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拓,彭捍,肖海鵬,雷海鵠,朱冰玉,唐紫薇,戴仲然,李樂
(南華大學 公共衛(wèi)生學院 南華大學鈾礦冶生物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湖南 衡陽 421001)
穩(wěn)定安全的鈾資源供應是核電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條件[1-2]。在鈾的開采、利用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含鈾廢水[3]。鈾具有放射性、生物毒性、化學毒性,含鈾廢水一旦進入自然水體,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4-6]。因此,對含鈾廢水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吸附法具有簡便、高效、種類多、泛用等優(yōu)點[7-11],被廣泛用于處理含鈾廢水。其中生物材料復合吸附劑由于綠色環(huán)保、成本低廉[12-13],是鈾吸附劑研究的熱門方向之一。
我國作為世界水產(chǎn)養(yǎng)殖大國,每年產(chǎn)生的大量副產(chǎn)物貝殼得不到合理利用被丟棄浪費。因此,本研究選擇廢棄貝殼作為原材料,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制備了具有良好鈾吸附性能的貝殼基吸附劑CMS、HAS和OS。
去離子水;硝酸鈾酰、無水乙酸鈉、一氯乙酸、氫氧化鈉、硝酸、鹽酸、偶氮砷-Ⅲ、無水乙醇均為分析純;貝殼,從湖南省衡陽市某餐飲店廚余垃圾中分離、洗凈得到的蟶子貝殼。
T6新世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Micromeritics ASAP 2460全自動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儀(BET);Bruker D8 Advance型X射線衍射儀(XRD);ESCALAB Xi+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Gemini300掃描電子顯微鏡(SEM);Nicolet 6700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
1.2.1 CMS的制備 將貝殼用水洗凈后,置于0.1%鹽酸溶液中浸泡24 h。用超純水洗至中性,干燥后磨成粉末,過160目篩,然后放入坩堝中,置于馬弗爐中以10 ℃/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900 ℃,保溫3 h,自然冷卻至室溫。取出,命名為CMS。
1.2.2 OS的制備 貝殼用水洗凈,置1%NaOH溶液中浸泡6 h,除去其表面脂類物質(zhì)。用去離子水洗滌至中性,50 ℃烘干。用微納米粉碎機粉碎,過100目篩,制成粉末狀,命名為OS。
1.2.3 HAS的制備 將粉末狀貝殼OS置于1 mol/L 的HCl溶液中浸泡18 h,貝殼粉與HC1溶液的質(zhì)量/體積比為1∶1,直至不再出現(xiàn)氣泡,將得到的粉末用清水洗至中性,70 ℃烘干,命名為HAS。
準確移取10 mg/L的鈾溶液30 mL至樣品瓶中,用0.1 mol/L HCl和0.1 mol/L NaOH溶液調(diào)節(jié)至pH。加入2 mg吸附劑,加入磁力攪拌子,置于攪拌器上,25 ℃,500 r/min攪拌60 min。吸附完成后,用注射器取1 mL上清液樣,用0.22 μm濾頭過濾,使用偶氮胂(III)分光光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EJ 267.4—1984)測定鈾的濃度。計算吸附容量、吸附率。
2.1.1 紅外(FTIR) 采用FTIR光譜對CMS、HAS、OS以及吸附鈾以后的CMS(CMS-U)進行表征,結果見圖1。
圖1 4種樣品的紅外光譜圖Fig.1 FTIR spectra of four samples
2.1.2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CMS、HAS、OS以及CMS-U的表面結構微觀特征,見圖2。
圖2 四種樣品的掃描電鏡圖(SEM)Fig.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of four samples a.CMS;b.HAS;C.OS;D.CMS-U
由圖2(a)可知,CMS的表面比較粗糙,有大量的尺寸較大的裂紋。由圖2(b)可知,HAS的表面布滿細密的凹槽,表面呈凹凸不平狀,并被凹槽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形狀。由圖2(c)可知,OS的表面比較粗糙,除充滿細小縫隙外,還布滿團狀顆粒凸起。由圖2(d)可知,吸附鈾后,CMS-U CMS原本布滿裂縫粗糙的表面出現(xiàn)了大量整齊的立方體物質(zhì),可能是反應過程中形成的CaCO3方解石晶相結晶,這種變化可能有利于固定和吸附鈾酰離子。
2.1.3 X射線衍射圖譜(XRD) 通過X射線衍射(XRD)分析CMS、HAS、OS以及CMS-U的晶體結構,結果見圖3。
圖3 4種樣品的X射線衍射圖譜(XRD)Fig.3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XRD) of four samples
由圖3可知,CMS的譜圖中有明顯的CaO(PDF#37-1497)和Ca(OH)2(PDF#44-1481)衍射峰,這與前面的FTIR和SET表征結果相吻合。HAS和OS的譜圖中都有文石(Aragonite)晶相CaCO3(PDF#41-1475)衍射峰。說明制備HAS及OS的過程中保留了貝殼中的文石相CaCO3這種獨特結構,從而呈現(xiàn)出明顯的特征衍射峰;而制備CMS時的高溫碳化過程中,貝殼中的文石相碳酸鈣在高溫下分解成了CaO和CO2,同時部分CaO與空氣中的H2O結合,形成了Ca(OH)2。因此,CMS的衍射圖譜中呈現(xiàn)出明顯的CaO和Ca(OH)2對應的衍射峰,而文石相CaCO3的峰被明顯削弱而難以觀測。CMS-U的圖譜有明顯的方解石相(Calcite)CaCO3(PDF#05-0586)的衍射峰,這進一步證明了CMS材料吸附鈾的反應過程中,形成了穩(wěn)定的方解石相CaCO3,這個過程可能有利于對鈾的吸附和固定。
