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璐 王明娟
(1.延安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陜西 延安 716000;2.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清人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義傳疑而并存例》曾言“凡著書者,博采異文,附之簡策。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為管氏學(xué)者傳聞不同而并記之也。”此處所言“異文”,就指同一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書記載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除了上述含義之外,異文還特指“不同的版本和經(jīng)說”,如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三》曰“漢定天下,立群師,置群弟子,利祿之門,爭以異文起其家,故《易》《書》《詩》《春秋》之文多異?!睆囊陨蠈Α爱愇摹钡亩x可以看出,造成這一現(xiàn)象既有因不同版本之間的異同而產(chǎn)生者,亦有如“漢定天下,群師弟子”等諸多歷史性因素。
從共時性和歷時性角度來看,漢字作為東北亞地區(qū)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具備共時性特征。在歷史某個特定時期,漢字曾是東北亞地區(qū)共通的文字和精神文化財富,是文化交流相通性的重要語言文字基礎(chǔ)。而在歷時性視域下,漢字載體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從甲骨文到金石文,再到簡帛、紙張,其文本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寫本、刻本、石本等。以寫、刻本為例,其時間則含攝了六朝至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梢哉f,漢字文化圈是異文研究共時性的基礎(chǔ),漢字載體、書寫文本形態(tài)和特定時代的用字等則是造成異文現(xiàn)象的歷時性因素。共時性是異文研究的骨骼、經(jīng)脈和血肉之軀,歷時性則是以此為基礎(chǔ)呈現(xiàn)出的不同面貌,或美或丑,或胖或瘦,或高或矮,或俊或秀,可謂“十人十色”,正是寫本研究常言“一本一世界,一字一乾坤”。鐮倉、室町時代,有不少宋元典籍傳入日本,得到五山學(xué)僧的青睞和廣泛閱讀,有兩部以“風(fēng)月集”命名的僧詩選本,《江湖風(fēng)月集》乃是其中之一。這兩部選本在室町后期廣為流傳,產(chǎn)生了不少注本?!缎戮幗L(fēng)月集略注》是日本臨濟宗僧人東陽英朝為《江湖風(fēng)月集》所作漢文注釋,其主要本子均收藏于日本,包括寫抄本和刻本。在諸多寫抄本當(dāng)中,巖崎文庫藏《新編江湖風(fēng)月集略注》天正舊鈔本很有可能是該注本進入刊本時代之前最后一部較為完整的寫本。
本文就以日本巖崎文庫藏《新編江湖風(fēng)月集略注》天正舊鈔本中的異文為研究對象,考其源頭,究其成因,在歷時性視域下觀其概貌和類型,以便發(fā)現(xiàn)異文在共時狀態(tài)下的文本關(guān)聯(lián)。
下面所舉《淵明》詩注,就存在因異體而造成的異文?!稖Y明》注云:
晉·陶潛,字符亮,謚曰靖節(jié)先生,初字淵明也。為彭澤令,郡守遣督郵至軍,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咲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鄉(xiāng)里小人’。
