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于 勇,萬 強,劉 超,宋媛媛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指胃黏膜反復受損后出現(xiàn)黏膜表面病理改變[1],是一種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變[2],可對患者飲食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少數可演變?yōu)槲赴?,危及患者生命。服西藥雖能緩解癥狀,但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對胃腸功能損傷較大[3]。中醫(yī)將CAG歸為“痞滿”“胃脘痛”等范疇,認為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先天不足與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相關[4-5]。有研究指出,中藥湯劑在CAG的臨床治療中,有較好的效果[6]。筆者研究了補虛養(yǎng)胃湯加減對CAG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CAG患者70例,根據簡單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中藥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7~56歲,平均(51.76±6.24)歲;病程6個月至11年,平均(5.44±2.01)年;體重指數(BMI)17.86~23.64 kg/m2,平均(20.63±2.59)kg/m2。中藥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26~54歲,平均(50.06±3.17)歲;病程7個月至12年,平均(5.49±1.85)年,BMI 18.24~23.19 kg/m2,平均(20.46±2.27)kg/m2。兩組病程、BMI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入選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病例納入標準:①經纖維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7];②舌質紅,舌苔厚膩、色黃,脈弦澀、弦滑;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可正常交流,意識清醒。排除標準:①胃黏膜上皮瘤變或懷疑癌前病變者;②急性發(fā)作期胃炎;③心血管疾病者;④備孕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女性;⑤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口服常規(guī)西藥治療。飯前服用胃蛋白酶合劑10 ml/次,3次/d;口服呋喃唑酮片120 mg/次,4次/d;消膽胺4 g/次,3次/d;活血素80 mg/d,3次/d;肌注五肽胃泌素50 μg/次,1次/d。治療3個月。
1.2.2 中藥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補虛養(yǎng)胃湯加減治療:黨參、砂仁15 g,黃芪20 g,熟附子、丹參、陳皮、茯苓10 g,川石斛、白術8 g,甘草6 g。隨癥加減:伴有血液瘀滯者,加三七6 g;伴有劇烈疼痛者,加木香5 g,延胡索8 g;伴有痰濕者,加法半夏8 g;伴有泛酸者,加吳茱萸8 g;伴有納差者,加山楂、神曲、麥芽各10 g;伴有腹脹者,加枳殼10 g。上述藥物加500 ml水浸泡后,煎至300 ml,早晚溫服,1劑/d。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評估中醫(yī)癥候積分,主癥:胃脘痞悶。主癥無計0分、輕計2分、中計4分、重計6分。次癥:食少納呆,大便不暢,倦怠無力,氣短懶言,食后脘悶。計0~3分。分數與患者癥狀表現(xiàn)呈正比[8]。②胃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漿,使用邁瑞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5800測定機體胃泌素(GAS)、胃動素(MOT)水平。測定方法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武漢士博士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③胃黏膜病理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行纖維胃鏡及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病理評分標準[9-10]:根據胃黏膜萎縮狀態(tài)及有無腸化生,計0、3、6、9分;根據慢性炎癥與活動性病變程度,計0、1、2、3分,分數越高,病情越重。④安全性指標:治療和觀察期間,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后頭痛、食欲不振、嗜睡、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療效標準 根據文獻制定療效標準[11]。治愈:癥狀消失,纖維胃鏡檢查示胃黏膜顏色恢復正常,黏膜表面光滑,有光澤,可正常飲食;好轉:癥狀明顯改善,纖維胃鏡檢查示胃黏膜通透性下降,血管不可見,無增生組織,飲食基本恢復;有效:癥狀改善,纖維胃鏡檢查示胃黏膜顏色有差異,萎縮黏膜范圍明顯縮小,血管隱約可見,黏膜表面有光澤。無效:上述標準未達到,甚至胃黏膜萎縮范圍擴大,癥狀加重??傆行?(治愈+好轉+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88.57%,較對照組77.14%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見表2。與治療前對比,兩組的主癥和次癥積分均有所降低,中藥組更低(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的GAS、MOT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AS、MOT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中藥組明顯比對照組升高的幅度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mg/L)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評分比較 見表4。治療后,兩組患者病理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中藥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中藥組治療后食欲不振、嗜睡、惡心嘔吐各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57%,對照組頭痛、食欲不振各2例,1例嗜睡,3例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2.8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AG治療不及時,可引發(fā)胃出血、貧血、胃潰瘍等胃部疾病,嚴重者可引起癌變。CAG的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近年來有偏年輕化趨勢[12]。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是CAG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HP可破壞胃黏液屏障,進而逐漸破壞胃黏膜細胞,加重萎縮性胃炎。同時,自身免疫性損傷、胃黏膜營養(yǎng)因子缺乏、藥物、刺激性食物等長期慢性刺激也是CAG的常見致病因素[13]。西醫(yī)治療以促進胃酸分泌,抗HP感染,抑制胃反流,增加胃動力,增加黏膜營養(yǎng)為原則,常用的治療藥物有蒙脫石散、五肽胃泌素等,雖能控制癥狀,但預后較差,療效不理想[14]。
中醫(yī)辨證理論認為,胃絡瘀阻、脾虛體弱為CAG的病機[15]。脾胃陽氣不足,脾失運化,則胃功受損,表現(xiàn)為腹悶脹,時有隱痛,噯氣納呆等癥狀。故臨床對CAG的治療應以補虛養(yǎng)胃、祛瘀化濕、健脾固氣為主[16]。補虛養(yǎng)胃湯由黨參、砂仁、黃芪、熟附子、丹參、陳皮、茯苓、川石斛、白術等藥物組成。方中,黨參與黃芪、丹參合用,可溫脾胃,加陽氣;砂仁、熟附子、陳皮合用,可健脾、和胃、活血;茯苓、川石斛可補胃陰,清胃熱;白術可補氣健脾、溫經燥濕。甘草既可補益肺氣、健固脾胃,還可調和藥效。上述藥物合用,共奏甘溫益氣、固本健脾、益胃養(yǎng)陰等功效[17]?,F(xiàn)代藥理試驗亦證實,補虛養(yǎng)胃湯中的白術具有抗氧化、抗應激、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黃芪、黨參可調節(jié)胃酸分泌,增強胃蛋白酶活性,刺激胃表皮生長因子活性,促進受損的胃黏膜愈合[18]。丹參可促進HP活性,消除胃部炎癥反應。補虛養(yǎng)胃湯與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使用,可增強治療效果,中藥藥效溫和,可提高用藥安全性。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中藥組的主癥和次癥積分、胃黏膜病理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中藥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補虛養(yǎng)胃湯加減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效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組織病理炎性反應,療效理想,安全性高。GAS和MOT由胃內細胞產生,血液中GAS和MOT水平越高,胃酸釋放越多,胃腸運動越快,對食物的分解和消化能力越強,越有助于幽門括約肌收縮,以達到延緩胃排空目的[19]。本研究中,治療后,中藥組的GAS、MO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補虛養(yǎng)胃湯加減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腸功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與房濤等[2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補虛養(yǎng)胃湯加減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理想,可促進患者癥狀改善,保護胃腸功能,且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