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進士 匠士玉雕工作室
玉石雕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遼寧鞍山海城遺址曾出土了三件岫巖老玉的玉器,這些玉器距今已有1萬多年的歷史,可以說中國的玉石文化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人們對于玉石雕刻的喜愛程度不減反增,玉石與玉雕技藝更是成為一種流派,一種美學價值的體現,無論是在夏商周時期,還是明清兩代,又或者是近代、現代等,玉雕設計都有著不一樣的特色,也代表著不一樣的美學內涵,凸顯出玉石雕刻的時代魅力。
玉雕設計在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中存在很長時間的瓶頸期,尤其是鎖定在奴隸社會的工藝水平,后經歷數個王朝更替,玉雕設計依然停留在那個時代。直至唐宋時期才有所改善,并出現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體系。在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玉雕設計的發(fā)展速度是緩慢的,由于多元化的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碰撞,讓設計產生了很多的不適感。對于現代的玉雕設計師來說,更多的是要在思想上進行突破,不斷提高玉雕設計理念、引進優(yōu)秀的玉雕工藝設計創(chuàng)意,這是繼承傳統(tǒng)玉石雕刻文化、傳揚民族審美意義的主要手段。經典的玉雕作品都離不開優(yōu)質的玉石材料,優(yōu)質的玉石都有著溫潤優(yōu)美的特質,而設計者往往可以根據玉石的特質,設計出最符合它原始氣質的造型,在打磨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融入設計者的個人情感與文化內涵,才能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生命。通過玉雕設計,人們感受到來自玉器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感與人類精神世界的匠心獨運的完美結合。
玉雕設計的美學內涵包含很多內容,有材質本身的特色,有設計者的情感寄托,更有時代的精神烙印,及當代社會人們對于美感的認同。因此玉雕設計的美是多元化的,是不斷變化的,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玉石在寓意上有著吉祥內涵,可以驅邪避險,是吉祥之物;在文化上玉石更是君子的代表,是道德的典范;從材質本身來說,玉石更是天地精華的結晶。玉雕設計主要在于其形式美的展示,脫離了形式美的玉石雕刻,已經不屬于創(chuàng)作了。玉雕設計必須建立在設計者對工藝的喜好以及情感的表達訴求之上,將高超的玉雕技術與材料完美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觀賞性的工藝品。很多玉雕作品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玉石雕刻者也習慣用概括、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來傳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自然萬物都有美好的一面,無論是多么難看的石頭,如果你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那么你也會發(fā)現它的美,所以美是多變的。玉石的美有著不一樣的審美看法,有獨特的物理特性和材質,有不一的紋理和斑斕,會根據外界的刺激產生出新的肌理來,這樣讓玉石作品在創(chuàng)作之前就有了原始美感,而玉雕設計則能讓玉石通過創(chuàng)作變得光彩四溢。很多玉雕設計在原始處理的狀態(tài)下,都會有非常漂亮的紋理和色彩,可以說每一塊挑出來的玉石都是極為美麗的,如玉石的形狀、色塊疏密分布都體現出了自然之美,玉石的材質之美也是以自然為根基的,當然很多設計師有著不一樣的看法,這些看法通過玉雕設計及后期雕刻創(chuàng)作便可以產生千差萬別的變化,進而形成不一樣的雕刻作品,來滿足人民對玉石精神和審美的追求。
玉雕設計形式的美強調的是玉石形狀的美,這種美感是包含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原始的自然形體、形狀之美,另一方面是后期雕刻的形狀、造型、形態(tài)之美,所以說玉石雕刻的美感是通過自然美然后升華為人造美的。當然,如果我們說天生美的玉石有沒有,肯定是有的,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詣下,在歷史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自然造型之美的玉石作品,有一些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通過后期的簡單點綴而形成的。但是在現實中,最為大眾化的,還是人工后期雕刻出來的玉石,這些雕刻技藝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通過對玉石透明度、光澤、形態(tài)等方面的觀察,然后進行下刀,通過雕刻者的美感韻味賦予玉石全新的特色。雕刻者在進行玉石雕刻時,還要對色彩變幻、色塊分布疏密等進行處理,讓玉雕作品呈現出最完美的狀態(tài)。造型獨特的玉雕作品往往更能吸引人注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流連忘返。
玉石雕刻其實不單單是一種工藝,更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一種文化內涵、一種文化美的體現。石雕藝術有著久遠的歷史,更是包含著無數前輩的心血付出,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玉石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痕跡,有著不同民族的特色,更是成為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寄托。在玉雕的背后除了技藝外,還有著多樣化的紋飾圖案,沒有這些元素的增加就沒有玉雕的文化美,如高山流水、小橋人家、植物動物、神話神獸、宗教信仰等圖案,多樣的圖案增加了玉雕的文化屬性,而繁雜的、簡單的紋飾圖騰更是讓雕刻充滿了敬畏之感。如,白玉本身通透無瑕,具有溫厚、清雅的特性。不同的玉材可以被雕刻成不同作品,表現不同的主題,人們能夠對特定玉雕作品的形象產生一定的共鳴。 現代玉雕設計在繼往開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是有著不一樣的文化美在其中,今天的人們在追求玉雕藝術上也會尊重傳統(tǒng)工藝的美學價值,當然這里包含了大量的現代美學價值觀。