關(guān)于此處陶潛究竟是“嘆曰”還是“咲曰”,實際上關(guān)乎陶潛彼時的心境。由于此段文字在寬永七年本中不存在,依據(jù)寬永九年本,此處應(yīng)作“嘆”,巖崎本作“咲”。巖崎本中“笑”的寫法并不統(tǒng)一,如三山偃溪聞和尚《褙語録》“路不赍糧笑復(fù)歌”一句中,“笑”亦作“”。此類寫法在敦煌寫本中多有出現(xiàn),右側(cè)“關(guān)”有作類“美”字結(jié)構(gòu)的情況。[1]453巖崎本《送人歸沔水》“子歸無口笑巖頭”處,“笑”又作“”?!稖Y明》詩注中作“咲”,單從字形判斷,應(yīng)是“笑”字。此段文字出自沈約《陶潛傳》、昭明太子《陶淵明傳》,查之皆作“嘆”[2],世傳版本未見作“笑”者。由于此字關(guān)乎陶潛心境,更體現(xiàn)陶淵明形象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如“嘆曰”,則有無奈不甘之心,如“咲曰”,則釋然或嘲笑。
“歎”字又作“嘆”,巖崎本中“嘆”多作“歎”,如《送人歸沔水》中“祖庭秋晚之嘆乎”,就用“歎”字。又《送人之江西》注文引“《般若多羅》讖馬祖云:‘金雞解銜一粒米,供養(yǎng)十方羅漢僧。’”其中“羅漢”的“漢”字作“”。
由于不能確定巖崎本《略注》參考的底本,此處或有底本的確為“咲”的可能。如此反推,因此處有“嘆”作“咲”,故三山偃溪聞和尚《褙語録》“路不赍糧笑復(fù)歌”一句中的“笑”因?qū)懽鳌啊保虼颂幱械妆咀鳌皣@”的可能。因所見各本皆作“笑復(fù)歌”,“嘆復(fù)歌”亦可作一參考。
事實上,此處將“咲”歸為“嘆”字的異體字并不完全正確,從抄手書寫的心態(tài)和認(rèn)知角度來看,他一定是將之按“嘆”字來對待的,這一點毋容置疑。但是,從書寫結(jié)果來看,此字又非“嘆”字,而是“笑”的異體字。因此,簡單將此處的“咲”認(rèn)定為訛字似乎并不妥當(dāng)。由于“文本的傳抄,必然帶來相應(yīng)的文字舛誤,其中原因較為復(fù)雜。除了抄寫者主觀上的刪削,抄寫者的知識水平和判斷能力及其抄寫時的心理狀態(tài)、所處環(huán)境、抄寫方式或宇文所安所言‘抄寫和重抄時認(rèn)真程度的不同’”[4],這些都是造成文本異文產(chǎn)生的原因。
此處“嘆”作“咲”異文雖然是孤證,但從寫本異文的角度出發(fā),這一現(xiàn)象提示出的文本意義在于,必須重新審視陶淵明辭官歸隱前后的心態(tài)變化,包含對辭官行為本身的文學(xué)心理考察。
三山介石朋和尚《淵明》第三句“眼底悠然見不見”,詩眼在“見不見”三字,故引“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為釋例。按《略注》的注解“此三四句面,謂逍遙自得之見,絶比倫之趣也。言中蓋言淵明為侃玄孫,志在復(fù)晉室。故雖見南山,不入心,雖采菊,聊爾耳。但憂國感時之心而已。”又《江湖風(fēng)月集》收錄溫州橫川珙和尚《寄石林》其三詩云“大法興衰關(guān)繋重,出頭不得縮頭難。春來殘雪消镕盡,四面開窗看遠山。”《略注》言“看遠山者,或謂石林雖在亂世,忍持大法而無衰也。猶如雪后青山無變色?;蛟茰Y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是心中憂晉亂,故看山耳。”
晚宋時期,因大元入侵導(dǎo)致國破山河在的凋敝局面,觸發(fā)了詩人的愛國熱情。面對亡國的危機,詩僧們將自己的家國情懷寄托于偈頌之中?!堵宰ⅰ芬谩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為《淵明》《寄石林》注釋,并非單純指明詩語的出處,將“見南山”和“看遠山”相結(jié)合,認(rèn)為淵明“看山”行為其實暗藏了憂國感時的心境。這一解讀相當(dāng)中肯而準(zhǔn)確,身為方外之士,介石朋和橫川珙不便用太過直白的語言表達憂國之情,遂借用淵明“見南山”來言說自己身處亂世,憂國感時的心境,頗有幾分春秋筆法。
裘錫圭指出,漢字“多形”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漢字存在異體,二是用來表示某一詞的字往往并不固定,可以替換,或用本字,或用假借字,或用分化字,或用同義換讀字。[5]因為一字多形,便產(chǎn)生出不同的異文。如下面的“休”和“體”。
《越上人住庵》注云:
歇處者,發(fā)明處也,體歇地也。
京大本、寬永本作“休”?!靶菪保鉃橥V?,《胡笳十八拍》有“覺后痛吾心兮無休歇”?!靶菪痹诙U籍中多有出現(xiàn),《五燈會元》青原和尚見山見水三重境界處就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贝颂帯靶菪亍?,“地”同“處”。
