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瑨
(國家圖書館中文采編部學位論文采編組,北京 100044)
博士論文是隨著學位制的形成而產生的,博士論文是研究生為獲得博士學位而撰寫的科學研究總結,體現了博士研究生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獲得的學術成果。因此,博士論文作為一種重要的科研文獻載體,其系統(tǒng)、全面、具體地反映了各學科在專業(yè)前沿領域的科研成果和發(fā)展狀況,與其他文獻相比具有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性、灰色性、實用性、回溯性等特點,在某些高精尖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甚至成為唯一的情報信息源,凝聚著豐富的學術價值和文獻情報價值。這些資源經過科學加工和開發(fā)利用后,實現信息共享,對各個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可以克服選題重復、精力浪費等弊端。對于收藏圖書館,在館藏建設中,還可反映圖書館的館藏特色和服務特色。
但是,博士論文這一文獻資源中,還包含了一部分更為特殊的文獻資源—— 保密博士論文。嚴格意義上定義,保密博士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的內容涉及國家秘密范圍內的論文,比如涉及國防、國家秘密、國家重大項目或者軍工項目,這樣的博士后論文必須按照保密法要求,予以保密處理[1]。
實際的資源采集工作中,不能及時公開的博士論文的情況則更為復雜。一部分博士論文雖然未達到保密法定義的國家秘密的級別,但其中涉及版權開發(fā)、專利申請、商業(yè)技術或者作者本人不公開意愿等諸多情況,這些論文信息如果提早泄露公開,會對著作者以及相關利益主體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或其他風險。因此,在博士研究生進行學位申請的時候,雖然作為成果予以參加答辯和成果肯定,但其主體單位或個人要求延時公開論文信息,培養(yǎng)單位和博士本人對其博士學位論文選擇了不同程度的保密處理要求,而博士論文收藏單位也將其按照相應級別的保密論文處理對待[2]。
這一部分論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培養(yǎng)單位就只做保存處理,束之高閣,有的甚至直接就沒有被收藏,博士畢業(yè)離校,這些沒有提交的保密論文資源就面臨永久流失的可能。
目前對于涉密博士論文的管理,各個收藏單位并沒有統(tǒng)一的執(zhí)行標準,也沒有博士論文保密收藏的規(guī)章制度對涉密博士論文的定級、存檔、解密等工作進行規(guī)范。
因此,涉密博士論文的管理與開發(fā)陷入一種困境,在存與用之間缺乏有序協(xié)調和持續(xù)開展。當前的保密博士論文大多都一刀切地進入培養(yǎng)單位以及收藏單位的檔案館或保密庫留存管理,僅做存放,后續(xù)工作缺失。這樣的管理模式雖然有效杜絕了保存單位泄密的風險,但也阻礙了保密文獻的及時解密、合理開發(fā)和共享。同時,一些原本不符合保密規(guī)定的論文,因為各種原因也被認定為保密而未及時公開。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學術交流和成果分享。而一些想要規(guī)避論文公開的不當行為,借由保密,隱匿了其不合規(guī)論文,無形中也助長了不良的學術行為。
筆者認為,保密博士論文在符合《保密法》相關保密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該保護其合法權益,避免泄密帶來的損失和危險。但是,博士學位論文作為一種科研成果,承載著大量的科技情報和學科發(fā)展信息,最終還是應該傳播出去,實現成果轉化,服務社會大眾,促進科技交流,實現其文獻資源價值,才能推動學科發(fā)展和行業(yè)進步。同時,要嚴格執(zhí)行保密認定標準和工作流程,對保密級別和保密期限做出明確規(guī)定,對于保密到期和不符合保密要求的博士論文要及時揭示公開,實現資源傳播和共享。同時,也讓本應公開的博士論文接受公開的檢驗和監(jiān)督,避免出現以保密為保護色而造成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guī)定,全國的博士在培養(yǎng)單位授予學位后,其博士學位論文都應提交一份到國家圖書館留存[3]。2010年開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學位辦)委托國家圖書館協(xié)助開展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由國家圖書館提供其歷年收藏入館的紙質博士論文掃描版本,以供相關抽查單位對博士論文進行檢查評審。
