤一石刻存觀,今天也早已移至奉節(jié)縣白帝城內(nèi)。所以今人登山,除了一口與觀同修的千年古井外,一切都不可復(fù)見,唯千年前蘇氏父子的詠嘆,恍能在滿山樹葉掃過時聽聞。

        舟行不停,數(shù)日后已到夔州(今奉節(jié))。一行人下船休歇,安頓好女眷后,父子三人結(jié)伴訪白帝廟、永安宮。這些俱乃聞名天下的三國遺跡。頗令人感慨的是,后世對劉備的功敗垂成,總比不過對諸葛亮壯志未酬的嘆惋。不僅今天如此,在蘇軾時代也早是如此。當(dāng)父子走至江邊,千年前的八陣圖遺跡豁然在目。蘇軾當(dāng)時所見,與陸游在《入蜀記》中的記載幾無差別,“碎石行列如引繩,每歲江漲,磧上水?dāng)?shù)十丈,比退,陣石如故。”早在過木櫪山時就心懷“斬蛟如猛烈,提劍想崎嶇”的蘇軾面對此時眼中的魚腹平沙,曠古江天,禁不住思連千古,寫下《八陣磧》一詩。該詩從“平沙何茫茫,仿佛見石蕝”起筆后,蘇軾思緒便如千回百轉(zhuǎn)之潮,三十行詩句一氣呵成,既有“英雄不相下,禍難久連結(jié)”的憂憤,又有“孔明最后起,意欲掃群孽”的渴盼,更有“志大遂成迂,歲月去如瞥”的流年惆悵。今人很少提及蘇軾早期之作,但只要翻開,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青年蘇軾的激情與沉思,有著與當(dāng)時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這些詩歌雖涉典故,卻與掉書袋無關(guān)。沒有親臨其境,也無從產(chǎn)生對應(yīng)浩渺時空的感慨,更無從使自己內(nèi)心生發(fā)“千古壯夔峽”的丈夫豪情。

        翌日,船只夔州東出。此時眼前所見,就是天下?lián)P名的長江三峽了。

        7

        三峽第一峽為瞿塘峽。

        兩崖對峙,中貫一江,第一峽的意思是為三峽之門。眼前碧浪滔滔,直下千里。對蘇軾等人來說,第一次面對如此寬闊大江,只覺視野縱橫,胸襟大開。眼前果然“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偶然還能看見懸崖山路中的樵夫身影。蘇軾思緒悠長,筆下詩句也變得綿長,一首六十行的長詩從筆下噴涌而出。瞿塘景色,盡在其中,“墜崖鳴窣窣,垂蔓綠毿毿。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同時深覺樵漁艱辛,悲憫之情,也筆端難抑,“伐薪常冒險,得米不盈甔。嘆息生何陋,劬勞不自慚”,各種情感起伏,終于凝聚成對自我的心中俯望,“振翮游霄漢,無心顧雀鵪。塵勞世方病,局促我何堪。盡解林泉好,多為富貴酣。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p>

        這里的“高遁此心甘”決非當(dāng)初的出世之想,而是面對無盡江天,蘇軾發(fā)現(xiàn),能讓身心獲得徹底自由的去處,便在眼前的天地之間。人與自然,從來就無法分開。不論儒家、道家還是佛家,思想各異,卻沒有任何人會對大自然進行拋棄。唯獨大自然才有真正的永恒。蘇軾此處的“高遁”,無非是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渴望。古往今來的真正詩人,面對大自然容顏盡露時,鮮有出世之想,只有熱愛之情。所以投身自然,才是豐富心靈的最佳方式。

        對蘇軾等人來說,身在目難窮盡的三峽水路,恍行天上人間。瞿塘峽過后,便是煙飛云渺的神女巫峽和西陵峽,所謂高山尋云,怒湍流水,說的就是隱天蔽日的巫峽。蘇軾緊接著寫下詩句更長的《巫山》。一瀉而下的七十八行詩句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所盼書寫得淋漓盡致。其中既有“蒼崖忽相逼,絕壁凜可悸”的險峻,也有“去隨猿猱上,反以繩索試”的生活艱辛,更有“貧賤爾何愛,棄去如脫屣”的心靈超脫。此外還有奇情異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座正對巫山的廟前,日日都棲有數(shù)百只烏鴉。當(dāng)遠(yuǎn)處客舟將至,鴉群便遮天蔽日,迎于數(shù)里之外,當(dāng)客舟遠(yuǎn)去,鴉群還會送出數(shù)里。當(dāng)?shù)赝寥藢⑵浞Q為神鴉,沒有人敢去相害。蘇軾也不無驚異地寫下“江上饑鳥無足怪,野鷹何事亦頻頻”之句。