筆者推斷,可能巖崎本使用底本書寫較為潦草,因在草書中,“休”字下方會有一橫,如《草訣百韻歌》(圖③)中所言“休助一居下”[6],就是指在寫“休”字時候不能忘記下面要加上一“_”,如此,“休”字事實上有“休”和類似“體”的兩種寫法。如趙孟俯書《仇鍔墓志銘》(圖①)《歸去來辭》(圖②)中,“休”字皆作類“體”形:
在米芾的《吾友帖》中,“體”字作“體”(圖④)。雖然京大本、寬永本皆作“休”,而巖崎本作“體”,有細微的異文差異。但基本可以斷定,巖崎本此處作“體”,事實上應(yīng)該是“休”,抄手的寫法不標(biāo)準(zhǔn),誤將“”字寫成了“體”。
以上所舉,均是中國的例子。在日本的寫本體系中,“休”字亦呈現(xiàn)出類似的特點。如:
永德元年《后愚昧記》中的“休”字就有如圖⑤圖⑥這兩種寫法,從形態(tài)上看,圖⑤的寫法與“體”字非常接近。圖⑦則是天正9年10月29日伊勢守心得書寫的《上井覺兼日記》中的“休”字,由于巖崎本書寫于天正14年,與此寫法在時間上較為接近,故此能反映出此時相較固定的書寫方法。(以上字例均引自東京大學(xué)史料編撰所資源庫)
在巖崎本中,有一些因為連字符而導(dǎo)致錯訛的異文。連字符是寫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符號,主要作用是為了標(biāo)示需要連讀的兩個字或者是固有名詞不可分割。如《銷印》中的“田地”二字,中間就有連字符,但是巖崎本此二字作“甲地”,很明顯,誤將連字符與“田”字混合成為“甲”字,屬于因符號導(dǎo)致的異文。
《銷印》注云:
或云擬罷參甲地也。
寬永本、京大本作“田”。因“田地”二字為一整體,故巖崎本“甲”字疑似連字符號。與“田”字中間“∣”相連而訛為“甲”字。
此類異文的產(chǎn)生,主要原因為字形過于相近,故而書寫中疏忽誤抄。此類情況也是巖崎本異文產(chǎn)生的最主要原因。以下略舉幾例加以說明。
《覽上方語》注云:
荊似飛得寶劍,有兩蛟夾其船,幾沒。佽飛拔劍,斬蛟得濟云云。世傳孔子厄于陳蔡間,使穿九曲珠。過桑間,女子授以訳云:“密爾思之,思之密爾。”巖崎本“似”,寬永本、京大本共作“佽”。
案:其后“佽飛拔劍,斬蛟得濟”處,巖崎本亦作“佽”,故前之“似”是形近而訛,敦煌寫本《雙恩記》“似闇?zhǔn)覂?nèi)一盞明燈”“只似如今彈指頃”中“似”在字形上均作“佽”[1]384?!犊滴踝值洹方狻皝琛弊鳌坝謥栾w,即佽非,古劍士,漢取為武官名?!肚皾h·宣帝紀(jì)》募佽飛射士。《注》輕疾若飛也。”可見此處的“佽飛”應(yīng)是指古劍士,不作“似”。
又“訣”字,巖崎本作“訳” ,形近而訛。
案:“訳”為日本漢字“譯”的簡體字形。在日語中讀作“やく”或“わけ”,意為“翻譯”,即將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另作名詞時,有“意思、理由”之意。“訣”字,案《說文》“訣別也。一曰法也?!庇帧犊滴踝值洹罚骸啊俄崟贩叫g(shù)要法謂決定不疑也?!读凶印ふf符篇》衛(wèi)人有善數(shù)者,以訣喻其子?!段簳め尷现尽反笥砺勯L生之訣。”故此處應(yīng)是指桑間女子傳授給孔子的“訣”,即指方法。
《馬郎婦》注云:
案:京大本、卍續(xù)藏均作“且”,恐非。按上有“至明”,下與之對,“旦”為確。又下文“至期”,亦可為對?!扒摇薄暗毕嘤炛诙鼗屯蹊笾驹姟爸魅藷o床枕,坐旦捉狗親”[7]校釋中就有出現(xiàn),可見較易相混。梁曉虹認(rèn)為此二字“俗書往往相同”[8],故此造成訛誤。
“姿貌”,京大本録作“婆貌”,恐訛。案《干祿字書》,“鼓”字俗書右側(cè)“支”為“皮”,與“欠”字草書形近,極易訛抄。京大本釋“婆”字,恐未識其形。
《大慧塔》注云:
一日,因議及朝政,與師連坐。師怗然。
寬永本、京大本共作“恬”。
案:“怗”“恬”二字皆有表靜的意思?!皭G”字,《玉篇》釋義為“服也,靜也?!薄短綇V記》中有“怗然無聲”,此處作副詞,意思為安靜?!疤瘛弊?,《說文》釋義為“安也”,又《廣雅》“靜也”。從字書韻書的解釋來看,因兩個字均表達平靜安然的意思,因此須從出處底本判斷。據(jù)《嘉泰普燈録》卷十五“臨安府徑山大慧普覺宗杲禪師”,此處作“恬然”。巖崎本形近而訛。
關(guān)于這兩個字形近而訛的釋例,還見于敦煌愿文寫本之中。依據(jù)鐘書林、張磊對《敦煌愿文集》之《兒郎偉》的補校,編號P.2058寫本中有“并交守分帖然”一句,此處的“帖”字,實為“恬”[9]字之誤??梢娫趯懕局小敖怼迸c“忄”,“占”與“舌”極易相互混淆。
