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云 鐘劍波 楊 萍 吳黎明
色素痣又稱黑素細胞痣,是常見的體表良性腫瘤,極少發(fā)生惡變,從出生至年老都可發(fā)生,隨年齡增長可逐漸增大、增多,一般不需治療,當發(fā)生在掌跖、腰背部等易摩擦位置應密切觀察,如出現(xiàn)迅速變大、顏色不均勻、邊緣不規(guī)則、破潰糜爛時需警惕惡變風險。筆者分析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診治的1 例妊娠期背部色素痣惡變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35 歲,妊娠35 周,因“背部黑色皮疹35年,逐漸隆起6 個月”于2020 年9 月至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颊叱錾蟛痪帽巢砍霈F(xiàn)1 處黃豆大小黑色斑疹,無明顯不適,近6 個月妊娠12 周時該皮疹逐漸增大并隆起呈紅色指頭狀,無明顯瘙癢、疼痛,曾破潰(見圖1),體格檢查:全身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肝脾無明顯腫大。皮膚科情況:背部可見約1cm×0.5cm 橢圓形黑斑,黑斑表面有約小指頭大小紅色贅生物。皮膚鏡:色素分布不均,可見藍白結構,可見樹枝狀毛細血管(見圖2)。初步診斷:皮膚腫物。2020 年10 月22 日于我院皮膚科行皮膚腫物切除術,術后皮膚組織病理示:局灶侵犯表皮伴潰瘍,真皮內見腫瘤結節(jié),細胞呈中度異型性,核仁明顯,可見核分裂象(7 個/10HPF),浸潤深度5mm(見圖3A~B)。免疫組化:S-100(+)、HMB45(+)、Melan-A(+)、CyclinD1(+)、P53(+)、Ki67(+)、CK(-)(見圖3C~I)。修正診斷:皮膚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后為進一步治療就診于浙江省腫瘤醫(yī)院,2020 年11 月10 日行腫物邊緣擴大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后病理:腫瘤邊緣皮膚組織病理未見腫瘤細胞,前哨淋巴結活檢未見轉移;術后予重組人白細胞介素-2 200 萬IU 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1 個月。6 個月后隨訪皮疹無復發(fā)。
圖1 背部腫物照片
圖2 背部腫物皮膚鏡圖像
圖3 背部腫物病理及免疫組化圖
MM 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MM 常見病理類型包括淺表擴散型、結節(jié)型、惡性雀斑樣和肢端雀斑樣等[1]。本例患者屬于結節(jié)型,在亞洲人群中屬于比較少見的類型,在色素痣惡變的基礎上形成,表現(xiàn)為快速生長的紅色結節(jié),臨床上易被誤診為色素痣合并血管瘤。
MM 的發(fā)病原因至今未完全清楚,紫外線過度照射是較為明確的病因,但位于非曝光部位的MM 病因仍不明確,內分泌、物理化學刺激等因素對MM 的影響還在研究中[1]。本例患者皮損位于背部,屬于非曝光部位,筆者考慮該患者背部長期反復受衣物物理摩擦是惡變的原因之一。
MM 是孕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另外,MM也是年輕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約有三分之一的MM 女性患者是在育齡期間被確診的[3]。妊娠對黑色素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的影響存在較大的爭議。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證明妊娠會誘發(fā)MM 發(fā)生或擴散,但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妊娠的生理狀態(tài)與促進癌細胞生長和耐受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之間存在相似之處[4]。本例患者皮損是在孕期的第12 周開始逐漸增大,筆者考慮患者的妊娠生理狀態(tài)是惡變的另一個原因。
大部分早期MM 是可以通過擴大切除治愈的,擴大切除的深度主要根據(jù)腫瘤浸潤的深度,MM 轉移的第一站通常是前哨淋巴結,對于厚度大于0.8mm 或原發(fā)病灶伴潰瘍的患者需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對于轉移或復發(fā)的MM 可以手術輔助放、化療治療。本例患者腫瘤浸潤深度5mm,有潰瘍,手術擴大切除2cm,前哨淋巴結活檢陰性,根據(jù)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分期標準[5]屬于IIC(T4bN0M0),術后同時予重組人白細胞介素-2 200 萬IU 隔日1 次皮下注射,輔助治療1 個月。
早期MM 的預后較好,皮膚科醫(yī)生需加強早期MM 的臨床診斷能力,避免誤診、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