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未經琢磨的玉石往往不能充分展現自身的藝術美感與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只有通過玉雕技術的琢磨修飾,玉石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審美價值、展現藝術魅力。玉雕創(chuàng)作者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其實也是體現其藝術審美與價值追求的過程,更是實現個人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玉石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又被賦予了另外一層人文主義的精神追求。例如作品《亭亭玉立》(如圖1),這是一塊烏雞種的翡翠材料,一條鮮艷的色帶貫穿整塊材料。材料本身很有特色,一直想不到合適的題材。這件作品靈感源自一個周末我和妻子一起帶女兒去公園散步,當來到一池荷花邊,見荷花大部分都已經干枯了,殘荷、干扁的蓮蓬,夾雜著半干了的荷葉,偶爾還有一兩含苞待放的小蓮花與一池干涸的蓮花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剛下過雨,整個畫面顯得衰敗凄涼。殘荷的枯敗里也駐藏著一種神韻、一種風骨,一片破敗的殘葉、一支飽含著籽實的蓮蓬,反而具有了一種荷花盛開時所沒有的美。這時又飛來兩只紅色的蜻蜓停在了干枯的荷葉上,畫面很有意境,視覺沖擊力也相當大。蜻蜓猶如點睛之筆,使衰敗的景象有了勃勃生機!剛好這個時候的愛人喊著女兒的小名“婷婷”,此情此景讓我腦海中瞬間有一種靈感,于是我立馬到工作室拿出烏雞種的材料,通宵畫了設計稿并取名《亭亭玉立》。中間種水好的位置設計了一朵怒放的蓮花,旁邊種水差的地方設計成干枯的荷葉、干扁的蓮蓬,再搭配一些含苞待放的小蓮苞。將綠色的色帶巧色設計成一只時刻準備起飛的蜻蜓。兩塊材料的設計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美的畫面。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殘荷無言,意韻猶存。殘荷的枯敗里藏駐著一種不折的神韻,一種淡定不驚的氣場。當生命不再有耀眼的花衣,依然以清香的筋骨佇立,好一幅殘缺的美卷!千嬌百媚,在經過的滄桑里化作一本深邃的書卷,等待有緣人來讀來悟。人生一世,荷長一秋。殘荷是上一季老荷的結束,又是下一季新荷的開端。殘荷之美,美在堅忍。
圖1 《亭亭玉立》成品
玉雕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在早期的玉雕文化中,玉石就被賦予了不一樣的內涵,尤其是王公貴族對于玉雕也有著不一樣的信仰,此時的玉雕就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寄托了人們的美好希望。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我國的玉雕設計也在日趨完善。從古至今,不同的朝代,在玉石上都有著不一樣的選擇,基本上不同朝代所設計出來的作品都有著時代烙印和朝代特色,從這里我們看到了玉雕文化的變化與發(fā)展,這是緊隨時代而變化的。這種變化離不開人民對美的追求,更是對審美的演化與升華,可以說玉雕設計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今天的玉雕設計在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更是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演化的載體,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一種非遺文化傳承技藝。玉雕設計在不斷增加內涵與元素時,也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例如通過絲綢之路中,文化大遷移使得我國的玉雕文化傳播到西方的很多國家,隨之他國的玉石文化也通過貿易互通,引入我國,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玉雕文化受到特定歷史時期的影響,它的美學內涵在不斷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國際交流更是讓多元文化融入了我國玉石領域中,使得玉雕設計更為多樣化。當今時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使得我國的玉雕設計有了質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玉雕文化。因此對玉雕設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不斷地去嘗試在文化上的交流、融合與創(chuàng)新,所以現代設計師要積極改變傳統(tǒng)思維,提高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切實思考文化的融合與本土化,不能一味地遵守古法、遵守門規(guī),更不能有閉關鎖國的思想,要正確認識西方設計、西方美學的優(yōu)點。在西方追求形式美的思潮的影響下,當代玉雕更加注重顏色的俏麗和造型的精巧,以求設計出外形上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學表現力的作品,通過形式美來襯托玉雕設計內在的美,并能夠獲得強烈的審美快感。
綜上所述,隨著玉雕設計水平的不斷提升,玉雕的美學價值也在逐漸增加,該領域也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使得我國的玉雕設計獲得發(fā)展。玉雕設計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積極吸收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也要不斷融入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想和新元素,使得玉雕設計的美學內涵更具有時代性,對于工藝、內涵、材質等方面的提升,我認為最終都是體現在消費者的審美價值上,只有時代接受、認可了,玉雕才能真正地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