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扣艷
(浙江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杭州 310058)
在社會生活中,社會成員的消費觀念不僅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緒體驗,同時在深層次上也折射出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念變遷。伴隨著網(wǎng)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社交平臺的迅猛發(fā)展,“種草”成為當前中國青年網(wǎng)絡消費與社會交往的新態(tài)勢,出現(xiàn)了“無處不消費,萬物皆可‘種’”的消費文化景觀。在B站、小紅書、知乎等社交平臺上,我國35歲以下用戶占比達86%、74%和84%。[1]在3C數(shù)碼、美妝個護、食品飲料等行業(yè)中,“種草”消費也呈現(xiàn)出顯著的時尚化、年輕化特征。可以說,青年群體是網(wǎng)絡“種草”消費的中堅力量。個體的社會行為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一個被“結構化”的過程。[2]作為一種新的消費形態(tài),青年網(wǎng)絡“種草”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表征著他們的個性塑造、生活態(tài)度以及價值選擇。雖然網(wǎng)絡“種草”消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青年社會化,但是過度以及盲目的符號崇拜也導致部分青年消費者陷入到符號化消費所營造的欲望陷阱與價值幻象之中。
“種草”是近年來青年群體在網(wǎng)購時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流行詞語,在這里,“草”生動地指代了青年消費者對于某一商品產(chǎn)生的消費欲望。所謂“種草”即是社會成員之間通過“好物”推介,不斷激發(fā)出對某種商品的購買欲望。與之相對應,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被激發(fā)出來之后,進一步轉化為實際消費行動的實踐則被網(wǎng)友稱為“拔草”。從“種草”到“拔草”的消費行為過程,不僅是商品推介和消費過程,更是復雜的社會交往和價值互動過程。青年“種草”現(xiàn)象表面上體現(xiàn)了對某一商品的消費欲望,實際上卻暗含著特定的消費文化立場和價值表達,表征著他們對于社會地位和文化身份的價值認同、沖突與選擇。
“種草”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青年群體特殊的消費審美偏好,存在著明顯的消費符號化趨勢。費斯克認為,“在消費社會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實用價值,也有文化價值?!盵3]一方面,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即商品本身的性能可以滿足消費者的物質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性能和用途之外,商品還被附加了文化層面的符號意義。借助于這些特殊的符號意義,消費者能夠建構關于自我、社會關系以及群體認同的價值認識。一旦青年消費者被“種草”消費了某種商品,就意味著他(她)也接受了該商品表征的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符號,表現(xiàn)出他(她)對于這種生活方式和審美符號的喜愛與偏好。個體購買商品不僅僅是看重它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更在意它所表征的富裕、權威、美麗、奢侈等符號價值。鮑德里亞指出,“一旦人們進行消費,那就絕不是孤立的行動(這種‘孤立’只是消費者的幻覺,而幻覺受到所有關于消費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精心維護),人們就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編碼價值生產(chǎn)交換系統(tǒng)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費者不自主地相互牽連?!盵4]無論是給別人“種草”,還是被別人“種草”,個體都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物質需求滿足,更是為了借助商品的符號價值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因此,青年網(wǎng)絡“種草”現(xiàn)象在本質上是一種符號化消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導致社會成員對消費的需求和觀念也不一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個體消費的主要目的是換取生活必需品,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經(jīng)濟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5],社會整體的消費結構也實現(xiàn)躍升。