        三峽未盡,已至巴東。該縣屬湖北,這就說明,蘇軾等人已離蜀地,故鄉(xiāng)到了何止千里外的身后。大約覺風(fēng)光無限,船只未停巴東,仍繼續(xù)東行。近歸州(今湖北秭歸)時,一座仍連巫峽的村落撲入眼簾,這就是令人大起歷史感傷之情的“昭君村”。漢代昭君出塞,乃千百年無人不熟的哀婉往事。蘇軾遠(yuǎn)望村影,思古之幽情固然難免,在其筆下,出乎意料地出現(xiàn)“古來人事盡如此,反復(fù)縱橫安可知”之句。今天來讀,能感受彼時蘇軾經(jīng)歷現(xiàn)實和歷史的心靈打磨后,對沿途的歷史感慨有了非凡的總結(jié),所以,這首詩也就跳出了一般文人難以跳出的事件局限,獲得一種古今相接的時空跨越。

        歷史起伏,江流也起伏。進入西陵峽后的航道曲折,為三峽中怪石林立、灘多水急、最為兇險的一段行程。出歸州五里之外,乃白狗灘,再行三十里,則至新灘。此處南岸為官漕,北岸為龍門,水流湍急,為三峽至險之處。新灘以前叫新崩灘,據(jù)說是山崩石裂而成,暗礁密布,舟毀人亡之事頻頻發(fā)生,此處偏偏又是“西陵古郡,南國上游。巴蜀恃為咽喉,荊楚倚為跟柢”的要害之地。仁宗年間,因發(fā)生在新崩灘的舟難太多,乃至朝廷下令,在十月至十二月間禁止行舟。每任官員想要治理,都無功而返,到皇祐三年(1051)時,歸州知州趙誠在此悉心疏導(dǎo),用“堆柴燒石”之法,治灘馴水,鑿去礙航礁石,才使灘害減少,禁舟令始被撤除。但灘害不等于就此絕跡,當(dāng)蘇軾一行至此時,其筆下詩句是不無提心吊膽的“扁舟轉(zhuǎn)山曲,未至已先驚”,并細(xì)致地描寫出“大魚不能上,暴鬣灘下橫。小魚散復(fù)合,瀺灂如遭烹”的險惡之況。好在一路有驚無險,除因大雪在灘下被迫停留三日外,余路順利。等船只再過黃牛峽和扇子峽后,眾人終于如經(jīng)歷一次人生般走完既氣象萬千又驚心動魄的七百里三峽。

        8

        出峽之后,前面便是劉備征吳時,遭遇火燒連營之?dāng)〉囊牧昕h(今湖北宜昌)了。行程雖然疲憊,父子等人還是興致勃勃,停舟后先往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的三游洞游覽。該洞對蘇氏父子來說,委實心儀已久。三游洞洞名得于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間,時任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升為忠州刺史,攜弟白行簡同行赴任時,在此與代理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刺史的元稹意外相遇,三人遂于峽口飲酒。酒后游山時發(fā)現(xiàn)一天然溶洞。元稹當(dāng)即說道:“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請各賦古調(diào)詩二十韻,書于石壁。”白居易兄弟俱贊此議。果然,白居易不僅在洞中石壁上留下二十首詩,還在日后為詩集撰序時補有“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的動人描寫,并在序尾寫道:“以吾三人始游,故為三游洞?!本怪撂煜陆灾μK氏父子而言,身既至此,豈能不觀前人筆跡?當(dāng)即興致勃勃,入洞而行。

        當(dāng)日陪蘇氏父子同游的,是當(dāng)?shù)匾煌だ?。對自己能親見名動京華的蘇氏父子,難抑興奮之情,遂一邊游洞,一邊向三人乞詩。從這里可見,宋時文風(fēng)太盛,文人乃天下人眼里最值傾慕之人。神游古人的蘇軾遂提筆在石壁上寫下三首絕句。到翌晨舟發(fā)之時,已得三蘇詩歌的亭吏又急匆匆趕來,稱自己將詩歌品味再三,竟是意猶未足,想請三人再多題幾首。蘇軾當(dāng)即鋪開紙筆,又寫下一首二十四行的五言詩相贈。亭吏收后,大喜拜別。

