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曉
《蜀山晚云》 尹曉林/作
《蜀中秋景》 尹曉林/作
仿佛是隨意的一點、一涂、一勾,那墨點、墨線、墨塊就不再是墨點、墨線、墨塊,而是一座座山、一片片樹、一條條路,是天,是地,是空氣和流云,是日照和微風(fēng),是天地間的蒼茫和遼闊,是房屋里的安逸和溫情,是畫家內(nèi)心與物象的共鳴,是觀者感受到的祥和與寧靜。
尹曉林,擅長花鳥,酷愛山水。他的作品,“墨當色使,色當墨用”,秉承著這樣的繪畫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使得畫面簡潔而不簡單,形象又富有表現(xiàn)力,且具有唯美的特質(zhì),給人寧靜祥和的審美意趣和無盡的精神享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這就是尹曉林的《清遠》,時而濃、時而淡的幾團墨,或舒展、或稍折一些的蓮葉,有正面的,有側(cè)面的,有近處的,也有遠一點的。幾筆淡紅色的墨,加上幾個淡黃色的小點,就是盛開的蓮花了;輕輕兩個側(cè)筆,就是正要綻放自己的蓮苞了;而隱隱約約的一個圈內(nèi)幾個小小的墨點,就是蓮蓬了。
看似寥寥數(shù)筆,隨意而為,卻在似與不似之間呈現(xiàn)出蓮枝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概括出蓮花的“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抽象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的本色。那蓮之清遠的香味、意味、韻味盡顯筆底,讓人猶如聞到了蓮的淡淡幽香,隨之耳聰目明,整個大腦都清亮了起來,被感染著、感動著,且心生向往。沒有對蓮的盲目臆造,也沒有特意美化,而是從實實在在的蓮的形態(tài)中感悟到它的情狀,體現(xiàn)著它的精神,從蓮這個具象中提煉出它的個性,融入它抽象的物語,形神兼?zhèn)洌屗辛遂`魂,有了詩意,清明、高深、幽遠了起來,從而具有鮮明、濃郁的視覺愉悅感,給人更多思想遨游的空間,達到客觀物象靈性與主觀心境情感渾然融映的至高意象境界。
無疑,尹曉林是一個心懷天地且極具情懷的人,他不只精通花鳥畫,對山水畫也很擅長。特別是蜀中大地那些崇山峻嶺、空谷丘壑、樹木林海、云霧溪流,都給予了他啟發(fā)和靈感,他徜徉于此,感悟于此,把這些啟發(fā)和靈感經(jīng)過提煉和濃縮,刪繁就簡,加之自己的激情,不由自主地表達于筆端,展現(xiàn)于宣紙,成為別具一格的畫面。
尹曉林的作品《蜀山晚云》,把蜀山之上仙云繚繞的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給人舒適、愜意、通透的感覺,可以讓人盡忘世俗,心中只有這些山川、云霧,以及這些景帶給人的超乎自然的美感。
近處山峰連綿起伏,一些蒼翠的樹木零零星星地散落于群山之上。在群山的一塊平地,儼然是一處房舍,讓人不禁疑惑:難道這里也住著人家?細看,兩個山體間似乎有一座獨木橋,而那位背著包、拄著杖的貌似老者的人,正從獨木橋上通過。那么,他大約就是要回家了吧?他是漂泊半生,看慣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驀然想要回到那個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還是只出去走了走親戚,然后執(zhí)意要回到那個雖寒酸但也溫暖的家?是住不慣兒子在大都市的高樓大廈,而一心回來的,還是出遠門去看望了一下他多年的朋友,此刻滿意而歸?那處房屋可能就是他的居所,他難以割舍的地方了吧?這時,忽然給人一種希望,一種難舍的情愫,一種對家的懷戀。
而這里的山、樹、房、人,都被蜀山上傍晚的云霧環(huán)繞著、掩映著,輪廓時隱時現(xiàn)。特別是山腰之下,根本看不到什么,但又給人一種遐想、一種向往。遠處的群峰也被這些煙云圍繞,只有山頂上才可以看到山的模樣。在這樣的云山霧海里,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那么仙氣,那么悠然和飄逸。
畫面上仿佛只有隨手的筆墨、任意的線條,濃淡相宜,干濕相生,墨色酣暢淋漓,好似隨心所欲、隨意而為,但那些自然中的神圣元素已經(jīng)與畫家的心靈相融相摩,山已不是山,樹已不是樹,房和人等也都不是他們的原本,而已經(jīng)融為畫家對自然的通透感知和內(nèi)心對生活、對生命的獨特領(lǐng)悟。
尹曉林的畫,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他秉承的是“墨當色使,色當墨用”的繪畫理念,“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寫意精神。他在與自然對話,讓人從自然中體悟幽遠、深長的意境和超越自然的寧靜祥和。他的筆墨飄逸而不狂亂、沉穩(wěn)而不呆滯,他作品的深層內(nèi)涵是他心緒的昭示和情感的抒發(fā),輝映著深邃的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