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行為逐漸由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追求生活質量的高級精神需求轉變。生活在物質充裕的年代,青年消費者對于商品選擇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對于商品消費帶來的精神滿足期待也越來越高。相較于商品的客觀性能,他們更加關注商品對于當下社會生活的意義建構作用。同時,移動支付、在線購物等技術為個體線上消費提供了便捷條件。網(wǎng)絡空間中出現(xiàn)了文案帶貨、短視頻帶貨、直播帶貨等多種“種草”消費新形式,形成了一個個聚焦不同類型和檔次商品的在線消費社群。在這些線上消費社群的日常交往實踐中,不僅實現(xiàn)了成交數(shù)量和金額可觀的商品交易,還生成了一系列基于符號化消費的在線文化生產(chǎn)實踐。
根據(jù)符號互動論觀點,“種草”消費過程不僅表征著青年對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想象,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發(fā)展期待,還表達出他們對現(xiàn)代化進程中個體化生存境遇的焦慮和抵抗。一方面,“種草”消費是個體精神文化需求的映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化,青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xiàn)出多層次、多樣化和多方面特征。青年消費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進行商品消費,并以此建構自己的社會生活意義。其次,“種草”消費是個體圈層化交往的產(chǎn)物。網(wǎng)絡社交時代,各種在線消費社群圍繞商品的品牌、檔次等形成“賣點”,滿足了不同社會階層消費者的符號消費需求。在消費日?;蛯徝阑厔菹?,個體靈活穿梭于各類線上消費社群之間,尋找和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最后,“種草”消費是青年群體文化生產(chǎn)的方式。“種草”不僅是商品交易過程,更是青年群體進行符號互動的過程。他們通過消費商品的符號價值,不斷建構著自己理想的社會角色、身份和地位,暫時回避在快節(jié)奏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所遭遇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通過前文對“種草”消費的符號互動論分析,接下來,將從社會階層想象、社會身份建構、建立社會連接、緩解精神壓力等四個方面探究青年網(wǎng)絡消費的社會文化意義,具體闡釋青年群體“種草”消費所表征的多元符號價值。
消費具有隱蔽的社會分層作用,大眾消費行為總是與他們所處階層的“品味”相匹配,消費是不同社會階層進行趣味區(qū)隔和文化分類的重要依據(jù)。在直播間、短視頻、微信群等在線消費社群中,商家進行“種草”帶貨的文化邏輯是抓住青年消費者對社會精英階層精致生活風格的向往心理,以“品味”和“精致”為關鍵詞,向他們“種草”高檔品牌商品。消費社會學認為,“品牌”作為一種符號,“具有表現(xiàn)社會地位差異的功能,成為引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顯示社會階層差異的核心符號?!盵6]為了達到更好的營銷效果,商家聚焦“品牌”與社會身份和地位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一再強調高檔品牌商品是社會精英階層的象征,可以體現(xiàn)出高級的消費品味。各類“種草”帶貨文案始終把“品牌”與社會精英階層的精致生活方式相勾連,似乎消費者只要擁有了這些高檔品牌商品就能成為社會精英。一旦消費者被商家精心包裝的精致生活方式所吸引,并產(chǎn)生對表征這種精致生活方式的商品的消費欲望,就意味著他們被“種草”成功?!胺N草”消費成為滿足青年群體追求快樂舒適生活、實現(xiàn)階層跨越想象的途徑。為了擁有社會精英階層的精致生活方式,部分青年消費者甚至不顧自身經(jīng)濟承受能力,盲目追求高檔品牌商品消費,試圖以此建構起一種精英階層的社會身份。
在網(wǎng)絡社交和消費一體化趨勢下,微博、B站、抖音、淘寶等新媒體社交平臺涌現(xiàn)出一大批“種草”帶貨的“網(wǎng)紅”博主與主播,成為影響青年消費者作出消費抉擇的意見先導者。青年消費者進行“種草”消費的決策邏輯是根據(jù)“網(wǎng)紅”帶貨者的“好物”推介,“入手”自己喜歡的商品。通常而言,每個“網(wǎng)紅”帶貨者都有自己的帶貨風格,他們推薦的商品也各有特色。青年消費者會選擇那些與自己的體貌特征、審美偏好以及消費能力等相一致的“網(wǎng)紅”帶貨者,根據(jù)他們的“種草”視頻獲得商品信息,并作出最終的消費決定?!熬W(wǎng)紅”帶貨的核心賣點是“人設”,各種象征卓越社會身份的“種草”文案成為青年消費者進行群體身份建構的重要參照依據(jù)。在小紅書、微商群等消費社區(qū)的“種草”文案中,“女神”“精致豬豬女孩”“名媛”“型男”等精英“人設”是高頻詞語。在“網(wǎng)紅”的引導效應影響下,“種草”文案打造的各類精英“人設”成為青年消費者打造自我形象的參照樣板。為了使自己看上去符合對應的“人設”標準,青年消費者會購買相關商品進行自我形象包裝。此外,“小眾”“不撞衫”“不爛大街”等強調個性化的詞語也是“種草”文案的常用語。新生代青年是極具張揚個性的一代人,他們在建構群體身份時,也格外注重展現(xiàn)自我個性。