        因王弗身懷六甲,分娩時日將近,一行人也放慢速度,緩舟至六十五里外的遠(yuǎn)安縣。縣內(nèi)清溪寺?lián)f是戰(zhàn)國時鬼谷子故居,幾人游寺題詩后再往臨江山上的甘泉寺。該寺是東漢以孝聞名天下的姜詩故居。冬風(fēng)蕭瑟,幾人在廟前朝南岸望去,名為姜詩溪的泉流仍自奔涌不息。面對古跡遺風(fēng),蘇軾不由發(fā)出“古人飄何之,惟有風(fēng)竹鬧”的感慨。今人總問遠(yuǎn)行的意義何在,從蘇軾這里來看,所謂遠(yuǎn)行,便是與途中的歷史相遇,與自己的情感相遇,與塑造內(nèi)心的種種感受相遇。人要真正地成為自己,遠(yuǎn)行見聞是必不可少的構(gòu)成要素。

        待幾人盡興登舟,終入夷陵后,不覺感慨有之,感激更有之。感慨是因秦朝白起和三國陸遜,都曾在此火攻破敵,立下不朽功名。此時面對四處遺跡,令人不虛此行;感激是因夷陵乃歐陽修于景祐三年(1036)被貶為夷陵令時的謫居之地。歐陽修對自己父子不遺余力的舉薦,確是無日或忘。

        翻開《古文觀止》,能見歐陽修名垂不朽的《醉翁亭記》。認(rèn)真來讀,未收其內(nèi)的《至喜堂記》并不遜色于前者。至喜堂便是歐陽修二十二年前在此的居所。當(dāng)時為夷陵長官的是尚書虞部郎中朱再治,與歐陽修有舊,心里不忿歐陽修無辜被貶。當(dāng)歐陽修到后,朱再治即將縣舍廳事東面的堂屋修為歐陽修住宅,等堂屋落成,又邀集賓客為賀,使歐陽修在夷陵的貶謫生涯“既至而后喜也”,索性將其命名為“至喜堂”。住下之后,歐陽修發(fā)現(xiàn),地屬僻遠(yuǎn)的夷陵絕少有官員愿意前來,即便委任于此,也很難住滿一年。但恰恰如此,無官吏橫行之地才保存了淳樸民風(fēng),乃至覺此處“江山美秀,而邑居繕完,無不可愛”。

        父子三人在緩步游堂時自然不能預(yù)料,蘇軾日后的仕途生涯將一次次重復(fù)歐陽修的命運,甚至連歐陽修被貶后的心境也一并繼承。但他當(dāng)時所想,還只是三年前在開封所見到的歐陽修音容。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小人自是恩將仇報,君子則會飲水思源。蘇軾對歐陽修的感激之情在《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一詩中流露得淋漓盡致:

        夷陵雖小邑,自古控荊吳。

        形勝今無用,英雄久已無。

        誰知有文伯,遠(yuǎn)謫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傾歲歲扶。

        追思猶咎呂,感嘆亦憐朱。

        舊種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峽洞,醉墨寫邦圖。

        故老問行客,長官今白須。

        著書多念慮,許國減歡娛。

        寄語公知否,還須數(shù)倒壺。

        這首詩無論何時來讀,都能見出詩中縱橫交織的歷史感嘆和彼時目睹,以及蘇軾對歐陽修的真摯感懷。蘇氏父子得歐陽修大力舉薦——不僅在當(dāng)時,還將在日后——今日父子恰能經(jīng)過歐陽修昔日住堂,令人覺得似有一種冥冥中的命運安排。補充一句,這首詩也是蘇軾自故鄉(xiāng)行舟至此,經(jīng)一千六百八十余里水路,再至江陵(今荊州)舍舟登陸前寫下的最后一首詩。蘇軾用它結(jié)束了一段非凡之旅,這也就表示,自己的另一段人生,將隨著它的完成而自然而然地展開。

        9

        當(dāng)整整六十日水路在江陵終結(jié)時,已到十二月深冬。

        一行人終是疲倦,尤其王弗,臨盆在即,父子遂決定在江陵暫歇,待年后啟程。

        當(dāng)?shù)刂萃蹊皩μK氏父子來此,頗為興奮,為其安排食宿。

        終于得閑了。父子遂將沿途詩文進行整理,計劃結(jié)個集子刊行。在后人眼里,這部被命名為《南行集》的詩集便是蘇軾初試鋒芒的第一批作品。內(nèi)收蘇軾詩文四十六首,收蘇轍詩二十六首,蘇洵為整數(shù),剛剛十首,共計八十二首。將沿途詩歌總結(jié),也是對一段人生旅途的總結(jié),同時還是對一次語言的總結(jié)。蘇軾為詩集撰序時落筆便稱,“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自少聞家君之論文。以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軾與弟轍為文至多,而未嘗敢有作文之意?!边@段話雖出自蘇軾青年手筆,卻委實能對應(yīng)暮年歐陽修為梅堯臣詩集撰序時所確認(rèn)的“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之言,令人贊嘆。

