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萍
【摘要】 本文通過對收集的語料庫語料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學生關于“的”字用法的習得順序大致依次為“的”字短語修飾名詞、“是……的”結構、構成的字短語代替名詞、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語氣、表示“等等、之類”的意思、詞語或短語中插入“的”、“的”字短語用在“動詞+得”之后表示結果狀態(tài)。此外,不同水平之間的習得順序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習得項目的偏誤類型也有所差別。
【關鍵詞】 “的”字用法;習得順序;偏誤類型
【中圖分類號】H14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2-0104-03
一、引言
一直以來,“的”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較高,用法相對復雜,學界的說法也有所差異。黎錦熙(1924)認為“的”存在以下四類的用法:“特別介詞”“語尾”“連接代名詞”和“確定語態(tài)的助詞”,劉公望(1982)也是將其分成不同的四種。呂叔湘(1942)和王力(1943)等人認為“的”主要是充當劃分結構和表示語氣兩種作用,但因其看法不同,導致命名不同。此外,“的”字的用法還可分為三類,朱德熙(1961)的三個元素說、邢福義(1991)三個助詞說、張國憲(1994)三個平面說等。同時,“的”字的用法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目前,關于“的”字的研究也較為突出,主要集中在“是……的”結構和“的”字的隱現(xiàn)與顯現(xiàn)上。那么,除了這兩方面外,漢語中獨特的“的”字用法在留學生習得過程中會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呢?
本文以“的”字用法為研究對象,以北京語言大學HSK漢語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為主要語料來源,共收集900條含有“的”字語料,其中初級、中級、高級各300條。①根據(jù)這些語料情況,結合《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和其他文獻資料,將“的”字用法的習得項目分為:構成“的”字短語修飾名詞、構成“的”字短語代替名詞、“是……的”結構、構成“的”字短語用在“動+得”之后,表示結果的狀態(tài)、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的語氣、表示“等等、之類”的意思、詞語或短語中插入“的”,共七大項目。②
二、“的”字用法的習得數(shù)據(jù)及習得情況分析
(一)“的”字用法的習得數(shù)據(jù)分析
1.習得項目的總體情況
根據(jù)對所得語料進行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可以得出“的”字用法的習得項目的總體情況。
“的”字的七個習得項目在使用頻率上有明顯的差異,顯示出語言習得是具有選擇性,有主有次。使用頻率較高的前三項依次是A1(67.8%)、A3(16.0%)、A2(10.8%),其他四項的使用頻率很低。與此同時,可以看出“的”字的總體正確率均較高,每個習得項目的正確率都超過60%,其中“是……的”結構的正確率最高,達到了86.1%。
2.不同漢語水平的習得情況
關于“的”字用法,三個等級留學生各習得項目的使用頻率由高到低分別是:
初級:A1(57.7%)>A3(27.3%)>A2(13.0%)>A5(1.3%)>A6(0.7%)>A4(0%)=A7(0%)
中級:A1(66.7%)>A3(13.7%)>A2(10.3%)>A5(7.7%)>A7(1.7%)>A4(0%)=A6(0%)
高級:A1(79.0%)>A2(9.0%)>A3(7.0%)>A5(4.0%)>A4(0.7%)>A6(0.3%)>A7(0%)
總體來看,A1、A2、A3三者總的使用頻率較高,占比為94.2%,后四項總的使用頻率占比很少,只有5.8%。除此之外,每個習得項目在不同漢語水平中的使用情況有所不同。從初級到高級,隨著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A1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從初級的57.7%到中級的66.7%,增至高級的79.0%;A2與A3的習得項目,使用頻率明顯不斷減少;A4項目出現(xiàn)在漢語水平為高級的留學生當中;A5的使用率從初級到中級是急速增加,然后從中級到高級呈現(xiàn)慢慢減少的趨勢;從數(shù)量上看,A6與A7的數(shù)量很少,使用率低。但A6在初級和高級水平的留學生中出現(xiàn)過,中級沒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一種曲線變化。A7則相反,呈現(xiàn)出到U形曲線。
經(jīng)過統(tǒng)計,由表1可得,隨著水平的提高,A1、A3的正確率都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A2與A5則相反,A2在初級和高級水平中,正確率較高,在中級水平中,正確率較低,呈現(xiàn)出正U形變化趨勢,A5則為倒U形。其余三項,由于使用率過低,沒有可比性。不過,從總體來看,“的”字用法整體的正確率變高,呈現(xiàn)出較好的發(fā)展趨勢。
