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不歸
侯馬從1989年開始口語詩寫作,用精純的、個人化的詩歌語言使自己一直站在現(xiàn)代詩歌先鋒陣營的前列。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面廣,在漢語詩歌美學(xué)的各個向度上留下了大量經(jīng)典的作品。從他的詩歌里,我看見了一個立體的形象,他擁有過人的洞察力、堅韌、冷靜以及勤思的習(xí)慣和旺盛的生命力。
詩人并非一個職業(yè),每一個詩人都有自己的職業(yè),而這個職業(yè)跟他的生活一起都成為優(yōu)秀詩人創(chuàng)作的底色,詩人的創(chuàng)作如同畫家在有著特殊紋理的畫布上作畫一樣,這些底色總是多多少少在畫面中凸顯出來,形成了特殊的肌理,使詩歌有了獨特的識別度。
侯馬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一名警察。他的組詩《九三年》,就是一組以警察身份為底色帶有回憶性質(zhì)的詩作。這組詩的每一首都是獨立的詩作,而每一首又都以“九三年/我在前門當(dāng)警察”開頭,如同一盤珍珠被一根線串了起來。《披著羊皮?的狼?》就是這組詩中的代表杰作之一。
一個妓女,披著警服?
每次想起這事
我都不知該怎樣使用
那個古老的比喻
——《披著羊皮?的狼?》
詩到結(jié)尾,讀者才明白詩作標(biāo)題中的兩個問號是什么意思。“一個妓女,披著警服”和“披著羊皮的狼”這個古老的比喻,像是一個悖論,無論如何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才對,然而面對這樣的事實似乎也只能想到這個比喻。詩人說“我都不知道怎么使用”,看似是在說自己語言能力的低下、詞語的匱乏,但正是語言在事實面前的無能為力,才使世相顯得更加荒謬。
再比如侯馬創(chuàng)作于2012年清明假日的《清明悼念一樁殺人案的受害者》:男人從鄉(xiāng)下進城找妻子,但妻子此時另有相好。爭吵是不可避免的,爭吵又上升為大打出手,場面逐漸失控,走向極端?!澳械挠貌说?使勁剁”,女的“服軟”了,跪著說:“我跟你回去”。
男人,望了一眼
快砍斷的脖子說:
“來……不及了”
一種震撼撲面而來,如同一波海嘯襲來,詩人卻就此停筆,海浪在半空凝結(jié)成了冰。詩作寫的是悼念,卻沒有一個詞用來抒情,詩人只是冷靜地白描了一個案發(fā)現(xiàn)場,甚至讓人感覺到一絲冷漠。
我們讀過太多的感情飽滿的文字,但誰又敢說那些情感是真的呢?警察對逝者最好的悼念,是還以“真相”,那么除去警察這個身份之后,一個詩人對世界最好的抒情,應(yīng)該也是如此。在侯馬最近寫的一篇《詩人的形象》的文章中,我讀到了這樣的一段文字——
“我寫過許多表現(xiàn)親情的詩篇。但是很奇怪,當(dāng)爸爸寫完媽媽的傳記,想把這些詩收進家庭文集時,我發(fā)現(xiàn)不合適。我寫得十分真摯,但放在一個家庭內(nèi)竟然顯得冷漠?!?/p>
在侯馬的詩歌中,我們幾乎讀不到一些大詞,但也有例外,比如這一首:
我見到了偉大的獄警
他在除夕給囚犯端去餃子
我也見到了偉大的囚犯
他放著不吃說是沒有醋
——《餃子》
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中,少不了“偉大”這一類的大詞,究竟什么是偉大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詩人侯馬用本詩向我們闡釋了他認為什么是偉大,以及如何把“偉大”一詞使用得恰如其分。詩人只用了四行就讓人心領(lǐng)神會,又好似無從反駁。
《餃子》這首詩的第一行便是,“我見到了偉大的獄警”。在此詩之前,恐怕沒有人用“偉大”二字來形容獄警吧?我因此忙不迭往下尋求答案——“他在除夕給囚犯端去餃子”,哦!在除夕,中國人最看重的春節(jié)前夕,獄警不但需要堅守崗位,不能回家與家人團圓,還主動向犯人送去熱氣騰騰的餃子,不論這樣的行為來自組織的關(guān)懷還是因為個人的臨時起意,都既出人意料,又令正閱讀這首詩的人頗為感動。詩歌到此,并沒有停下來,反而推向了更精彩的事實,一個顛覆性的結(jié)果——“我也見到了偉大的囚犯,他放著不吃說是沒有醋”。囚犯變得偉大,是因為他拒絕了獄警的一番好意,原因僅僅是:吃餃子不能沒有醋!此刻的囚犯是自由、高貴的,他只是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罷了,就像坐在自家沙發(fā)上,回答自己的家人一樣。
詩人侯馬一定是懷著欣慰和好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吧:冰冷的監(jiān)牢是封鎖不了人情的,而真正的自由卻正蘊藏在人的心中。原來在戒備森嚴(yán)、黑暗壓抑的監(jiān)獄,也總有一些事物不會被黑暗所吞沒,哪怕它的閃光僅有一瞬。詩人描寫?yīng)z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卻有一股自由的氣息撲面而來,而詩中的反轉(zhuǎn)與幽默,則使這首詩加倍難忘。