我國社會由人情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原子化生存的個體陷入“群體性孤獨”[7]境遇。青年消費者試圖通過“種草”消費所營造的各種媒介儀式,重新建立起與他人的社會連接。各類商家在“種草”帶貨時,最常用的營銷策略就是依托現(xiàn)有客戶的強連接社會關系,通過“集贊免單”“求幫砍價”“求拉人頭”等人氣助力活動吸引現(xiàn)有客戶,并不斷拓展新的客戶。“媒介是我們通往社會中心的大門”[8],這種新的消費形式既滿足了商家拓展客戶的需求,也以商品消費為紐帶,為原子化生存狀態(tài)下的孤獨個體創(chuàng)造了社交機會。各大電商平臺積極打造的全民“購物節(jié)”已然成為當下我國參與人數(shù)最多、影響力最廣泛的一種媒介儀式。淘寶網(wǎng)在“雙十一”陸續(xù)推出“蓋樓”“養(yǎng)貓”等活動,要求消費者利用人脈資源,最大限度地獲得“人氣助力”。在拉人組隊的過程中,離散的個體參與到共同的游戲情境中,重新激活已經(jīng)淡化的社會關系,甚至還能生產(chǎn)出一些新的社會關系。相比于沒話找話的“尬聊”式溝通,當代青年更喜歡在游戲化情境中互動。對于參與這些活動的青年消費者而言,獲得多少金額的優(yōu)惠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借此機會與他人重新建立起社會連接。
“種草”消費具有日常碎片化特征,青年消費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任意穿梭在自己感興趣的在線消費社群之間,挑選并購買自己感興趣的商品。進入社會加速時代,社會生活的整體節(jié)奏加快,社會成員陷入了集體性焦慮。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打破了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之間的邊界,導致個體的私人生活空間越來越多地被工作侵占。為了獲得對日常生活的控制感,青年消費者試圖通過在線消費來提升自己對社會身份的確認,以及對社會關系公共意義的認知。為了節(jié)約購物時間,提高購物效率,他們喜歡根據(jù)網(wǎng)絡“種草”視頻來挑選心儀的商品,從而獲得社會生活中相對缺失的“自由”和“自主”體驗。在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種草”視頻營造的網(wǎng)絡購物狂歡氛圍下,“剁手”和“買買買”成為青年群體緩解生存壓力、進行心理療愈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新媒體平臺上風靡的“拆箱”“開箱”等“種草”視頻就利用了青年消費者釋放壓力的需求?!半p十一開箱!20多個快遞一次拆個痛快!”“一口氣拆80箱快遞,體驗無腦開箱的快感??!”這些“種草”文案將消費與“解壓”相結合,鼓勵青年消費者在持續(xù)的商品消費中尋求精神安慰與心理補償。商家還試圖通過“拆箱”或“開箱”營造的驚喜感,為消費者營造一種拆箱的儀式感,并產(chǎn)生購買箱中商品的欲望。
盡管“種草”消費可以促進青年社會化,但它也存在價值隱憂。社會學家莫蘭說:“消費的人具有兩面性,一面是正常的,一面是病態(tài)的?!盵9]部分青年消費者被“種草”消費的符號幻象所遮蔽,陷入更加迷惘的狀態(tài)。
“種草”消費體現(xiàn)出青年消費者對于商品符號價值的關注,但是,倘若完全把商品消費當作衡量個體社會身份和地位的直接依據(jù),就會掉入消費主義營造的符號陷阱之中。在快節(jié)奏與淺交往的社交情境下,個體的學識、涵養(yǎng)、品德等很難短時間內體現(xiàn)出來,人們多根據(jù)衣著、配飾等外在因素形成的“第一印象”來評判他人。凡勃倫指出,社會上層階級消費精美商品,除了物質享受目的,“還存在著榮譽準則……使用這些更加精美的物品既然是富裕的證明,這種消費行為就成為光榮的行為;相反地,不能按照適當?shù)臄?shù)量和適當?shù)钠焚|來進行消費,意味著屈服和卑賤?!盵10]各類“種草”文案都遵循著一致的營銷邏輯,認為高檔商品表征著使用者的階層品味,可以揭示使用者所在的社會階層。受到“種草”文案符號營銷策略影響,一些青年消費者過度在意符號消費,被高檔商品塑造的符號自我遮蔽了真實自我。近兩年,“拼單式名媛”“精致窮”“隱形貧困人口”等青年不良消費現(xiàn)象表明,倘若一味以消費水平衡量人生價值和幸福程度,只會加劇物質過剩與精神貧瘠之間的對立。
“種草”消費的顯著特征是消費者在線集群,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消費主題多樣、消費層次鮮明的圈層部落。青年消費者以“網(wǎng)紅”帶貨者為集結中心,形成了相對固化的消費圈層?!懊浇槠嬗^是名人文化,它為受眾提供了時尚、外表和人格角色的模型、示范?!盵11]當青年消費者與“網(wǎng)紅”帶貨者建立起穩(wěn)定的情感連接時,他們就會心甘情愿地為自己喜愛的博主或主播買單。青年消費者把“種草”消費作為一種獨特的社交形式,通過“同一色號”“偶像同款”等消費符號找到與自己品味相似或趣味相投的群體,并在這種以“同款”為紐帶的虛擬社交圈中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盡管如此,長期接觸某種單一的消費審美符號會加劇圈層固化,不利于社會價值觀整合。新媒體社交平臺持續(xù)引導社會公眾消費相同的商品,“同款”呈現(xiàn)的單一審美符號將青年消費者束縛在同質化的消費信息“繭房”之中,在定義消費時尚潮流的同時也使個體喪失了對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一旦在線消費社群完全操控了青年消費者對生活的審美認知,他們就會陷入對消費時尚潮流的盲目追捧之中,并做出非理性消費行為。
