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琳 張辛欣 王艷華
齊齊哈爾大學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這幅作品為崔昊老師2019年春節(jié)后開筆的第二幅,也是其創(chuàng)作的江南春色系列之一。畫面既表現了江南春色的柔美,又刻畫了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植物,如芭蕉、紫藤、山茶、翠竹、棕櫚都在這一組江南春色系列當中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表現,并著重刻畫了近景的芭蕉。圖1《桃紅蕉綠春山遠》尺寸為68cm*45cm,為淺絳山水。
圖1 崔昊作品《桃紅蕉綠春山遠》
歷代山水畫在自身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種類豐富的藝術樣式,我們可以從一山一石、一樹一花中看出畫家對于山水景物的描繪,對于內心情感的概括表達。淺絳設色是山水畫中比較重要的一類,它主要見于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但是相比較青綠山水的富麗名貴,它的設色更加明快清雅,也更適合描繪江南風光。
淺絳山水畫以獨特的姿態(tài)矗立于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中,其獨特的魅力在于內在美,雖然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但是那含蓄淡雅的設色卻將有限的畫面和無限的精神相結合,這種柔和的意境表達,更能體現畫家最為真實的內心世界與修養(yǎng)。
1.《桃紅蕉綠春山遠》的繪畫技法
《桃紅蕉綠春山遠》的筆法控制很是嫻熟,極為靈動,線條富有變化并顯示出節(jié)奏和韻律,色彩富有層次的勾勒令作為取景對象的山體筆意形象盡顯紙上?!短壹t蕉綠春山遠》的畫面中部及后部的芭蕉沒有使用雙勾的筆法,而采用了沒骨法,這兩種筆法所表達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一種遒勁一種柔美,但是在藝術表現力上卻是相通的,而且也能綜合的突出兩種技法的優(yōu)勢。
水墨與色彩是可以緊密結合的,并透露出一種獨特的中國韻味,再搭配上粗細不同的線條,使得這幅作品干凈清雅。其實在山水畫中,最能體現筆墨特色的就是“點”的用法,“點”在中國山水畫中特別廣泛,因為既可以營造畫面整體效果,又可以用來表達具體的事物,是中國山水畫中構成畫面的重要元素?!短壹t蕉綠春山遠》中的前半部分,出現了積墨的“點”,這是畫家在墨色干了之后再疊加第二層,這樣反復的疊加便使得整幅作品中的空間層次與色彩體現更加豐富,也把“點”的效果發(fā)揮到了最佳的程度,而且運筆過程與水相互作用,會形成渲染的效果。
2.巧妙構圖對展現色彩的幫助
山水畫的構圖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一張紙的邊緣是規(guī)則的四邊形,所以在構圖時就要注意打破畫紙的對稱,要避免畫紙的黃金分割線和畫面的重心重合。崔昊老師在進行畫面構圖時就非常注意這一點,畫面中的樹、水、云霧、山丘之間錯落有致,形成穿插,物象之間有了空間層次,色彩也顯得更加豐富,不同的色彩之間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有機的整體。這種色彩的深淺、疏密才是畫面和諧統一的重點。同時,豎構圖在視覺上給觀者呈現的是向上之勢,畫面中的描繪對象就要采取相對橫向的構圖,這樣才能產生變化。蜿蜒曲折的小溪、橫向的房屋、若隱若現的遠山打破了畫面的規(guī)整性,使得色彩的展現自如隨意,水到渠成,這樣才能達到縱橫交錯、虛實相生的效果。
3.《桃紅蕉綠春山遠》的畫面色彩分布與情感體現
《桃紅蕉綠春山遠》這幅作品中,遠景是連綿起伏的山丘,運用若隱若現的勾線和點苔來突出山形的輪廓,山頂和山的側面運用較重的顏色進行積染,充分突出了山的體積。從山頂往下墨色越來越淡,逐漸虛化留白,這種自然的暈染,將江南朦朧不清,水汽氤氳的景象表現的十分生動。這幅作品生動描繪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柳綠桃紅的景色,畫中的山,雖沒有奇險爭鋒之態(tài),但卻有穩(wěn)健厚重之姿;水雖沒有奔波而去的樣子,但和緩長流,沁人心脾,所以這幅作品整體給人以清新明麗之感,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春色之中。
