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蘊華
(甘肅省慶陽第四中學 甘肅慶陽 745000)
新時期下,廣大教育學者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以對深度學習模式進行深刻分析。而對于初中地理學科,教師要發(fā)揮好自身引導作用,并積極吸收先進教育理念,帶領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知識結構的遷移中,鼓勵學生探究未知世界,從而有效深化我國課程改革。[1]
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學生在遇到復雜的知識時可以從中提取到關鍵信息,這時學生的分析過程會變得十分順利,從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會將知識進行整合,這樣學生會將知識進行梳理整合,而這個過程可以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同時,學生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思考,從而形成深層次的分析。于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會越來越清晰明了,學生會逐漸體會到學習順利的樂趣,從而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深度學習模式中要求學生靈活思考問題并且借助多樣化的知識進行分析,從而促進自身對所學知識的吸收。那么想要學生深度吸收知識,就需要學生在課堂的參與,教師以此建立與學生互動的模式,通過互動加強學生思考問題的專注程度,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動力,最終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另外,當?shù)乩斫處熤匾晫W生的深度學習模式時,可以為學生設計多種問題思考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分析,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深化,以此能夠形成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了多種授課模式。其中,深度學習模式成為了學生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預習作為課前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預習方式,通過高質(zhì)量的預習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在課堂中自主互助式探究的動力。微課作為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產(chǎn)物,幫助學生學習提供了多種途徑,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時長短、重難點突出、易于觀看等特點,結合教學內(nèi)容,制作微視頻,應用于學生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完善學生深度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學生學習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世界的氣候》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將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區(qū)別開來,教師可以利用預習環(huán)節(jié)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皻夂颉笔敲枋鲆粋€地區(qū)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這一專業(yè)術語會讓學生混淆概念。同時,學生可以根據(jù)世界各地區(qū)的氣候差異在氣候分布圖中建立空間概念,這樣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發(fā)展觀念。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重難點錄制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課視頻,使得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對本節(jié)所學內(nèi)容有所了解。在視頻制作中教師可以提出系列的思考問題,防止學生在觀看視頻中注意力不集中。比如視頻階段性問題有:全球一共有幾種氣候類型?熱帶有幾種?寒帶有幾種?高原山地氣候的分布是否與其所處的地理有關?教師將這些問題分別對應放在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之后要求學生進行作答,作答完畢之后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視頻觀看。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課前從網(wǎng)絡中搜集相關學習資源與同學自主討論,以此加深對本節(jié)知識的吸收理解,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有效進行深度學習,同時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互助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3]
課堂的趣味性直接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初中地理教師可以根據(jù)趣味化元素設計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形成深度學習的前提。如果課堂一直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講臺下做筆記的形式,那么會形成沉悶的氣氛,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走神現(xiàn)象,于是無法形成深度學習模式。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化教學點燃課堂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找到樂趣,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奧妙所在,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習動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河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歌曲導入會讓學生提起精神,學生會瞬間對本節(jié)課的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于是教師可以借機向學生提問:“歌曲中的“你”代表了什么?”通過問題點燃學生的好奇心,并且將輕松的課堂氛圍營造出來,學生會積極分析思考,從而為課堂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幫助學生形象理解我國河流的基本狀況,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河流空間分布觀念,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豐富。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查閱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并且進行探究分析,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提升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自信,構建良好的深度學習模式。
初中地理知識豐富且復雜,知識點分布十分廣泛,這樣十分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夠深刻,所以無法形成良好的深度學習模式。因此,教師在滲透深度學習方法時可以將每個淺層的知識點進行延伸,擴展課堂內(nèi)容,從而完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從根本上加大了學生的知識容量,但是又降低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有助于學生將知識整合遷移,促進自身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教材內(nèi)容將知識點整合。教師向學生講述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概況和主要城市等內(nèi)容時,為了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然后將這些瑣碎的知識放在地圖延伸的支干中進行填空。在這樣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小知識加深學生每個國家地理學習的理解,以此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整合單元知識,從而加強深度學習的效果。[4]