長期沉浸在符號化消費營造的符號幻象中,會導致青年消費者產(chǎn)生過度功利的消費傾向。網(wǎng)絡“種草”消費對于“高顏值”外在形象的過度渲染,極易使青年消費者形成“顏控”或者“顏值即正義”的片面審美觀。部分青年消費者將是否具有“高顏值”作為衡量和評價個體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基本尺度,忽視了崇高理想信念對幸福人生的重要意義。在消費主義思潮影響下,傳統(tǒng)價值評價所注重的理想、信念、信仰等價值因素正在被網(wǎng)絡消費文化的流行、品味、檔次等符號因素所替代。商品符號等級直接表征著社會身份地位,財富與資本成為判斷個體價值的重要依據(jù)。盲目的消費主義符號崇拜導致部分青年消費者只重視打扮外在形象,而忽視了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倘若完全把對物質的追求當作獲取人生幸福的途徑,只能進一步加劇青年精神世界的空虛感與無意義感。這種“以貌取人”的片面審美觀還會矮化青年消費者的是非評價標準,造成社會道德判斷的淺表化和粗俗化。
過度關注消費的符號意義造成青年的消費欲望滋長,導致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風氣蔓延。在膨脹的物質消費欲望支配下,部分青年消費者不顧自己的實際生活需要,盲目跟風“種草”那些超出自身經(jīng)濟承受能力的高檔商品。由于青年人在經(jīng)濟上還沒有完全獨立,一味地追求高檔的精致生活只會加劇他們的焦慮。同時,無節(jié)制的消費還導致部分青年收支失衡,不得不依靠額外勞動來償還債務。長期處于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狀態(tài)中,部分青年消費者逐漸對工作產(chǎn)生懈怠甚至是厭惡情緒,喪失了對美好生活的奮斗熱情。一些青年人在社交情境中稱自己是“打工人”,體現(xiàn)出對工作的消極態(tài)度。對于他們而言,勞動僅僅是獲得物質報酬和生存資料的手段,而不是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和彰顯人生意義的途徑?!按蚬と恕币嗍秦搨摹拔部钊恕保瑸榱藵M足膨脹的物質消費欲望,部分青年消費者逐漸從“吃土人”轉變成“吃圭人”甚至是“吃垚人”。他們陷入了“越消費,越負債,越頹廢”的窘境,原本試圖通過消費獲得精神補償,但由于消費需要金錢作為資本,又不得不為此付出更多額外勞動,從而產(chǎn)生新的精神壓力。
為了有效應對青年網(wǎng)絡符號化消費的價值隱憂,必須從價值澄清、觀念培育、行為養(yǎng)成和機制保障四個方面入手,推動新時代青年消費文化健康有序發(fā)展。
伴隨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西方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全世界范圍內蔓延。西方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一種“用金錢買快樂的享樂主義觀念”[12]?;ヂ?lián)網(wǎng)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更是加速了這一庸俗消費觀念在我國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與滲透。為此,在新媒體社交過程中必須引導青年強化對網(wǎng)絡消費的價值反思,努力克服西方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青年價值觀塑造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引導青年消費者清醒認識西方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陷阱和價值缺陷。其推崇的是“金錢至上”與“物質至上”的資產(chǎn)階級道德觀念,主張把滿足物質欲望和物質享受作為最高價值追求。長期被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念裹挾,青年消費者將會被異化為盲目攀比的消費工具。過度消費還會帶來高額負債和資源浪費等風險。另一方面,引導青年消費者理性看待正常消費活動和西方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區(qū)別。所謂正常消費活動,即是指消費者在自身經(jīng)濟承受范圍之內,根據(jù)實際需要開展的合理消費活動。正常消費活動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也是豐富與改善青年消費者生活條件的基本手段。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反對的是以極度物欲享樂為目標的西方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而不是抑制青年消費者的合理消費活動。