詩人總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找詩歌。人一輩子可能要換好幾個職業(yè),而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一個詩人永遠不變的底色。在侯馬近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我讀到很多描寫他童年、少年時期的詩作,比如《代銷店》《卸煤》等等。
記憶如一塊魔方,除了浮在表面的部分,內(nèi)部還有無數(shù)疊層,現(xiàn)實的光芒會不斷掃向這些沉寂的暗影,期望捕獲一些蒙塵的珍寶。記憶的重構(gòu),是站在今天遙望過去,是彌補和挽回。侯馬扭動記憶魔方,用詩歌將久遠的經(jīng)歷重塑,向我們展示獨屬于他的、充滿質(zhì)感與細節(jié)的生活場景,把一個個私密而滋味豐富的人生切面呈現(xiàn)出來。
如果有一次能夠修改記憶的機會,你想重返哪個段落?這一次,在詩歌《代銷店》中,侯馬給了我們一只復(fù)雜的梨子。
是什么喚醒詩人寫下這首詩呢?如果一種味道能喚醒另一種記憶中的味道,那大概是今天的侯馬,拿起一只再尋常不過的新梨,咬了一口,卻碰巧打通了記憶幽深的通道,置換出了童年的那只舊梨。也許更是因為他對爺爺?shù)乃寄畎??種種記憶的循環(huán)往復(fù)都在其中。我甚至推想,這首詩源自時刻保持思考的詩人侯馬對自己童年的反思——他迫切回到那家代銷店,他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過于誠實的孩子了,他的智慧已經(jīng)可以讓他少用幾枚雞蛋就能換到更多的梨,這樣爺爺便不會自責(zé),換梨就會變成一件開心的趣事,興許這段記憶就會以全家人都嘗到芳香的梨味為結(jié)束。
“代銷店”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名詞,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產(chǎn)物。它意味著新奇的物資、引人遐想的商品。“代銷店里來了梨”,對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的孩子來說,梨子的誘惑可太大了,侯馬只用這一句話就將劇情直接推向了令人激動的高潮,緊接著雞蛋換梨(歡欣雀躍)、爺爺繞道撒尿(意外插曲)、幾枚雞蛋變成了僅有的一只梨(冰冷的結(jié)局來得很快)。侯馬的敘述干凈利落,沒有多余的表達,一切都發(fā)生并完成得太快了,文字之光最終打在爺爺那張難堪的臉上:物資匱乏年代對美好的一次換取,最終遭遇了委屈和尷尬。
梨的味道是進入這首詩的無形之鑰,但那滋味被其他沉重的東西覆蓋,詩人說:
那只梨的下落我絲毫不記得了
梨子的味道絲毫不記得了
記憶是個不公正的法官
總是判決失望、屈辱、落寞贏得勝利
——《代銷店》
“失望、屈辱、落寞”,幾乎成為了侯馬對自己青少年時期回憶的基本底色。再如:
我以為
這是少年時期
很賣力的
一次學(xué)雷鋒活動
直到偶然得知
卸這車煤給錢
那兩人分了
——《卸煤》
生命的經(jīng)歷、個人的職業(yè)都仿佛一片片濾鏡,給詩人的詩作罩上了一層色彩,但詩人有時也會想從這一切中退出來,思考一個關(guān)于“我”的哲學(xué)命題。
我們坐在硬座車廂
周圍的白人黑人
昏昏欲睡
黃種人輔導(dǎo)員
耳麥傳出京劇唱腔
我用一瓶啤酒
打開另一瓶啤酒
又把開了的啤酒蓋兒蓋上
打開這瓶啤酒
再把開了的這瓶蓋好
去開又蓋上了的那瓶
——《夜行列車》
這一次侯馬營造了一個空間——“硬座車廂”,沒有時間,沒有地點。詩中出現(xiàn)了白人黑人、黃種人輔導(dǎo)員、耳麥、京劇唱腔等看似具有文化導(dǎo)向性的詞語,但詩人并沒有在詩中將它們的意義強化,也就是說,《夜行列車》寫到了文化,但又不依賴于文化、歷史等等而存在。而那時的“我”認真地做起了一件無聊的事:“用一瓶啤酒/打開另一瓶啤酒/又把開了的啤酒蓋兒蓋上/打開這瓶啤酒/再把開了的這瓶蓋好/去開又蓋上了的那瓶”,像主動認領(lǐng)了巨石的西西弗斯。
這是一首看似勝在形式的詩歌,卻不僅僅止步于形式,這是一首思考關(guān)于“我”以及“存在”的詩歌。
我想用侯馬的一首寫于2013年的就叫《存在》的詩,結(jié)束本文,也許那正是詩人對自己最好的解讀:
我穿過
一段走廊
忽然發(fā)現(xiàn)
怎么沒有聽到
腳步聲
我立刻
鄭重起來
確保每一步
都發(fā)出聲響
踢踏
踢踏
踢踏
我扮演著自己的
擬音師
——《存在》
【責(zé)任編輯黃利萍】