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林,劉 芳,竇雪婷,鄒海斌,申樂樂,徐莉萍,季明晶
進入新時代,世情國情軍情發(fā)生深刻變化,國防與軍隊建設(shè)面臨新的時與勢,加之工作環(huán)境特殊,軍隊人員較其他人員患心理問題的風險更大。對于新兵而言,首先面臨的是適應性問題。目前,對心理適應較完整的表述是,個體在適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中做出的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huán)境變化和自身發(fā)展要求,達到個體與環(huán)境的平衡狀態(tài)[1]。研究者普遍認為,面對應激事件,個體會作出認知的、行為的努力以改變事件情境或者調(diào)節(jié)個體的情緒,這些策略被稱為應對[2],應對方式是影響應激事件結(jié)果的主要中間因素[3],在個體適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因此,本研究在對新兵應對方式及心理適應性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基礎(chǔ)上,也旨在進一步探討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的關(guān)系問題。
1.1 研究對象2020年11月采取整群抽樣法抽取某旅新兵1284名,回收有效問卷1208份,有效率為94.1%。此次調(diào)查對象均為男性,年齡18~25歲,平均年齡(21.22±1.57)歲;獨生子女546名(45.35%),非獨生子女658名(54.65%);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469名(39.15%),高中以上學歷729名(60.85%)。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20200920-001),所有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工具
1.2.1 軍人應對方式量表該量表被廣泛應用,具有良好信、效度[5-6],包含六個分量表,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共62個條目[7]。
1.2.2 心理適應性評定量表由陳會昌等編制,共20個項目,具有較好信、效度,總分越高說明心理適應能力越強[8]。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方法為描述統(tǒng)計、t檢驗、相關(guān)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新兵應對方式各因子的描述統(tǒng)計新兵應對方式各因子描述統(tǒng)計分析為:解決問題(0.92±0.10),自責(0.24±0.24),求助(0.71±0.17),幻想(0.34±0.22),退避(0.34±0.23),合理化(0.35±0.19)。結(jié)果顯示,新兵采用應對方式的順序依次是:解決問題、求助、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責。
2.2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新兵應對方式的差異兩者在解決問題、自責、幻想、合理化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t=-2.49,2.63,2.03,2.10;P<0.05),且獨生子女新兵解決問題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自責、幻想、合理化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其他因子無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新兵應對方式得分比較
2.3 不同學歷新兵應對方式的差異兩者求助得分差異顯著(t=2.45,P<0.05),且高中及以下新兵顯著高于高中以上,其他因子均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不同學歷新兵應對方式得分比較
2.4 新兵應對方式與男性軍人常模、士兵常模的差異兩者應對方式各因子差異均顯著(t1=206.89,-69.37,47.64,-44.36,-38.42,-48.71;P<0.01),(t2=183.05,-69.37,41.61,-42.76,-38.42,-50.57;P<0.01),其中新兵解決問題、求助得分顯著高于男性軍人常模、士兵常模,自責、幻想、逃避、合理化顯著低于男性軍人常模、士兵常模。見表3。
表3 新兵應對方式得分與男性軍人常模、士兵常模的比較
2.5 新兵心理適應性的總體現(xiàn)狀心理適應性很強178名(14.8%),較強829名(69%),一般194名(16.1%),較差1名(0.1%)。結(jié)果顯示,99.9%的新兵心理適應性在一般及以上。
2.6 新兵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新兵心理適應性與應對方式各因子均存在顯著相關(guān),其中心理適應性與解決問題、求助(成熟型應對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r=0.303,0.295;P<0.01),與合理化、自責、幻想、退避(混合型、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r=-0.277,-0.420,-0.385,-0.393;P<0.01)。
2.7 新兵應對方式對心理適應性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進一步探討應對方式對心理適應性影響大小,以應對方式6因子為自變量,心理適應性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見表4。結(jié)果顯示,應對方式6因子均進入回歸模型,用自責預測心理適應性,可解釋變異的17.6%,應對方式全部變量的解釋變異率為26.2%。
表4 應對方式因子對心理適應性的逐步回歸分析
2.8 成熟型與不成熟型應對方式的新兵其心理適應性得分差異為驗證應對方式對心理適應性影響的作用方式,根據(jù)被試應對方式6因子得分分為成熟型、不成熟型,成熟型為解決問題、求助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而自責、退避、幻想等得分低于平均水平,不成熟型則反之。結(jié)果顯示差異顯著(t=14.970,P<0.05),且成熟型應對方式的新兵其心理適應性得分(71.93±8.68)顯著高于不成熟型(62.02±9.22)。
3.1 新兵應對方式特點首先,非獨生子女新兵應對方式更趨向成熟,獨生子女新兵更趨向不成熟或混合型。原因可能是:非獨生子女家庭需承擔多個孩子的養(yǎng)育義務,家庭負擔大,父母精力有限且注意力分散。作為非獨生子女,一方面,獲得父母關(guān)照較少,另一方面,需較早分擔家庭責任,如:照顧兄弟姐妹、料理家務等,使非獨生子女更早獨立成熟。對于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心,作為獨生子女,獲得較多關(guān)愛,較少承擔家庭責任,習慣于依賴。其次,高中及以下新兵比高中以上更多使用求助的應對策略,這可能由于前者意識到自身在學歷方面不占優(yōu)勢而更能秉持謙遜好學態(tài)度所致。再者,建立軍人常模一文是馮正直等于2006年發(fā)表,距現(xiàn)在15年有余,軍人常模與當下新兵特點可能代表兩個時間段的發(fā)展狀態(tài)與水平,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新形勢下新兵應對方式較以往軍人群體更趨于成熟,可能與教育普及、科技網(wǎng)絡(luò)惠及、全民素質(zhì)提升及國家發(fā)展密不可分??傊?,新形勢下新兵傾向使用“解決問題”、“求助”的應對策略,應對方式趨于成熟,進一步驗證了之前的研究結(jié)果[10]。
3.2 新兵心理適應性較強新形勢下新兵心理適應性總體較強,與已有對其他群體的研究結(jié)果存在差異[11]。原因可能為:一方面,新兵順應社會發(fā)展、努力適應軍隊環(huán)境獲得生存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與軍隊日益重視官兵心理健康有關(guān),此外,與其他影響因素間接增強心理適應性有關(guān),如趨于成熟的應對方式。
3.3 新兵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密切相關(guān)首先,采用成熟型應對方式的新兵,其心理適應性較強,采用不成熟型的則心理適應性較差。其次,成熟型應對方式的新兵心理適應性強于不成熟型。最后,應對方式6因子均對心理適應性有顯著預測作用,其中自責對心理適應性的變異解釋至關(guān)重要,這與已有研究結(jié)果存在差異[12],提示心理工作者引導采取有效策略積極應對困難的同時,更應注重樹立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提升自我效能感,合理歸因,避免過分自責。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新兵應對方式總體趨向成熟,心理適應性較強。針對當前現(xiàn)狀,建議秉持“預防先于且優(yōu)于治療”的理念,繼續(xù)加強相關(guān)工作的開展。軍人作為特殊群體,誘發(fā)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較多,新兵的心理適應性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