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萍
“雙減”政策落地,是重大教育改革的號令,家長們說:孩子們輕松了,我們干什么呢?我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承擔著神圣的教育使命和擔當,第一條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做人的習慣、學習的習慣、生活的習慣等等,都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討論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一位記者問一位諾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或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老人答:“在幼兒園。”記者驚詫:“學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致歉等等,從根本上說,我學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可見從小從細微處養(yǎng)成好習慣,就是人生的“根本”。我們不少家長不也是這樣規(guī)范和要求孩子嗎。所以,教育家葉圣陶精辟地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p>
身邊的朋友都說我辦事認真,我一回想,那起始于“橡皮事件”。上小學三年級時,老媽總說我作業(yè)馬虎,橡皮不離手,有一天老媽把橡皮拿走了,我趕忙去央求,老媽說,限你再用三天,之后不準用了。從此我聚精會神,全力寫好每個字,天長日久竟養(yǎng)成了習慣,辦什么事都細心。我清楚地記得,上小學后父母就提出嚴格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吧俪扇籼煨裕晳T如自然?!睅资赀^去了,比如出差住旅店,無論條件優(yōu)劣,臨走時都把床鋪被子、桌上陳設、廁所用具收拾得有條不紊,整齊如初。今年暑假去農家院,孫子說別人都不收拾啊,我說咱要收拾,一是對別人的尊重,二是說明你的素養(yǎng)。可見好習慣都是從細微處培養(yǎng)起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萬丈高樓平地起,小事是大事的根。
習慣是長期養(yǎng)成的、相對穩(wěn)定不易改變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好習慣是最有力的人生向導,是做人的基本,是美德的外顯。它猶如一束鮮花,有享不完的益處,成為取之不盡的儲蓄;而壞習慣像銹,足以使靈魂的鋼鐵腐蝕殆盡,成為一輩子還不完的債務。有人調查了148個杰出青年,發(fā)現(xiàn)他們從小就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未完成作業(yè)面對游戲,60.13%堅持先完成作業(yè);66.8%喜歡獨立做事;79.73%對不公平的事感到氣憤;54.05%經常制止欺負同學行為等。另,又對115名死刑犯調查,較差的素質和諸多不良習慣是悲劇之源。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好習慣的養(yǎng)成既是難事也是大事,靠“知情意行”四個心理過程。首先是耐心講明道理,這叫“認知”;調動孩子對家長要求的積極情緒,即“激情”;孩子的自覺不會自然形成,要經常提醒督促,磨煉堅持力,這叫“練志”;最終引導孩子去做,這點最重要,叫做“導行”。《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里的“習”主要指實踐,而且要時常、經常。要學懂鞏固知識或學問,必須邊學邊練,在做中學,養(yǎng)成好習慣更是如此,要精準,一人一策。最近,鄰居劉姐改弦易轍,不再刻意追分了,圍繞孩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珍惜時間、樹立責任意識等方面,想了很多作法,并跟老師配合,每天檢查督促,表揚批評,力求形成學習自覺和習慣。她說,要養(yǎng)成好習慣,不“習”怎么“慣”?父母是好習慣的老師,要盡職盡責,不能嫌麻煩,今天我們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明天好習慣會成就好孩子,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勾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