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闊
袁世凱是近代北洋軍閥的領袖人物,當過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他的32個子女當中,有的在官場揮灑自如,有的馳騁商場而富甲一方,可謂春風得意,風生水起。但他的三兒子袁克良卻是個例外,棲身寒窯四十載,只為把荒山變成花果山,完成黨和人民交給他的植樹造林任務。如今雖年逾九十高齡,仍奮斗不止。
作為權貴的后人,與世無爭的袁克良算得上一股清流。在袁世凱去世后,沒有參與家庭財產(chǎn)的爭奪,也沒有沉浸在父輩留下的巨額財富中享福,而是選擇走出家門過著普通而又平凡的平民生活,可謂低調到塵埃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袁克良被派到山西慕云山從事林園建設工作。當時那兒是遠近聞名的荒山野嶺,不僅雜草叢生荒蕪死寂,還兼野獸出沒。上級一次性派去幾十號人治山種樹,剛去的時候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所以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來的人幾乎全走光了,唯獨他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逆流而上,咬牙堅持了下來。
袁克良為自己挖了一間窯洞作為棲身之處,當時的想法很樸實也很簡單,希望通過勤勞的雙手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改善慕云山植被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缮缴蠗l件極差,連飲用水都需要跋涉20多里以外去取井水,然后像蝸牛一般,一步一步地背上山,更別提種樹澆灌了。
惡劣的環(huán)境促使他一點一滴地琢磨著改變局面,為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他開始研究山上的氣象與水文資料,從中發(fā)現(xiàn)晚上植樹有助于保持水分和提高樹木的成活率。經(jīng)多次驗證成功后,就把晚上植樹的方法命名為“月下植樹法”。同時,針對太原盆地秋季土壤浸潤、光照較弱的特點,他又揣摩出另一套因地制宜的“秋季植樹法”。
袁克良負責三道梁兩條溝的綠化區(qū)域,僅一條溝的直線距離就有好幾公里。幼苗吐芽時,鳥兒聞訊而至。他一個人看護不過來,就找來網(wǎng)絲繞山設置連動鈴鐺。只要主桿一晃,全網(wǎng)便開始聯(lián)動,嚇得喜吃嫩葉的鳥兒瞬間逃遁。他就是靠著各種難以想象的毅力,堅守“沒有完成上級交給我的任務,決不能離開這里”的堅定信念,在一個只有10平米的窯洞里,連他做夢都沒想到,居然一住就是40多年。四十多年啦,多么的不容易,又多么的了不起!
很多熟悉他的人對他的這種癡迷難以理解,作為曾經(jīng)的大總統(tǒng)公子,他完全可以選擇與其他兄弟姐妹那樣錦衣玉食地生活,為何卻偏偏選擇了苦行僧似的自我折磨?這恰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派新欣向榮的景象感召了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一員,為新中國貢獻一份力量”,成了他一生不變的崇高理想,以至于如今已年逾九旬,仍然退而不休,繼續(xù)著他的綠化事業(yè)。
退休后的袁克良沒有下山享清福,而是繼續(xù)留在山上,自己掏錢買樹苗繼續(xù)植樹。老伴兒不僅沒抱怨他把僅有的退休金補貼種樹,還主動住進土窯幫他護林。兒女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出錢出力在山前山后為他建起六個蓄水池,幫他收集雨水澆樹,還共同出資修了一條通往山里的道路,又幫他打了七孔窯洞,安裝了一個鐵皮房。甚至連孫子們也受到他高尚行為的熏陶,主動將積攢多年的壓歲錢,一并拿出來給爺爺買樹苗。
經(jīng)過幾代人不懈地接力,慕云山實現(xiàn)了荒山變花果山的夢想。山中既有生態(tài)林,也有經(jīng)濟林,已成為太原西山的一道綠色屏障,被樹為三晉退耕還林的一個樣板。還被共青團太原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袁克良先后被評為全國義務植樹模范、太原市優(yōu)秀黨員和特級勞模,當?shù)氐娜藗冏鸱钏麨椤疤薰薄?/p>
袁克良和大山互相成就,相互守望,對這里的每一棵樹都有很深的感情。盡管九十高齡,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山上補種樹苗、修枝剪丫、消滅蟲害……如今的他,還有一個心愿未了,想趁有生之年,在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慕云山上,修建一所公益養(yǎng)老院,供全市的老人在此觀光、流連、歇息、養(yǎng)老,希望天下的老人們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
“活著種樹,死后看山”是袁克良最樸素的愿望,他甚至還企盼著不遠的將來,把慕云山“裝扮”成一座集種植、養(yǎng)殖、加工和旅游為一體的現(xiàn)代化生態(tài)園區(qū),為太原的綠色經(jīng)濟騰飛注入活力,為中國的綠化事業(yè)添磚加瓦。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