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寬鋒
(藍田縣林業(yè)技術中心,陜西 藍田 710500)
白皮松(Pinusbungeana)為松科(Pinaceae)松屬(Pinus)常綠喬木,是我國特有鄉(xiāng)土樹種和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主要分布于陜西、山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1-2],作為我國傳統優(yōu)良風景園林和環(huán)境治理樹種[3],近20多年來,隨著山川秀美、鄉(xiāng)村振興、城市綠化美化、污染環(huán)境治理等工程的實施,在苗木需求量大增的同時,也對苗木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已有研究表明,林木幼苗質量影響造林成活、樹木生長、成林等[4-5],而不同育苗容器材質、規(guī)格及培養(yǎng)基養(yǎng)分狀況對苗木生長及其質量都會產生影響[6-8],為此,我們進行了育苗容器選擇和施肥試驗,結果如下。
試驗在西安某苗木公司大棚進行,該地氣候條件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3.2 ℃,最冷月(1月)、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2、26.5 ℃,年總輻射496.1 kJ·cm-2,日照時數1 993.7 h,年均無霜期213 d,年均降水量720 mm,土壤以棕壤、褐土等為主。
試驗設計為3因素、2或3水平(表1),共設12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30個營養(yǎng)袋。
表1 試驗設計
施肥設計給營養(yǎng)土中添加化肥,水平1、2、3分別給1 m3營養(yǎng)土中加入鹼酸二氫鉀、尿素量分別為0 kg和0 kg、8 kg和1 kg、16 kg和2 kg。
2018年秋季選擇大小均勻、無損傷病蟲危害、外表正常的當年產種子,按常規(guī)方法沙藏,次年3月下旬對沙藏過的種子進行溫水催芽處理,4月初種子露白后按試驗設計播種,每營養(yǎng)袋播2粒,覆蓋薄層松針,噴水澆灌[9]。之后按常規(guī)方法定苗(每營養(yǎng)袋留1株)、噴水澆灌等。營養(yǎng)土為一半農田土與一半森林腐殖土,按常規(guī)方法均勻混合、過篩消毒、按設計添加肥料、填裝營養(yǎng)土與容器袋擺放[10-11]。
分別于2019年、2020年10月底生長基本結束后,進行生長量測定調查,每個處理的每個重復隨機選擇30株,逐個標號,先后用自來水、蒸餾水清洗干凈,測量苗高和根長;用Epson數字化掃描儀掃描幼苗根系,GX-B根系形態(tài)和結構分析應用系統分析根系長度、表面積、體積、根系數量等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將材料再置于75 ℃的鼓風干燥機中充分干燥,分別測量總生物量、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
利用Excel整理數據,利用Spss軟件和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3.1.1 地上部生長 經計算并由表2、3看出,1 a生幼苗單株平均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塑料薄膜容器苗分別為7.31 cm、1.90mm、2.20 g,無紡布容器苗分別為7.49 cm、2.14 mm、2.25 g,這三項指標都是無紡布容器苗顯著高于塑料薄膜容器苗(P<0.05);2 a生幼苗單株平均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塑料薄膜容器苗分別為19.1 cm、3.02 mm、7.97 g,無紡布容器苗分別為20.97 cm、3.30 mm、10.47 g,除苗高外,地徑、地上生物量還是無紡布容器苗顯著高于塑料薄膜容器苗(P<0.05),表明在繁育1~2 a生白皮松幼苗時,無紡布容器苗與塑料薄膜容器苗相比在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等地上生長指標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
3.1.2 地下部生長 計算得知并由表2、3看出,塑料薄膜容器苗1 a生幼苗單株平均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依次為18.37 cm、16.13條、93.30 cm、16.68 cm2、1.87 g,無紡布容器苗所育苗木的這5項指標值依次為20.20 cm、18.30條、117.02 cm、18.58 cm2、2.11 g,在這5項指標方面,都是無紡布容器苗顯著高于塑料薄膜容器苗(P<0.05);2 a生幼苗的單株平均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指標,塑料薄膜容器苗依次為31.46 cm、50.55條、237.80 cm、78.38 cm2、15.69 g,無紡布容器苗這5項指標值依次為37.32 cm、50.75條、264.20 cm、122.15 cm2、7.23 g,除側根數外,主根長、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指標都是無紡布容器苗與塑料薄膜容器苗差異顯著,前者高于后者,說明與塑料薄膜容器苗相比,無紡布容器苗在促進主根長、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生長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