        除了整理詩集,還有一件大事發(fā)生,到江陵后不久,蘇軾的身份不再只是兒子、兄長和丈夫,還成為了父親。王弗生下一子,取名為蘇邁。

        休息將近一月,到翌年元月五日,一行人再次登程,先取陸路過荊門軍,又發(fā)浰陽、渡漢水,至襄陽后越峴山和萬山,特意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故居,然后入河南境內(nèi),過唐州(今唐河)和昆陽(今平頂山),至許州(今許昌)結(jié)識時任簽判許州的范仲淹次子范純?nèi)?。在蘇軾心里,此生的最大遺憾之一,是未能在范仲淹生前親聆教誨,此時能與其子結(jié)交,也算是完成一樁心愿。

        終于,陸行一個多月后,眾人于嘉祐五年(1060)二月十五日到達京師開封。

        雖是第二次進入,若與第一次相比,差別不小。嘉祐元年入京時,蘇軾、蘇轍是無人知曉的考生,這一次入京,早為名滿京華的進士,前程將展,心情自是更為開闊,可以好整以暇地看看這座金碧輝煌的都城了。

        作為北宋京師,晚至蘇軾身后才誕生的兩件作品對其進行過細(xì)致入微的描畫,第一件是張擇端畫筆下的《清明上河圖》,第二部是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張擇端的畫卷讀來直觀,孟元老的回憶筆觸則令人更為感慨萬千,“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xí)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倚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diào)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

        北宋京城令后人向往,不僅是使人“莫知厭足”,更令人在盛世繁華中感受到生活的安定與隨性所行。生在如此時代,蘇軾如何會缺失激情?尤其自己的人生將從這座京城得到真正展開,哪怕進京后兩月不到,有恩于己的梅堯臣于四月八日仙逝,一時感傷仍讓位給了海闊天空的明日期待。歐陽修和楊畋等人都分別再次舉薦蘇軾兄弟,開封知府、書法大家蔡襄也與自己秉燭論書。到嘉祐六年(1061)七月,蘇洵經(jīng)“鐵面御史”趙抃舉薦為秘書省試校書郎剛近一年,終被任命為河北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項城令姚闢修纂《禮書》。八月二十五日,仁宗再次親御崇政殿,制策取士,結(jié)果蘇軾入三等,蘇轍入四等。大宋自趙匡胤開國以來,能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吳育和蘇軾二人。朝廷詔令下達,蘇軾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判官,蘇轍為商州軍事推官。

        這是蘇軾漫長人生中的第一個官職,當(dāng)他于十一月辭別父親,與送己赴任的弟弟蘇轍離開開封之時,才算真正結(jié)束了自己的京師之路。兄弟長途并轡,雖時入冬日,卻是名副其實的青春作伴。在當(dāng)時的二人心頭,除時不時被將臨的離愁別緒侵?jǐn)_外,更多的是面對畢生夢想的召喚。但即便詩書飽讀,歷史橫胸,即便身前身后,落葉飄飛,蘇軾也并沒料到,此時此刻,與其說自己正投入前程,不如說正投入廣闊無垠的命運。要到許多年后,他才能親身體會,命運的最大特征,就像他走過的浩蕩長江,處處布滿激流暗礁,明天的漩渦究竟會在何處,沒有人能提前獲知。從古至今,活在人間的每個人,無不在這樣的命運籠罩之下。

        責(zé)任編輯車前草

        猜你喜歡
        蘇洵父子歐陽修
        蘇洵教子
        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小主人報(2022年9期)2022-08-25 03:15:08
        畫眉鳥
        蘇洵發(fā)憤讀書
        快樂語文(2021年18期)2021-12-22 09:00:28
        蘇洵焚稿
        論蘇洵的史學(xué)成就
        歐陽修快馬追字
        啟蒙(3-7歲)(2019年8期)2019-09-10 03:09:10
        勤奮的歐陽修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久久|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视频 | 动漫av纯肉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尤物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彩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熟女肥臀白浆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 日日摸天天摸97狠狠婷婷|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最新| 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AⅤ|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高潮流白浆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人妻无码AⅤ中文系列久久免费|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伊人久久综合影院首页| 激情五月婷婷六月俺也去|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app| 国产av一啪一区二区| 日本做受120秒免费视频| 免费啪啪视频一区| 亚洲av性色精品国产|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 免费观看mv大片高清|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