千峰如琬跋文云“大朝更化,雪竇以寓半檐”,諸本有“大朝”“大明”兩種情況。巖崎本作“大朝”,寬永本作“大明”。
案:“大明”“大朝”含義頗多,具體所指不詳。依據(jù)《辭海》對“大明”的解釋:
①指日或月。《禮記·禮器》:“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薄段倪x·木華·海賦》:“大明轡于金樞之穴?!崩钌谱ⅲ骸按竺?,月也。”亦兼指日月。《管子內(nèi)業(yè)》:“鑒于大清,視于大明?!币伦ⅲ骸叭赵乱?。”
② 唐宮殿名。
③《詩·大雅》篇名。
④ 年號。(1)南朝宋孝武帝年號(457-464)(2)南詔楊干真年號(931-937)。[10]依據(jù)“大明”后有“更化”一詞,故“大明”應(yīng)指朝代或政權(quán)為確。芳澤譯注本列《添足》無著道忠之考,猶言此處“大明”蓋是人名,非以降之明朝。言大明和尚移雪竇度化,松坡以受知,借雪竇寺房半檐寓居。無論是《辭?!返冖軛l解釋還是明朝,均與當(dāng)時宋末元初的時代相距較遠,其余解釋又與后面“更化”不接,作人名似易解。又大明,或為寺廟之號。經(jīng)查,國內(nèi)以大明為山門之號的寺廟共有十座,其中位于浙江的有嵊州大明寺和三門縣大明寺兩座,但均距杭州較遠,其名氣亦與徑山、靈隱等不可同日而語,故作寺名亦不確。
據(jù)此來看,“大明”還是釋作“大朝”為確。關(guān)于“大朝”的含義,主要有以下一些。據(jù)《穆天子傳》卷一:“癸丑,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后漢書·禮儀志中》:“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崩钌屉[《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大朝會萬方,天子正臨軒。”這里的大朝指天子大會諸侯群臣。又《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乾元殿,即唐之含元殿也,在周為外朝,在唐為大朝,冬至,元旦,立全仗,朝萬國,在此殿也?!币嘀赋瘯膱鏊3酥?,鄭谷《寄邊上從事》詩:“高壘觀諸寨,全師護大朝。”《舊五代史·僭偽傳一·李景》:“景愿割濠、壽、泗、楚、光、海等六州之地,隸于大朝,乞罷攻討?!薄豆锼阮惛濉ろn文靖公事輯》:“時江南稱中原為大朝,貧弱不能有為,熙載終以北人故,不自安,因彌事荒燕,殆于廢日?!钡任墨I[11]之中“大朝”皆指居于正統(tǒng)的朝廷。
又2009年3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南郊長安區(qū)韋曲對大朝劉黑馬墓進行了挖掘整理,出土了墓志銘《大朝故宣差都總管萬戶成都路經(jīng)略使劉公墓志銘并引》[12]。依據(jù)該墓志銘的記錄,元朝正式建國號為“元”之前,曾經(jīng)使用過“大朝”這一國號。據(jù)此,大朝應(yīng)指大元,是國號。遂“大朝更化”之意,便指朝代更迭,由宋朝進入元朝,與“更化”,意思順達。
(以下圖片均引自《西安南郊大朝劉黑馬墓發(fā)掘簡報》)
墓志銘局部
劉黑馬墓具體位置
如《慈峰千佛閣》注文:
此篇離事相,指出理相,然而從華嚴(yán)宗旨見之,則理事無礙法界也。大小圓融也。賓主交參也。一多自在也。事事無礙也。莫認(rèn)閣子。東坡《宿東林》詩云:“山色豈非凈清身?!?/p>
朵朵湖山千古佛,重重?zé)煒湟粯桥_。
善財?shù)酱瞬粡椫福M大地人歸去來。
謂山河大地悉皆毘廬身土,草木國土莫非彌勒樓閣。然則不勞彈指,盡剎界眾生可歸此閣中者也。善財事見《華嚴(yán)經(jīng)》。
按《蘇軾詩集》,此句應(yīng)作“山色豈非清凈身”,《略注》所引作“凈清身”?!端迻|林》詩原題《贈東林總長老》,《略注》所引題名為《宿東林》,關(guān)于“一詩二題”的現(xiàn)象,需從收録文獻的來源考察。依據(jù)《嘉泰普燈録》《五燈會元》等禪籍,東坡此詩的確題名為《宿東林》,如:
