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野,王 銳 ,韓 宇,原雙進,史延君
(1.陜西省飛播造林工作站;2.陜西省林業(yè)科技推廣與國際項目管理中心,西安 710082)
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為蕓香科花椒屬落葉小喬木,果皮中含有麻味素和芳香油,是傳統(tǒng)的調(diào)味品,并具消食解脹、健脾除風、除濕散寒等功效,在陜西延安及以南地區(qū)廣泛栽培,是陜西主要經(jīng)濟樹種之一。陜西省現(xiàn)有花椒180.0×103hm2,年產(chǎn)量7.75萬噸,年產(chǎn)值45.6億元,產(chǎn)值僅次于四川省,居全國第二位[1-2]。近年來,隨著農(nóng)村勞動力的減少及勞動用工成本的上升,如何減少用工、降低生產(chǎn)成本并能增加效益就成為目前花椒生產(chǎn)追求的目標,為此,我們探索了花椒輕簡化管理技術,并認為花椒輕簡化栽培將成為今后花椒管理技術的一個發(fā)展方向。
1.1.1 韓城市芝陽鎮(zhèn)孟益溝村、東弋家園村 地形原、臺原俱有,溝壑縱橫,海拔為700~800 m,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5 ℃,極端最高溫度42.6 ℃,最低溫度-18.6 ℃。年平均降水量560 mm,年均日照2 436.1 h、無霜期208 d,年10 ℃以上積溫4 623 ℃。
1.1.2 淳化縣石橋鎮(zhèn)魚車村 地形為黃土臺原,地勢平坦,海拔1 280 m,極端最低氣溫-21.3 ℃,年均日照2 372.7 h、無霜期183 d,年平均降水量600.6 mm。
1.1.3 華陰市羅敷鎮(zhèn)姚田村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類為黑壚土,海拔500 mm,年平均氣溫13.7 ℃,最低溫度-17.3 ℃,年平均降水量630 mm。
1.2.1 花椒 選擇現(xiàn)有花椒園66.7 hm2,品種有“大紅袍”“獅子頭”“南強1號”“無刺椒”,株行距3 m ⅹ4 m,樹齡8~12 a,生長、結果正常,立地條件和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1.2.2 機械 椒園管理利用的機械主要有手扶微耕機、履帶式噴霧器等(表1)。
表1 花椒輕簡化管理試驗的主要機械
1.3.1 樣地設置 2018-2021年,選取立地條件、樹齡、品種、管理方法一致的花椒園布設試驗,樣地面積1.3 hm2,每處理設置3個重復,并設置1組對照。
1.3.2 地面管理 采用起壟覆膜+機械中耕方法?,F(xiàn)有花椒園整行起壟,壟高20~30 cm,壟寬60~80 cm,壟橫斷面呈半圓形,花椒樹置于壟的中間,然后壟上覆蓋地布。行間采用機械中耕除草,每年4~8次,保持地面疏松無雜草。
1.3.3 肥料管理
(1)機施基肥
采椒后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采用機械在樹冠投影外緣順樹行開溝,溝深30~40 cm、寬20~30 cm,將表土、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與磷肥拌勻填入溝內(nèi)[3],并用機械覆土掩埋。以后逐年按同樣的方法沿溝向外擴展。施肥量見表2。
表2 每株花椒樹基肥施肥量
(2)追肥
一個生長周期施肥2次,第1次在花椒花蕾形成期,以氮肥為主,氮磷肥結合。第2次[1]在花椒成熟前一個半月,以磷肥為主,并施入少量鉀肥。有滴灌條件的椒園采用肥水一體化,無灌溉條件的椒園,沿樹冠垂直投影外沿用機械開條溝埋施,溝深15~20 cm。施肥量見表3。
表3 每株花椒樹土壤追肥量
(3)根外追肥
采用無人機根外追肥,在晴天的早晚實施。施肥時期、化肥種類及其濃度等見表4。
表4 花椒根外追肥時間、種類及濃度
1.3.4 輕簡修剪 其目的是大幅簡化修剪技術,降低用工[2]。夏剪只抹去或疏除無空間的徒長枝。對少量有空間的徒長枝、過旺枝及主枝延長頭多次摘心,開張主枝角度。冬剪僅回縮或短截少量有空間的徒長枝,培養(yǎng)結果枝組,無空間的疏除。疏除細弱枝、重疊枝、病蟲枝、干枯枝及主干50 cm以下的萌條。開張主枝角度。
1.3.5 病蟲害防控 預防為主,必要時采用機械噴藥,減少用工。主要采取5項措施:清園,秋季落葉后清除園內(nèi)枯枝落葉、雜草,燒毀或深埋;涂干,清園后,用石硫合劑噴灑全樹;波爾多液預防,開花后全樹噴施1次1∶1∶100倍波爾多液;林業(yè)措施,加強椒園土、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機械噴藥,病蟲已發(fā)生并有可能或已產(chǎn)生危害時,采用機械或無人機噴藥防治。
1.3.6 綜合措施降低采椒成本 主要有3項措施:推廣良種“獅子頭”“南強1號”“無刺椒”等優(yōu)良品種,這些品種每穗椒粒50~120粒,是普通“大紅袍” 品種的1.6~2.4倍,推廣良種以提高采果時每次采摘的果粒數(shù)量和勞動效率;整形修剪控制樹高,將樹高控制到2 m以下,以利采椒操作;控制栽植密度,采用3 m×5 m株行距,將密度大約控制在660株·hm-2左右。
1.3.7 評價 調(diào)查對比各試驗與常規(guī)技術用工量、機械油耗量,分析效果與成本。