在這幅山水畫中,云霧也占據了主要位置,將大片的白色穿插于畫面之中,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顯得呆板刻意。云霧的處理對于畫面中意境的處理、虛實的表現以及色彩層次的表達,都是至關重要的。畫家在對山體上完顏色之后適當留出了空白,然后用石青在淡墨水中沾筆,在山體空白之間用側峰渲染,趁宣紙未干,再用顏色適當加深表現出云霧色的深淺視覺效果,這樣處理云霧遠距離觀察效果非常明顯,達到了虛幻飄渺,生機靈動的效果。同時在表現云霧時,位置的安排也是十分重要的,云霧不僅僅是對畫面起到分割層次的作用,還是連接畫面景物的紐帶,同時也給予觀者遐想空間的主要表現物。在山水畫意境中,對于主次、呼應、黑白等關系的處理,云霧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畫面的前半部分是山石和芭蕉的真實表達,這與中后部分的虛無縹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似斷非斷。這種似斷實連的表現手法,使得畫面顯得更加遠闊。其實這種云霧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除了對江南水鄉(xiāng)的寫生感悟之外,也得益于畫家個人的生活經歷。崔昊老師從小生活在嫩江邊上,黑龍江的自然風光就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嫩江河邊的叢林間泛起層層白霧,山丘林木在云霧中似有似無,這種云霧迷蒙之感在北方也常見,但是也區(qū)別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水汽氤氳,反而給觀者無限想象空間。創(chuàng)作時畫家胸中對于家鄉(xiāng)的懷念勾起靈感的煙火,再流諸于筆端表現在畫面的色彩鋪陳之上,做到了內在感情與自然景物之間的結合,讓畫面更加生動有靈氣。
4.情感對賦色的影響
《桃紅蕉綠春山遠》的畫面近景處有著成片的芭蕉,給人以“綠天如幕”的感覺。芭蕉主要生長在我國的南方,葉子較長且圓碩肥大,并且它的生長高度在后期可達六七米高,也正是因為它的這些特點,在山水畫中經常出現以芭蕉元素來作為主要景物的描繪作品。芭蕉的造型簡潔大方,往往一組芭蕉就足以奠定整個畫面的整體基調,同時也因為它的體型較大,所以在畫面中使得整體顏色大面積統一。芭蕉的寓意極為深刻,《涅槃經》有云:“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芭蕉樹象征著長壽、健康、平安,這與許多山水畫想表達的意圖相似。畫家心中懷著對平和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賦色之時便把這份情感渲染出來:在刻畫芭蕉葉時先以淡墨勾主景,后以中淡墨闊筆鋪葉,再以重墨勾羽狀支脈,待墨色干后以淡赭鋪染,趁濕以三綠罩染,染三綠要見筆觸,不可平涂,并留出主脈。當《桃紅蕉綠春山遠》中的顏色與墨色相鄰時,墨色就可以作為畫面中的分割點,使整體畫面趨于平穩(wěn),墨色的勾勒應與整體畫面相呼應。當顏色與墨色相襯時,畫中色彩就會很單薄自然的覆蓋在畫面上,墨色在此時就會凸顯出來。當顏色與墨色相互融合時,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就會下降,墨色會更加突出。整幅山水筆觸細膩,山脈厚重雄偉與天相接,云霧漫卷漫舒,宛如浪濤不停翻滾,巍峨之美盡展眼前!
《桃紅蕉綠春山遠》這幅作品是崔昊老師刻畫江南春色系列的其中之一,畫面春意盎然,云霧繚繞,把江南的美麗景色刻畫得淋漓盡致,也表達了畫家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崔昊老師通過對客觀景色細致入微的體驗,通過自身的筆墨來表現厚重而溫潤的山水,將自我的內在感情與自然景物相結合,賦予筆下畫面深刻的生命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