(臨安圓智講師)乃謁護國此庵元禪師。夜語次。智舉東坡《宿東林》偈云:“也不不易,到此田地?!扁衷唬骸吧形匆娐窂?,何言到耶?”云:“只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舨坏酱颂锏?,如何有這個消息?”曰:“是門外漢耳?!痹疲骸昂蜕胁涣?,可為說破?!痹唬骸皡s只從這里猛著精彩覷捕看,若覷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敝峭ㄏΣ幻拢皶早婙Q,去其秘畜,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大饒舌,聲色關(guān)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背忠愿娲蒜?。庵曰:“向汝道是門外漢?!敝嵌Y謝。[13]
除此之外,另有鳥巨雪堂禪師《削東坡〈宿東林〉偈》曰:
溪聲廣長舌,山色清凈身。八萬四千偈,明明舉似人。[14]據(jù)此可知,東坡此詩在禪籍中題名與別集中并不相同,而《略注》使用的是《宿東林》這一詩題,由此可以窺見,東陽英朝閱讀和接受此詩,應(yīng)是來自傳日的禪籍,恐非東坡的別集。由于《東坡詩集》中并未就此進行任何??焙驼f明[15]218,因此,關(guān)于此詩題目的異文,或有為《東坡詩集》增補之必要。
從征引目的來看,《慈峰千佛閣》中并未出現(xiàn)任何與之相關(guān)的詞語,故此處引東坡此詩,是為了提示主旨?!岸涠浜健北闶瞧略娭械摹吧缴?,所謂“千古佛”,則是“清凈身”。按施注,《千佛名經(jīng)》“清凈法身,毘廬遮那佛?!盵15]1218如此,與《略注》所言“山河大地悉皆毘廬身土”的“毘廬”便能對應(yīng)起來,可見此處征引“山色豈非清凈身”是妥當(dāng)?shù)摹?/p>
另外,關(guān)于這首詩在日本中世禪林的傳播,道元《正眼法藏》“溪聲山色”一章亦是明證。但按其所引,該詩作“山色無非清凈身”,天頭注“無,福本作豈”[16]??梢姶嬖凇柏M”“無”異文。
金華復(fù)巖已和尚詩作及注文:
洞山價和尚辭親三書,見于《諸祖偈頌》下卷。(中略)
娘回云:‘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jié)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愿生男兒,胞胎月滿,性命絲懸,得遂愿心,如珠寶惜,糞穢不嫌于息惡,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送令習(xí)學(xué),或暫逾時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一自汝往他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今既誓不還鄉(xiāng),即得從汝志。不敢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愿汝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譴在,切宜體悉全。’
異文是研究寫鈔本過程中難以回避的基本問題,雖然經(jīng)過分析,“嘆”“咲”異文屬于書寫結(jié)果問題,而非抄手的認(rèn)知問題。但藉此可以引發(fā)對域外陶淵明形象接受與影響的再度思考,特別是關(guān)于如何解讀陶潛辭官歸隱前后以及其行為背后的心境,此處的異文實際上提供了一劑良藥。藉由淵明的心態(tài),可進一步思考南宋晚期詩僧群體的家國情懷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這些都是因異文所產(chǎn)生的良性刺激。不僅如此,《略注》中提示出蘇軾詩歌題目的異文差異,亦可為研究蘇軾詩歌提供??辈牧?,彌補《蘇軾詩集》校勘中未曾列出的異文。
事實上,本文所列舉出的僅僅是巖崎本異文的一小部分,亦是筆者在文本細讀和逐句逐字的??边^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梢园l(fā)現(xiàn),異文生成過程往往伴隨非常復(fù)雜的心理認(rèn)知活動,對于如何認(rèn)定文本變異之后產(chǎn)生的“異文”,或許還需要重新加以探討。究竟如何認(rèn)定本文中所提到的“嘆”與“咲”、“休”與“體”這類抄手在認(rèn)知層面并無問題,屬于呈現(xiàn)結(jié)果問題的異文,希望有能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