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柔嘉
上海美術學院 上海 200040
五色觀作為我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及象征性,對文展空間的色彩意象設計表達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5]《周禮·考工記》最早對“五色”進行了具體說明:“畫績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盵4]文展空間多以文史類主題內涵為主,色彩意象的詩性與哲理深化表達就成了色彩意象設計中傳統(tǒng)藝術風格貫穿始終的經脈。例如,重慶虎峰山的寺下山隱民宿(圖1),這間非遺文化展示性民宿在色彩意象的設計上,對我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進行了傳承與新生。
圖1 虎峰山寺下山隱民宿及其主要配色
寺下山隱文創(chuàng)展示空間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將自然色彩與人文色彩很好地融合。其中,它將一些傳統(tǒng)的自然的色彩與后天的人工的理性顏色相結合,同時,運用了大自然的材質將整個空間的色彩感覺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臻g的色彩意象設計體現(xiàn)出無拘無束、放逸自然、恣情任性、渾然天成的傳統(tǒng)意象美學特征,再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表現(xiàn)方法“隨類賦彩”為色彩意象應用找到方法論的支撐,色彩與物象間的置換,以自然物作色的色彩意象是我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的魅力。[6]
非遺展廳(圖2)的展示主體時漆器髹飾和黃楊木雕刻。內部空間的色調與其外部環(huán)境形成冷暖對比,暖色主色調把室內的色彩意象定義為土與木的交融。設計秉承著“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3],空間內的原木、原石陳設在色彩單調的大環(huán)境中輕易成為了亮點,原木色空間能夠還原最自然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一切都回歸到最為古樸的空間環(huán)境,在以黃楊木雕刻為非遺主體的空間中,原木色掌握了色彩意象的絕對主權,這也是對非遺象征的提取。這種取自真實存在的自然形態(tài)的天然性,是傳統(tǒng)色彩意象審美的傳承。
圖2 寺下山隱非遺展廳及其主要配色
色彩意象的“意”是指抽象的內涵,“象”是外在具體的色彩語言,意源于內涵并借助色彩來表現(xiàn)。非遺傳承的文展空間中非遺文化可謂“意”,非遺主體可謂“象”,所需設計的色彩意象也即非遺元素的色彩之載體。[2]例如婺源虹關村留耕堂的色彩設計(圖3),主要運用的灰色調,蒼青、緗色、黛色為基調,皆是煙墨文化中傳統(tǒng)水墨色。簡潔的色彩設計很好地將徽派白墻黛瓦的建筑特色表現(xiàn)出來,與徽派鄉(xiāng)風氣質相得益彰。
圖3 婺源虹關村留耕堂及其主要配色
留耕堂在內部空間色彩意象的設計上是通過冷暖來達到其變化的,形成不易于察覺的邊界。在整體基調與外部一致的前提下,加入了緋紅、絳色這樣的暖色,去除掉室外的清冷感。具有非遺象征的色彩意象設計在文展空間表達上是基于其地域特色與人文文脈上的。設計師們首先考慮到的是文化上面的寓意,然后通過對資料的整理與歸納,最終才形成了最后的設計文化元素。再對元素運用抽取、提煉、分解等藝術手法進行色彩調配,把握色彩在不同文化、情景、功能空間的不同應用,表達本質復雜的色調層次,充分展示情景中豐富色彩的同時,又能帶來審美體驗—與蕓蕓眾生在不同背景下產生的復雜情感。[1]35-37
文展空間有其自身的整體感和次序感,設計時色彩的主色調及色彩關系是和諧統(tǒng)一的。但由于展示內容的多變性,色彩變化是色彩意象中最大的變量,變化將更容易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但控制不好也會產生雜亂感。[2]設計師們想要達到色彩和諧的平衡的話就需要運用好色彩上面的色溫和對比度,減小對比度,調整整體的色溫即可。最后,要達到其復雜程度的話,就需要加入補色與對比色才可以,這樣的話畫面的整體就會顯得豐富。所以,設計師們需要側重平衡與復雜的關系,這樣的設計才是和諧的。
色彩意象是整體與局部的平衡,在文化展示空間里面,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功能搭配不同的色彩,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展示各個部分的功能。比如公共空間的色彩意象要比私密空間相對通透,展陳空間比體驗空間的色彩意象相對沉穩(wěn)。在色彩的面積大小使用上面,基本上是六成是主色調,其他都是跟隨著主色調變化的輔助色彩。保證整體的統(tǒng)一性。[2]同時,色彩意象的設計適當留出更多空白,才會有“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的意象審美體驗。[10]營造空間色彩意象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找到整體與局部的平衡,局部色彩的變化能夠被整體吸收,需要色彩秩序的表述跨度適中、主次分明、相互呼應、融合且兼具自身特色。[7]
光色一體,光線與色彩是一個整體體系,將色彩意象與光線調節(jié)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將室內外空間和諧地連接一塊,也能夠配合固有色營造環(huán)境氛圍。在以非遺為主體的文展空間中,使用自然光線是最好的選擇,將光線聚焦于空間所設計的非遺象征性元素上,不影響其固有色。[11]在其他需要色彩調節(jié)的區(qū)域,可以使用人造光調整氛圍,比如日暮下的留耕堂,清冷的庭院透到室內投射出的暖光,冷暖相織下詩意的空間意境立馬顯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空間環(huán)境的沉寂之感。夜晚將至,室內亮起燈光,讓人們感受到了溫暖的感覺,加上周邊植物交相輝映,別有一番滋味。
材質是色彩意象表現(xiàn)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是,材質自己是麻木的不產生情感的,但是如果賦予它材質的表達的話,就可以產生其別致的感覺與魅力,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12]例如,寺下山隱的設計中保留了原場地上面的一面倒破舊的墻面,使用的原本材質與現(xiàn)代材質的強烈對比,加強了其色彩意象上面的對比度。讓人感覺到其沖擊感。最后,加上高挑的屋檐與水面的波光倒影,看上去很簡單又復雜。將整個空間環(huán)境打造成一種原生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生態(tài)感。
當代非遺文化傳承語境下的文展空間中色彩意象的設計,需要秉承傳承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原則,在空間中將中國韻味的傳統(tǒng)色彩、自然色彩與人文色彩融合,加以運用色彩和諧、色彩變化、整體和局部的色彩平衡等方式塑造直觀的色彩形象,運用色彩時不但要熟悉色彩的物理性能、影響要素,還要結合非遺主體帶來的色彩心理感受特點,將帶有非遺象征的色彩意象轉換到具體色彩形象的可視性表達,反應非遺文化的內容和色彩意象的情感,通過光線調節(jié)、材質表達和情景融合等方式提升表現(xiàn)力,從而塑造出以非遺主體為象征對象的色彩意象文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