抽檢工作開展進程中,保密論文的抽檢也成為需要特別關注和單獨判定的一項內容。根據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的具體要求:第一、對于已送交國家圖書館而要求保密的博士論文,國家圖書館做相應的館藏保密處理,但也需要按學位辦要求提供掃描件,參加匿名評審抽檢。第二、因為保密原因,學位培養(yǎng)單位不送交或暫不交存至國家圖書館的博士學位論文,相關單位需要提交正式的保密證明方可認定為不交存論文。保密證明為正式的定密審批表,其內容應包括該論文作者本人及指導老師簽字、學校研究生院和定密審核小組相關單位蓋章,并由培養(yǎng)單位保密委員會或保密處加蓋公章,以上條件應全部具備,缺一不可。條件符合,認定為保密的博士論文,不交存至國家圖書館,由學位培養(yǎng)單位單獨送交督導局相關單位,參加保密論文抽檢。如無法提供完備的保密證明,則應補交論文至國家圖書館,參加抽檢。
由此可見,嚴格意義上能夠認定的保密博士論文,是需要經過詳細完善的保密申請認定的。這樣的保密申請流程最終通過的,一般只適用于涉及軍工、國家秘密或重大項目等的論文。
2016年11月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國家保密局聯(lián)合印發(fā)了《涉密研究生與涉密學位論文管理辦法》。其中規(guī)定:涉密研究生是指直接參與涉及國家秘密的教學、科研項目、任務等工作或者在教學、科研過程中接觸、知悉、產生和處理較多國家秘密事項的在讀研究生。涉密學位論文是指以文字、數據、符號、圖形、圖像、聲音等方式記載國家秘密信息的學位論文。涉密學位論文的導師原則上應當是涉密人員。培養(yǎng)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做出授予學位的決定后,涉密學位論文應按照保密管理要求和流程及時完成歸檔工作,研究生本人不得私自留存涉密學位論文。涉密學位論文按照國家秘密定密管理有關規(guī)定解密后,可以公開的應按要求向國家圖書館報送,并向培養(yǎng)單位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等單位移交。
通過這一規(guī)定可以看出,被官方認可的保密論文僅限于涉及國家秘密級別的論文,這與博士論文抽檢認可的保密論文的標準實際上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對于保密博士論文這一特殊文獻資源的收藏與利用,關鍵是一個“度”的把握,這個“度”就是要建立針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專有的統(tǒng)一的保密認定及密級確認標準及具體保密年限。有了這一標準,學位培養(yǎng)單位及博士論文收藏機構才能更加規(guī)范地進行保密博士學位論文的收存與開發(fā)工作[4]。
國家保密局頒布的《國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規(guī)定》第三條:除有特殊規(guī)定外,絕密級事項不超過三十年,機密級事項不超過二十年,秘密級事項不超過十年。保密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以年計;保密期限在一年以內的,以月計。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自標明的制發(fā)日起算,不能標明制發(fā)日的國家秘密,自通知密級和保密期限之日起算。
保密的博士學位論文密級可參照該規(guī)定制定具體保密年限,不可將保密年限擴大化、絕對化。對此筆者建議,博士學位論文保密密級可分為三級:公開、保密與暫緩公開(限制公開)三大類。保密主要為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可提供正式保密證明的保密博士論文,暫緩公開論文則為各種其他原因不能在學位授予后立即公開的博士學位論文。