(二)“的”字用法的習得情況分析
施家煒 (1998:78)指出“在語料庫出現(xiàn)的語料中,句式的正確使用頻次或正確使用相對頻率越高,就越容易,越早習得。方法是:各句式在各學時等級上的正確使用相對頻率=各句式在各學時等級上的正確使用頻次/某學時等級上句式的出現(xiàn)頻次之和”。③按照其說法,根據(jù)上文的數(shù)據(jù)分析情況,“的”字用法整體的習得順序由早到晚依次為:A1>A3>A2>A5>A6>A7>A4。
隨著不斷學習,A1,“的”字短語修飾名詞的使用率逐漸增加,復雜度和豐富度也越來越高,主要體現(xiàn)為中心詞的修飾語越來越多,而且一個句子中“的”連續(xù)出現(xiàn)的頻率也變高。
(1)這樣的擔心是對的,但這樣的做法不正確。(初級)
(2)這些使農(nóng)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大大提高的現(xiàn)代的農(nóng)業(yè)方法是應當促進的辦法。(中級)
(3)混合式的教育無疑是開放式的,讓他們彼此有更好的環(huán)境,通過正常的途徑來了解異性。(高級)
從上述三個初中高級的句子當中,不難看出,不僅句子長度變長,而且句子的構成變得更加復雜,特別是“的”字短語修飾名詞的部分。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兩點:一是在漢語本體當中,A1的使用頻率高;二是此項目是最基本、最先開始學習的項目,輸入量大,輸入的頻率高。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程(修訂本)》在第一冊第六課 《我學習漢語》(46-50)提到了助詞“的”用法;在第一冊第十二課 《你在哪兒學習》(101-102)中介紹:結構助詞“的”要放在定語后邊,是定語的形式標志。
A2習得項目“的”前面出現(xiàn)的詞類越來越豐富,不僅有名詞、形容詞、動詞等,而且詞匯的復雜度也不斷提高,例如:
(4)不論自己的還是人家的,都好好珍惜是對的。(初級)
(5)一定要記住給別人的要比拿的要多。(高級)
但是A2同A3項目一樣,使用頻率明顯不斷減少,由最初的13.0%降至9.0%,A3則從27.3%降到7.0%,這是屬于正?,F(xiàn)象的?!暗摹弊值挠梅ㄏ鄬A,留學生較早接觸,隨著水平的提高,學生逐漸掌握此語言學習項目,但教學輸入不斷減少,學生對此的關注度會發(fā)生轉移。
(6)所以正確的結交方式是重要的、必需的。(初級)
(7)我覺得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喧嘩有聲的。(中級)
(8)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未開放時就給予它過多的有機肥料的話,其結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高級)
值得注意的是,A3的正確率最高。在上述的A3項目中,“是……的”結構中間填充的詞匯,從簡單的“重要”“必須”到“喧嘩有聲”“可想而知”這類相對復雜的詞語。不難發(fā)現(xiàn),這類屬于框式結構,聯(lián)系緊密,學生容易套用,相對容易習得,學生對這個項目的掌握較好。
(9)*花朵一定會開的很鮮艷的。(高級)
(10)*常常逗得我氣呼呼才可以。(高級)
A5的使用率和正確率的變化是一致的,從初級到中級急速增加,然后中級到高級呈現(xiàn)慢慢減少,這是一個習得過程的體現(xiàn)。初級到中級,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學輸入與強調(diào),以及學生自我有意識增強和習得的變化,學生使用的數(shù)量多,正確的情況也增加,到高級階段,使用少了,同時對的也少了。
至于A4、A6、A7項目數(shù)量過少,難以看出其中規(guī)律。
三、“的”字用法的偏誤分析及其啟示
(一)“的”字用法的偏誤分析
根據(jù)語料調(diào)查與分析情況,關于“的”字用法的習得項目中,部分偏誤類型較為突出,主要是以下幾類:
一是在A1中,由于知識“地”和“得”的出現(xiàn),所以“的”大量與“地”的混用,導致高級階段的正確率下降。主要是因為形式、意義和用法的相似而引發(fā)的干擾和混用現(xiàn)象,學習者難以區(qū)分而導致混用。例(11)(12)均為“的”“地”混用,二者使用是均可修飾中心語,這可能是發(fā)生偏誤的原因。此外,以不太典型的“得”“地”取代典型的“的”或與記憶中的“逆抑制”有關,即新學的知識抑制先前的知識。更甚的是,因為讀音相似,發(fā)音為“de”,平時在口語的使用中,老師很難去判斷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學生也慢慢不再區(qū)別使用,到寫作的時候可能會混用。此外,或是以簡代繁的認知策略影響“的”字的使用。
(11)*要有任何詞我們想不起來,我們很自然的便會用英語來代替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中級)
(12)*日本等其他國家也漸漸的承認“安樂死”。(高級)
二是A2一般出現(xiàn)偏誤的情況是錯誤地省略的中心名詞。在“名詞+的”省略中心語的情況中,中心名詞泛指人或指具體物品,可省,或先行句出現(xiàn)了中心名詞的,可省;指人的稱謂或抽象事物,不能省略。例(13)省略了句末的“愿望”,“愿望”一詞屬于抽象事物,且此前也未出現(xiàn)過,此次不應省略?!靶稳菰~+的”中心語省略情況為修飾語是限制性或分類性的,修飾語是描寫性或帶感情色彩的,中心名詞不能省。例(14)的“溫飽”“健康”在句中屬于描述人體狀況的詞語,因此不能省略。至于“動詞+的”此類型,中心名詞能作前面動詞的主語或賓語的,可省,否則不能;如動詞已有賓語,只有當中心名詞是表示動作的工具時才能省。例(15)不符合上述情況,也是典型的偏誤類型。