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chǎn)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chǎn)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chǎn)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盵13]在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下,網(wǎng)絡消費文化推崇的資本、品牌、檔次等審美符號重新建構著青年消費者對自我形象和社會身份的認知。盲目以及過度的符號崇拜都會使他們陷入消費符號營造的虛假幸?;孟笾?,導致跟風消費、沖動消費、奢侈消費、炫耀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以及負債消費等一系列非理性消費行為。此外,由于物質商品的使用期是有限的,它所承載的符號意義也只是暫時的。一旦商品的使用壽命終結,它對使用者的符號意義也就不復存在。青年消費者需要認識到,那種“我消費,故我存在”的消費幸福觀是虛幻的、短暫的,真正穩(wěn)定的、持久的人生幸福感只能依靠自身拼搏與奮斗才能獲得。必須引導青年樹立崇高的網(wǎng)絡消費旨趣,抑制盲目與過度的符號消費崇拜,學會把金錢有效使用在那些能夠豐富自身精神世界與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文化商品上。在崇高的消費旨趣指引下,青年消費者既可以提高對自身生活的規(guī)劃能力,獲得對自身生活的掌控感與支配感,又能不斷促進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和狀態(tài)發(fā)展。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入新時代,這一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應有之義,需要進一步繼承與發(fā)揚。由于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等非理性消費行為造成的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問題嚴重危及國家生態(tài)安全,必須以勤儉節(jié)約傳統(tǒng)美德涵養(yǎng)青年消費文化新風尚,引導青年消費者養(yǎng)成理性的網(wǎng)絡消費習慣?,F(xiàn)階段,以“薅羊毛”、搶“霸王餐”等節(jié)約型消費習慣為代表的新節(jié)儉主義消費文化風尚在青年群體中興起,折射出新生代中國青年正在形成理性的消費意識。新節(jié)儉主義是勤儉節(jié)約傳統(tǒng)美德在新時代青年消費生活中的生動體現(xiàn)。但與過去物質稀缺年代所提倡的“無欲”“寡欲”主張明顯不同的是,新節(jié)儉主義強調“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不花, 該花的錢一分錢不省”[14]。這種新的消費文化風尚體現(xiàn)出新生代中國青年在理性消費的同時,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存與發(fā)展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提倡新節(jié)儉主義的消費文化風尚,并不意味著要求青年消費者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強調在花錢和用物方面應該合理適度、量力而行?!爱斘覀內プ非筮@種所謂的品質生活時,一定要反思,在多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理性思考的結果,多大程度上則只是被大眾文化所制造的消費潮流裹挾而行。”[15]
歸根結底,高品質的精致生活是由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與維系的。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不是來源于消費營造的物質豐盛,而是來源于奮斗創(chuàng)造的精神充盈。對于青年而言,在最好的年華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過多地浪費在物質欲望滿足上,應該全身心投入到為國家前途和個人夢想奮力拼搏的實際行動中。國家和社會,必須認識到新生代中國青年成長與發(fā)展要求的特殊性。他們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相較于父輩,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改善,所以更加關注精神世界的意義建構與需要滿足,也迫切期待能夠實現(xiàn)更高品質的生活。倘若社會資源分配格局固化,社會階層晉升通道變窄,將會導致年青人喪失為美好生活奮斗拼搏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所以,關注青年網(wǎng)絡“種草”現(xiàn)象的符號化消費趨勢,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符號消費營造虛假幸福幻象的簡單批判層面,還要深刻思考青年在符號消費過程中表達出來的合理成長訴求與發(fā)展期待,并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建立健全青年發(fā)展與保障機制,為青年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營造和諧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建構公平合理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社會階層晉升機制以及社會利益保障機制,使青年破除“奮斗過時論”與“奮斗無用論”的認識誤區(qū),成為“勞動光榮”與“奮斗幸?!庇^念的堅定弘揚者與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