4種椒園地面管理方法對比,結果(表5)表明:采用起壟覆膜結合中耕除草對椒園地面管理,花椒葉色濃綠,生長健壯,冬季無凍害,產(chǎn)量高,8 a生花椒每株可產(chǎn)鮮椒21.1 kg。單純采用中耕除草進行地面管理,雖然能改良土壤通氣狀況,避免雜草與花椒樹爭水肥,樹體生長良好,但在冬季易發(fā)生凍害。采用椒園生草法,花椒葉片淺綠色,樹體發(fā)育不良,冬季有凍害發(fā)生,這是因為生草不利于淺根系樹種椒樹的生長,應當摒棄。采用化學除草劑除草,既不能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也易產(chǎn)生藥害,樹體下部葉色發(fā)黃,生長不良,凍害嚴重,也應適當禁止。
表5 不同椒園地面管理方法下的椒樹生長及產(chǎn)量
椒園地面最大的費用投入就是中耕除草。采用人工中耕除草,按平均工時工效計算,每人每天能完成0.07 hm2,勞動力每人每天120元,1 hm2成本為1 800元。采用小型手扶微耕機,每天每人每機可完成0.67 hm2,將勞動力及油耗成本合計折算,1 hm2成本225元。二者對比,機械除草的成本明顯低于人工,與人工除草相比,可降低成本87.5%。
采用輕簡化施肥方法,可使盛果期的花椒園產(chǎn)量達到1 200 kg·hm-2以上。在合理的施肥量范圍內(nèi),施肥量與產(chǎn)量呈正比。
輕簡化施肥與普通施肥之間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機械的使用上?;?、追肥及葉面噴肥全部采用人工,每年每公頃施肥勞力成本11 700元(其中基肥5 400、追肥3 600元、葉面追肥2 700元),全部采用機械每年每公頃機械及人力成本只有2 340元(其中基肥1 200、追肥870元、葉面追肥270元),與人工施肥相比成本下降80%。
采用輕簡化修剪技術,既能簡化修剪程序,降低成本,又能保障花椒樹的通風透光,調(diào)節(jié)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滿足花椒樹體合理生長的需求,實現(xiàn)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根據(jù)調(diào)查,一般修剪每公頃年需投勞76.5個(其中夏剪37.5個,冬剪39.0個),采取輕簡化修剪技術,每公頃年用工42個(其中夏剪19.5個,冬剪22.5個),可減少用工量45.1%,節(jié)省將近一半用工。
采取綜合預防措施,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將大部分病蟲害控制在不成災的范圍內(nèi)。
病蟲害的前期預防每公頃投入成本780元,若不采取預防措施,就會成倍增加病蟲害發(fā)生。經(jīng)測算,病蟲害發(fā)生后再防治,每公頃需投入防治費3 018元,采取預防措施可減少用工及農(nóng)藥成本74.2%。
目前普遍采用的農(nóng)用機械是鏈軌式遙控噴藥機,該機械效率高,省時省工,操作簡單,一人操作每天可噴20 hm2椒園。而人工背負式噴霧器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噴0.6 hm2椒園,前者噴藥加上油耗可節(jié)省成本80%。
在勞動力日益缺乏的當今,人工采椒成本越來越高,成為制約花椒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還沒有十分高效的采椒機械,現(xiàn)在常用的是手執(zhí)電動采椒機,1臺手執(zhí)電動采椒機采摘效率僅相當于人工的1.0~1.3倍,機械采摘的效率并不高,且易損傷花芽,影響翌年產(chǎn)量。因此,果實采摘仍以手工為主。目前,鮮椒采摘人工費每千克4.0~5.0元,干花椒含采摘費每千克16~20元。一般每人每天平均可采鮮椒50 kg。如果采用綜合措施,每人每天平均可采鮮椒83.3 kg,提高采摘效率66.6%。
不同品種綜合采摘效率有所差別,效率最高的是無刺花椒,獅子頭次之,效率最低的是大紅袍。這與不同品種的果實生長狀態(tài)有關,如果柄的長短、果實的聚集程度、果實周邊有無尖刺、樹枝和樹葉的密度等等。
輕簡化栽培可大幅度減少用工數(shù)量,降低生產(chǎn)成本,適應了農(nóng)村勞動力減少和勞力成本上升的實際,是花椒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和要求。花椒園的地面管理采用行內(nèi)起壟+地布覆膜+行間機械中耕方法,不僅有利于花椒健康生長,預防冬季凍害,而且還能提高產(chǎn)量,降低成本。
機械施肥,包括施基肥、土壤追肥、葉面追肥,都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綜合折算對比,機械施肥可使成本下降80%。
采用輕簡化修剪技術,既能簡化修剪程序,降低成本,又能達到通風透光、調(diào)節(jié)樹體生長、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效果。
采取綜合預防病蟲害措施,較發(fā)生后的防治減少防治成本74.2%。在需噴藥防治時,鏈軌式遙控噴藥機械噴藥可節(jié)省成本80%。
采用綜合采摘措施,可以應對目前勞動力嚴重不足的不利局面。由于不同品種的綜合采摘效率不同,因此建議推廣“無刺椒”“獅子頭”等良種,并將樹高控制在2 m以下,合理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