(13)*同時想一想怎么能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愿望)。(初級)
(14)*唯有這樣才能達到溫飽和健康的(水平)。(中級)
(15)*它未經(jīng)污染,因此非常新鮮,確實是一個應該提倡發(fā)展的(東西)。(高級)
三是關于A5的偏誤類型,主要體現(xiàn)為表示肯定語氣時不會在句子末尾加“的”和只要句子是肯定語氣,就會在句中加“的”,并且出現(xiàn)和“了”混用的情況,如例(16)等。對于這種情況,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學生對此訓練過度,或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字作為語氣助詞出現(xiàn)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作為語氣詞時,用于句末,主要表示加強肯定、強調(diào)的語氣。
(16)*可是我為了上大學離開家鄉(xiāng)后,慢慢發(fā)覺他不僅是為了我們工作,而且很關懷我們。(初級)
(二)“的”字用法的啟示
根據(jù)此次“的”字用法的習得順序和發(fā)展研究,以及漢語本體的研究,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留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應該采取不同的策略,綜合多種方法,如直觀法、替換法、對比法、結合語境等,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的”字的用法;針對不同類型的“的”字的習得順序特點進行精準教學,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重點和難點應該放在不同“的”的用法的使用條件和語言環(huán)境的教學,以及與“地”“得”區(qū)分等的知識點方面,借此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善于利用語境效應,促進留學生對“的”字用法的理解。
四、結語
總的來說,不同漢語水平的外國學生關于“的”字用法的習得順序大致依次為“的”字短語修飾名詞、“是……的”結構、構成的字短語代替名詞、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語氣、表示“等等、之類”的意思、詞語或短語中插入“的”、“的”字短語用在“動詞+得”之后表示結果狀態(tài)。但是不同水平之間的習得順序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習得項目的偏誤類型也有所差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外國學生學習“的”字用法的特征,值得思考。本研究了解了“的”字用法的習得順序,但是語料來源可以更豐富,對于“的”字的用法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注釋:
①若句中出現(xiàn)多個“的”字,則按照“的”字習得項目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
②為了便于下文描述,“的”字七大習得項目依次為A1、A2、A3、A4、A5、A6、A7。
③施家煒:《(1998)外國留學生 22類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李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的偏誤研究及其教學對策[D].黑龍江大學,2011.
[4]陸儉明.對“NP+的+VP”結構的重新認識[J].中國語文,2003,(05):9.
[5]劉坤哲.基于語料庫的“的”字短語的多角度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5.
[6]裘榮棠.“動+的”短語的表意功能[J].修辭學習,1999,(01).
[7]石定栩.“的”和“的”字結構[J].當代語言學,2008,
10(04).
[8]施家煒.外國留學生22類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1998,(04).
[9]石毓智.論“的”的語法功能的統(tǒng)一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0,(01).
[10]王遠杰.再探多項定語“的”的隱現(xiàn)[J].中國語文,2008,(03).
[11]徐陽春.結構助詞“的”與“地”的分合問題[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6).
[12]徐陽春.關于“的”字的句法分類[A].江西省語言學會.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
[13]徐陽春.錢書新.試論“的”字語用功能的同一性——“的”字逆向凸顯的作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5,(03).
[14]徐陽春.板塊、凸顯與“的”字的隱現(xiàn)[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06).
[15]朱德熙.說“的”[J].中國語文,1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