2.1.4 比表面積分析(BET) 對CMS、HAS以及OS進行了比表面積分析,得到的N2吸附-脫附曲線及孔徑分布曲線見圖4。
由圖4可知,3種樣品都表現(xiàn)為明顯的Ⅱ型吸附等溫線,符合非孔性或者大孔吸附劑發(fā)生的物理吸附過程。此外,3種樣品都出現(xiàn)了H3型回滯環(huán),推測存在狹縫、裂縫結構孔,這種結構可能有利于增加材料的吸附面積,提高吸附效果??讖椒植紙D反映了3種樣品的孔徑主要集中分布于30~50 nm,為介孔材料。CMS、HAS和OS的比表面積分別為2.405,2.380,5.769 m2/g,OS的比表面積較高;孔容分別為0.007 0,0.006 4,0.018 2 cm3/g;而平均孔徑分別為11.70,10.82,12.58 nm,相應比表面積參數(shù)見表1。
圖4 樣品的N2吸附-脫附曲線及孔徑分布曲線圖Fig.4 N2 Adsorption desorption curves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samples
表1 樣品的比表面積參數(shù)Table 1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parameters of samples
2.1.5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 利用XPS對材料吸附鈾前后進行了對比,結果見圖5。
由圖5(a)CMS和CMS-U的XPS全譜圖可知,CMS的XPS譜圖中有屬于O 1s、Ca 2p、C 1s的能級峰,吸附鈾后的CMS-U有明顯的U 4f能級峰,這表明鈾被成功地吸附到了CMS表面。由圖5(b)U 4f的高分辨率圖譜可知,在382.12,391.06 eV處可擬合出U(Ⅵ)的特征峰,分別對應了U 4f5/2和U 4f7/2,是鈾被吸附到CMS上的有力證明。
(a)CMS和CMS-U的XPS全譜圖
(b)CMS-U的U4f的XPS精細光譜圖 圖5 CMS和CMS-U的XPSFig.5 XPS spectrum of CMS and CMS-U
溶液pH值對CMS、HAS以及OS吸附鈾的性能的影響見圖6。
圖6 pH對材料吸附鈾的影響Fig.6 Effect of pH on adsorption of materials C0=10.0 mg/L,m=2.00 mg,V=30 mL, t=60 min,T=298.15 K
由圖6可知,在pH=2~4時,幾種材料對鈾的吸附效果隨溶液的pH值增大而逐漸提高,其中CMS達到最佳吸附量,遠高于HAS和OS;在pH 4~6時,吸附效果開始隨著pH的升高而下降,可能是材料開始在氫離子的影響下溶解;其中,CMS的最佳吸附區(qū)間為pH=3~4,HAS、OS的最佳吸附區(qū)間為4左右。CMS的吸附性能好于HAS、OS。因此,選擇CMS作為吸附材料,吸附條件選擇pH=4。
吸附劑CMS投加量對吸附鈾的影響,見圖7。
圖7 CMS投加量對吸附鈾的影響Fig.7 Effect of CMS dosage on material adsorption
由圖7可知,當投加量為1~2 mg/30 mL時,隨著投加量的增加,CMS對鈾的吸附效率增高,這是由于吸附劑用量的增加使吸附U(VI)的活性吸附位點增加而提高了對鈾的去除率。當投加量為2~20 mg/30 mL時,隨著投加量的增加,吸附效率也增加,吸附容量卻降低。據(jù)此選擇投加量為0.067 g/L(即2 mg/30 mL)進行后續(xù)實驗研究。
吸附時間對CMS吸附鈾的影響見圖8。
圖8 吸附時間對CMS吸附鈾的影響Fig.8 Effect of adsorption time on CMS material adsorption
由圖8可知,吸附初期,吸附效率和吸附容量迅速上升,吸附時間>30 min時,速度開始減緩,60 min 時達到吸附平衡。使用準一級(PFO)和準二級(PSO)吸附動力學模型對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結果見表2和圖9。
表2 CMS吸附鈾的動力學模型參數(shù)Table 2 Kinetic model parameters of CMS adsorption of uranium
(a)準一級動力學
(b)準二級動力學 圖9 CMS吸附鈾的動力學Fig.9 Linear fitting diagram of pseudo-first order kinetic model(a) and 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 model(b) of uranium adsorption by CMS
由表2可知,準二級動力學模型(R2= 0.927)的擬合度更好,說明CMS材料吸附鈾的過程以化學吸附為主。
初始鈾溶液濃度對CMS吸附性能的影響見圖10。
圖10 鈾初始濃度對CMS吸附鈾的影響Fig.10 Effect of initial uranium concentration on CMS material adsorption
由圖10可知,隨著初始鈾濃度的提高,材料的吸附容量逐漸增大,濃度≥200 mg/L之后,增速開始減緩。這可能是因為溶液中的鈾濃度越高,吸附位點接觸鈾酰離子越充分,從而吸附量增大;隨著濃度進一步增高,吸附容量增速減緩以及吸附率表現(xiàn)出先增加后下降的現(xiàn)象,推測原因可能是吸附位點慢慢達到了飽和。
利用餐余垃圾貝類貝殼制備了新型貝殼基吸附劑CMS、HAS、OS用于處理含鈾廢水,CMS的主要成分為CaO和Ca(OH)2,在吸附鈾的過程中會反應生成方解石相CaCO3。CMS吸附鈾的最佳條件為pH=4, 吸附時間60 min,吸附劑投加量為2 mg/30 mL。 CMS吸附鈾的吸附過程符合準二級動力學模型,說明化學吸附是吸附過程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