其中密級為暫緩公開的論文,正在申請專利的或涉及出版的相關博士論文,建議保密期限一般為兩年;論文背景源于保密科研項目、課題或內容涉及企業(yè)或研究機構商業(yè)機密、生產技術細節(jié)的論文,暫緩公開年限可稍作延長,但原則上也不應該超過十年(詳見表1)。
表1 博士學位論文保密級別及年限
博士論文收藏單位要及時進行保密期限排查和處理,對于保密到期的博士論文應及時解密,進入后續(xù)流程,促使其及早公開,發(fā)揮文獻價值。
涉密博士學位論文內容一般都涉及最前沿技術,雖然有一定時間的保密期限,但并不等于不能利用。相反,正是因為涉密博士論文涉及的大多是尖端科技領域,因此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即便是在解密之后,依舊具有很強的引領性和參考性。
目前由于保密標準不統(tǒng)一,保密期限模糊以及無法承擔泄密風險等問題,各機構及圖書館存有的保密博士學位論文,大部分在保密庫里長期存放??梢越饷艿牟┦繉W位論文往往不能及時公開,這種管理模式使得這些博士學位論文失去了原有的學術價值,不能在行業(yè)內展開交流論證,雖然達到了不泄密、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卻限制了文獻的正常傳播和利用,違背初衷。
要做好保密博士論文的開發(fā)工作,應該明確保密標準及等級,清晰劃分管理責任,動態(tài)管理涉密學位論文,準確把控保密時限,及時做好解密工作。既做到要保密的論文要嚴格保護,也要對可以解密公開的論文合理開發(fā),把握好時效性,發(fā)揮其科學資料的文獻資源價值。
首先,作為法定的成熟的博士論文收藏機構,國家圖書館應該發(fā)揮其主動性,與國務院學位辦共同商議,制定博士論文保密認定標準及工作實施細則,并且要求各培養(yǎng)單位嚴格按規(guī)定執(zhí)行。同時國家圖書館對于收到的所有保密和暫緩公開論文,嚴格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保密保存和解密開發(fā)的工作。標準的確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石。
其次,國家圖書館和培養(yǎng)單位的解密程序應協(xié)調同步,相互配合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涉密研究生與涉密學位論文管理辦法》要求,所有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必須要交存國家圖書館。保密論文按照國家秘密定密的管理有關規(guī)定解密后,可以公開的應按要求向國家圖書館報送。這就要求培養(yǎng)單位和國家圖書館應及時溝通保密論文的情況,并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保密和解密工作。
按照上述筆者建議的保密級別劃分:屬于正式保密的論文,保密期內,應有培養(yǎng)單位進行管理,歸檔到單獨特定地點保存(如檔案館保密專柜或者專設保密庫)。保管論文管理部門必須密切關注保密期限,嚴格按照解密規(guī)定和解密時間來對到期涉密論文進行解密工作。保密論文一旦確認解密,完成解密程序,就要送交國家圖書館及本校圖書館等機構,進行下一步的信息處理工作。
而屬于暫緩公開的論文,則應該在學生畢業(yè)取得學位后,及時送交國家圖書館及相關單位留存,相關的保密及解密工作,由收藏單位負責執(zhí)行。按規(guī)定,這些論文必須在封面或題名頁上做出標注,明確寫明暫緩公開類型及年限。如無標注,收藏單位有權按照國家保密規(guī)定的年限進行保密保存及后續(xù)解密處理工作。
保存這些暫緩公開論文的機構,應履行好保密文獻管理工作,嚴肅對待。建議設專人專崗,登記好論文的所屬類型、保密期限、解密時間等信息,并設專處(如保密庫)放置,進行動態(tài)管理,定期對論文進行解密、出庫工作。完成解密后,交由信息加工人員進行下一步的編目等工作,最終公開上架,向公眾開放展示。
總之,從文獻的利用和方便讀者的角度,建議設立嚴格的保密標準,涉密博士論文按照國家保密和暫緩公開兩個等級分別管理,由培養(yǎng)單位和圖書館共同承擔管理職責。做到既遵守國家相關的保密法律法規(guī),注重對前沿尖端科技成果的保護,保護權益,避免糾紛,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博士論文這一重要文獻的最大價值,實現先進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和共享交流,保證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