綜合地下、地上指標, 本試驗無紡布容器苗優(yōu)于塑料薄膜容器苗苗,與紅錐[12]、藍莓[13]幼苗生長結果一致,可能是由于幼苗生長量與容器的透氣性有關,而無紡布相比于塑料薄膜袋透氣性強。
3.2.1 地上部 經計算并由表2、3看出,1 a生幼苗單株平均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8 cm×14 cm容器分別為7.62 cm、2.00 mm、2.25 g,14 cm×18 cm容器分別為7.63 cm、2.04 mm、2.51 g,2種容器規(guī)格之間苗高、地徑等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地上生物量14 cm×18 cm容器顯著高于8 cm×14 cm 容器(P<0.05);2 a生幼苗單株平均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8 cm×14 cm容器分別為 19.7 cm、3.07 mm、8.60 g,14 cm×18 cm容器分別為 20.28 cm、3.25 mm、9.83 g,2種容器規(guī)格之間苗高、地徑等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地上生物量14 cm×18 cm容器顯著高于8 cm×14 cm容器(P<0.05);表明在繁育1~2 a生白皮松幼苗時,苗高、地徑等地上指標受試驗用容器的規(guī)格影響較小,地上生物量受容器大小影響顯著。
3.2.2 地下部 計算得知并由表2、3看出,8 cm×14 cm 容器1 a生幼苗單株平均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依次為18.42 cm、16.33條、96.83 cm、17.30 cm2、1.83 g,14 cm×18 cm容器苗木的這5項指標值依次為20.15 cm、18.10條、113.49 cm、17.97 cm2、2.14 g,1 a生幼苗除根表面積外,其他地下指標都是14 cm×18 cm容器顯著高于8 cm×14 cm容器(P<0.05);2 a生幼苗的單株平均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指標,8 cm×14 cm 容器苗木依次為32.18 cm、47.61條、231.58 cm、91.10 cm2、6.05 g,14 cm×18 cm容器苗木的這5項指標值依次為36.59 cm、53.68條、270.42 cm、109.43 cm2、6.86 g,2 a生幼苗測定的5項地下生長等指標都是14 cm×18 cm容器苗顯著高于8 cm×14 cm容器,說明與8 cm×14 cm容器相比,14 cm×18 cm容器可顯著促進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生長。
表2 1 a生白皮松幼苗生長狀況
表3 1 a生白皮松幼苗生長狀況分析
試驗用2種規(guī)格的容器苗,對1 a生容器苗地上部生長影響小、地下部生長影響較大,對2 a生容器苗地上部、地下部的生長都影響較大,與8 cm×14 cm容器相比,14 cm×18 cm容器可顯著促進2 a生白皮松苗地上、地下生長。
3.3.1 地上部 由表2、3看出,不同基質處理C1、C2、C3之間,不管是1 a生幼苗還是2 a生幼苗,單株平均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等3個指標都是C3>C2>C1;各處理間平均單株苗高、地上生物量差異均顯著,地徑差異不顯著;2 a生幼苗單株平均苗高、地上生物量差異均不顯著,地徑差異顯著;說明C3處理對1~2 a生幼苗地上生長有利,其次是處理C2。
3.1.2 地下部 表4、5顯示,不同基質處理C1、C2、C3之間,1 a、2 a生幼苗單株平均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5項指標都表現出了與地上部生長相同的趨勢,即C3>C2>C1;不同基質處理C1、C2、C3之間的1 a、2 a生幼苗在單株平均主根長、側根數、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5項指標方面,有的差異顯著,有的差異不顯著,但都表現出了與地上部生長相同的趨勢,即C3>C2>C1,也表明C3處理對1~2 a幼苗地上生長有利,其次是處理C2。
表4 2 a生白皮松幼苗生長狀況
表5 1 a生白皮松幼苗生長狀況分析
試驗設置的3種基質配置方式即是否給基質添加肥料以及添加肥料的種類,對白皮松1~2 a生幼苗生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說明給基質添加一定量的速效化肥尤其是與復合肥搭配對育苗生長有利,這也說明盡管幼苗生長量小、所需養(yǎng)分少,但也需要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否則對幼苗生長不利。
本試驗研究結果為,與塑料薄膜育苗容器相比,無紡布透氣性好,有利于白皮松幼苗苗高、地徑、地上生物量、主根長、側根長、根表面積、地下生物量等生長、形成,效果顯著;與較小的8 cm×14 cm容器相比,14 cm×18 cm容器也可顯著促進2 a生地上、地下生長;基質中添加一定量的速效化肥尤其是與復合肥搭配對育苗生長有利;因此白皮松育苗時建議選用規(guī)格為14 cm×18 cm的無紡布容器,在配置基質時添加適量的尿素等速效化肥和多元復合肥。但由于材質和規(guī)格決定育苗容器的市場售價,亦即育苗成本,這些因素選擇育苗容器也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