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復習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初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深化復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此加強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掌握。對此,在設計深度學習的教學過程時,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深化知識體系,使得學生能夠梳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能夠明確學習方向,這樣學生的學習模式就會系統(tǒng)化,最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針對一些繁雜的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教師采用思維導圖向學生滲透繁雜的知識內(nèi)容,促使其高效掌握教學重難點,進行有效復習活動。在學生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土地資源》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所學內(nèi)容。本節(jié)重點知識中有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這些都是一些瑣碎的知識點,所以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直接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學生已經(jīng)對此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之后,教師為學生展示帶有補充性思維導圖的習題,學生在對應的支干部分填寫自己的思考結果,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教材將思維導圖填寫完整,從而使其深度學習的效率得以發(fā)展,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師作為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教學設計者,提升對學生深度學習模式的重視程度。當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發(fā)展時,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自然會得到提升。因此,教師需要整合教材知識內(nèi)容,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以此幫助學生能夠得到針對性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材中將相關性較強的章節(jié)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縱向記憶,從而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概念。
例如,在學生學到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之前,教師需要將本單元的主題進行了解。本章分為四大部分: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度毡尽分械闹攸c是關于地理位置的闡述,其屬于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稏|南亞》中關于處于十字路口重要位置的闡述等?!队《取愤@一課主要闡述了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chǎn)等?!抖砹_斯》主要關于重要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的講述。因此,教師可以將本章所關聯(lián)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講解,教師可以將這四節(jié)知識的共同點整合在表格中,幫助學生縱向理解,使得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系統(tǒng)概念和整體認知,從而對本單元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準確把握,以便之后的練習中知識遷移。[5]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會將學生放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中,大多教師會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傳授知識,于是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深度學習模式從根本上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需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通過自主互助探究的模式將學生推動到主體地位上,最終完成地理課堂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學生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地形和地勢》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掌握我國地勢特征以及三級階梯如何劃分;能夠理解我國的地勢特征與河流、氣候和交通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讀懂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在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nèi)容進行分組。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需要保證科學性,使得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包含“能力好-中-差學生”,這樣能夠為學生構建互助式學習模式。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提出合作探究的問題:我國西部東部地勢的高低差異是什么?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該如何分析?在探究過程中,成績較好的學生向成績一般的學生提供思路,成績一般的學生將問題答案進行總結。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所以學生會積極投入到思考中,以此為深度學習奠定了基礎。
翻轉課堂又名顛倒課堂,是一種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進行顛覆的課堂形式,這樣學生就能夠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當中,主動地構建地理知識,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問題,也能夠將問題記錄下來,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例如,在進行《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線上學習的內(nèi)容:
?
主要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qū)漢語、 東南亞等英語、 、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西班牙語 、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俄語 及獨聯(lián)體國家法語、非洲部分國家阿拉伯語 非洲的北部、亞洲西部二、世界三大宗教1.世界三大宗教: 、 、 。2.三大宗教的特點3.中國的宗教信仰:在中國,多數(shù)人不信教,少數(shù)民族中,、 等多信 、 , 多信仰 (佛教中的一派)。三大宗教 發(fā)源地 主要分布地區(qū)特點 宗教建筑基督教 亞洲西部 歐洲、美洲、大洋洲世界信仰人最多伊斯蘭教(穆斯林)阿拉伯半島(世界第一大半島)亞洲西部、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東部世界第二大宗教佛教 古印度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世界第三大宗教
然后引導學生借助教師給到的教學資源來進行內(nèi)容的探析。在上課之前學生將自己的作業(yè)內(nèi)容上交給教師。教師就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果,來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從而促進教師的針對性教學。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yǎng)引導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加強新型教學模式的滲透,充分利用深度學習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效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綜合性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